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可诱导发生角膜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传统的治疗药物为阿昔洛韦(ACV),研究已证实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但其是否对HSK发挥治疗作用值得研究. 目的 研究贝伐单抗对小鼠HSK角膜瘢痕和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体外培养并感染的Vero细胞生产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以无血清DMEM培养基于冰上对HSV-1进行10倍梯度稀释后制备成HSV-1液.选用SPF级雄性6~8周龄C57 BL/6小鼠200只,用0.6μl滴度为l×l0 7空斑形成单位(PUF)/ml的HSV-1行小鼠角膜基质注射以制备HSK模型,将模型眼分为单纯ACV注射组、ACV+贝伐单抗注射组和生理盐水注射组,按照分组分别于感染后5、8、11和14d选择角膜混浊评分为1分的模型眼结膜下注射50μg ACV、50 μg ACV+5 μl贝伐单抗和5μl生理盐水.此外采用紫外线照射均有轻度新生血管和瘢痕的6只模型小鼠双眼诱导HSK复发,于复发后0、2、4和6d行5μl贝伐单抗(25 mg/ml)右眼结膜下注射,左眼结膜下注射5 μl生理盐水.于造模后5、7、11、14和17d以及复发的0、2、4和6d行小鼠角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用角膜知觉测量仪行中央角膜敏感度检测;制备角膜铺片,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角膜中CD31和βⅢTubulin荧光表达以评估角膜新生血管和角膜神经纤维分布;采用Image J软件测定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瘢痕面积. 结果 HSK成模率达80%以上,造模后7d和复发后2d角膜混浊最重,造模后15 d和复发后2d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最大.造模后模型眼中央角膜敏感度逐渐降低,于造模后9d下降到最低.ACV+贝伐单抗注射组角膜病变面积小于单纯ACV注射组,ACV+贝伐单抗注射组小鼠中央角膜敏感度为5.50±0.71,明显高于生理盐水注射组的0.50±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7,P=0.029).ACV+贝伐单抗注射组小鼠角膜病变面积增长率为(167.10±52.53)%,低于生理盐水注射组的(312.30±7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2,P=0.046).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造模后7d,模型眼角膜及同侧三叉神经节(TG)中胸苷激酶(TK)和感染细胞蛋白-27(ICP-27)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高,造模后45 d明显下降,诱导复发后2d TKmRNA和ICP-27 mRNA均再次升高,复发后7d表达量降至最低.造模后45 d同侧TG中均可见LAT mRNA表达量达峰值,诱导复发后2d相对表达量下降,复发后7d相对表达量再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铺片结果显示,造模后生理盐水注射组小鼠较正常对照小鼠角膜新生血管明显增加,角膜神经纤维明显减少,单纯ACV注射组和ACV+贝伐单抗注射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少于生理盐水注射组,ACV+贝伐单抗注射组小鼠角膜神经纤维较生理盐水组注射组和单纯ACV注射组均增加.结论 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可抑制HSK模型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和瘢痕形成,与ACV联合应用时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角膜缘部干细胞对角膜上皮创伤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东卿  银平章 《眼科研究》1993,11(4):233-235,T014
利用角膜缘上皮移植,结膜移植和非手术的方法分别对角膜上皮创伤伴随膜缘损伤的兔眼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角膜缘上皮移植组上皮愈合时间短(平均8.5天),且无杯状细胞,无或极少量新生血管;结膜移植组,上皮愈合时间延长(平均11.5天),含有杯状细胞和新生血管,非手术组形成角膜血管翳性混浊。而不件随角膜缘损伤仅有角膜中央皮皮创伤的兔眼愈合时间最短(平均3.5天),愈合后无新生血管及怀状细胞。结果证实角膜部  相似文献   

3.
兔眼角膜缘干细胞在角膜上皮损伤愈合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东卿  孙秉基 《眼科研究》1996,14(3):149-151
利用显微手术切除+0.25N氢氧化钠溶液碱烧伤的方法制备动物实验模型。观察兔眼角膜缘干细胞在角膜上皮损伤愈合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全周角膜缘上皮切除合并角膜上皮缺损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长(25.8天)。愈合后含有大量新生血管和杯状细胞,呈现结膜上皮表型。半周角膜缘上皮切除合并角膜上皮缺损组,上皮愈合时间缩短(6.3天),含有少量新生血管和杯状细胞。保留角膜缘上皮单纯角膜上皮缺损组,上皮愈合时间最短(3天),无新生血管及杯状细胞,呈角膜上皮表型。结果表明:角膜缘上皮干细胞在角膜上皮损伤愈合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是损伤后角膜上皮再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背景 研究表明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为类白细胞介素(IL)-17的炎性细胞因子,在多种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尚未见到关于TSLP是否参与中国常见变应原诱导的变应性结膜炎的报道. 目的 研究TSLP和IL-4在由中国常见的黄花蒿诱导的变应性结膜炎小鼠模型眼表组织和颈部淋巴结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SLP和IL-4在变应性结膜炎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将400μl黄花蒿花粉提取液溶解于400μl变应原(抗原)溶媒中制备成抗原溶液,将50μl抗原溶液注射于模型组小鼠足底皮垫下初次致敏,于注射后第10 ~12天用黄花蒿花粉提取液局部点右眼再次致敏,每日点眼1次;正常对照组小鼠未做任何处理.于造模后第13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并摘取眼球,在眼科显微镜下各组分别取16只小鼠32只眼角膜上皮、结膜和颈部淋巴结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种靶组织中TSLP mRNA及IL-4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另每组各取4只小鼠8只眼眼睑及眼球制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结膜及结膜下组织中TSLP和IL-4蛋白的表达. 结果 模型组小鼠第2次致敏后0.5h可见小鼠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溢泪、搔抓眼睑等症状,症状持续6 ~24 h,造模成功率为80%.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均未发现IL-4表达.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结膜组织和颈部淋巴结组织中TSLP mRNA表达量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1.63±0.20)、(2.71±0.48)和(1.48±0.05)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44、14.16、5.01,均P<0.05);模型组小鼠结膜和颈部淋巴结中IL-4 mRNA表达量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2.94±0.39)倍和(1.74±0.0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2、14.54,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和结膜上皮细胞中TSLP蛋白表达强度微弱,模型组小鼠TSLP蛋白表达增强.模型组小鼠结膜下组织中可见IL-4呈强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小鼠结膜下组织中未发现IL-4表达.结论 TSLP主要表达于变应性结膜炎小鼠的角膜、结膜和颈部淋巴结组织,提示其参与变应性结膜炎角膜和结膜的炎症反应;IL-4主要表达于变应性结膜炎小鼠结膜下组织中,提示其主要参与结膜的炎症反应,TSLP和IL-4共同参与变应性结膜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2种炎症因子为变应性结膜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5.
姜黄素对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影响及CNV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esis,iNOS)的表达情况。方法:以碱烧伤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使用姜黄素前后各时期角膜组织中VEGF和iNOS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姜黄素结膜下注射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4.453,4.440,3.887,4.718,3.585,P<0.05);免疫组化染色,VEGF和iNOS在正常角膜上皮基底细胞有弱表达,新生血管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主要分布在新生血管形成区域和上皮全层;结膜下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少;VEGF mRNA和蛋白表达一致。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其机制与降低角膜新生血管VEGF和iNOS有关。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干扰素对角膜新生血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 ,为临床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提供依据。方法 :2 5只大耳白兔皆以双眼碱烧伤制备角膜新生血管模型 ,随机分成实验和对照二组 :实验组分成A、B、C三组 ,B、C组给予不同深度α IFN隔日结膜下注射 ,A组给予α IFN点眼。碱烧伤后第 14天各组免以墨汁灌注法显示角膜新生务管 ,进行血管图像分析 ,统计学处理 ,扫描电镜下比较两组间新生血管形态差异。结果 :结膜下注射α IFN实验和对照血管图像分析 ,统计学处理后F >F0 .0 1,P <0 . 0 1;结膜下注射α IFN使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受到抑制破坏。结论 :结膜下注射α IFN具有抑制角膜新生血管作用 ,且剂量大者抑制作用显著。但α IFN局部点眼对角膜新生血管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重建严重碱烧伤的兔眼表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颖  阎筠  鲍震  张虹  杜志山 《眼科研究》2001,19(4):319-321
目的 探讨利用甘油保存的人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在重建严重碱烧伤后眼表面中的作用。方法 将右眼被碱严重烧伤的新西兰白兔20史20眼随机分为3组:甲组6眼,单纯角结膜病灶切除;乙组7眼,联合羊膜移植;丙组7眼,联合羊膜及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结果 术后乙组14-18天(平均14.20天)、丙组6-8天(平均7.60天)角膜表面上皮完全覆盖,二者在术后临床愈合过程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丙组优于乙组。结论 人羊膜联合角膜上皮移植重建角膜基底膜和角膜缘部结构治疗碱烧伤后的角结膜损伤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榄香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眼局部应用榄香烯对角膜碱烧伤诱发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以期为榄香烯抗新生血管发生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0 .5mol·L-1氢氧化钠烧伤兔眼角膜诱发新生血管模型。研究分为 2组 :组Ⅰ ,于碱烧伤后第 2天每日结膜下注射榄香烯 2 5mg,连续 5d ,1周后重复给药 ,连续 5d。组Ⅱ ,采用 5 FU结膜下注射 12 .5mg ,给药方法与组Ⅰ同。同时 ,配以非给药造模对照组。应用裂隙灯检查、角膜照相、眼计算机立体分析系统 ,观察并分析新生血管面积 ,每周 1次 ,连续 7周。比较两种药物对新生血管作用的动态变化。另外 ,正常兔、大鼠各 10只结膜下注射榄香烯和 5 FU ,观察毒性作用及耐受情况 ,以期找到安全剂量。结果 眼局部注射榄香烯的毒副作用小 ,重复给药动物反应耐受。有 2 0 %~ 30 %出现眼部刺激、红肿、畏光及角膜浸润。组Ⅰ、组Ⅱ和非给药造模对照组在 7周时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 31 .88mm2 、4 9.84mm2 和 6 5.2 0mm2 ,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 <0 .0 5)。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膜下注射榄香烯和 5 FU对角膜碱烧伤诱发的新生血管形成有抑制作用 ,榄香烯作用优于 5 FU。榄香烯对已形成的角膜新生血管也有一定的消退作用。眼局部应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是安全有效的给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膜下注射Avastin对实验性兔眼角膜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NV)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应用5mm直径的加样器(末端附有棉片)吸入1mol/LNaOH接触新西兰兔右眼(20眼)中央角膜区烧灼30s,制作碱烧伤兔眼角膜NV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成2组,10眼(A组)碱烧伤后立即结膜下注射Avastin 2.5mg;其余10眼为对照组(B组),结膜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烧灼后次日每天裂隙灯观察角膜NV、角膜水肿情况,分别于3,7,14,21,28d裂隙灯照相并计算NV面积及NV抑制率。伤后7,28d各组随即处死5只实验兔,取角膜组织做石蜡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两组兔眼伤后第1d角膜缘血管网明显扩张充血,3d时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14d时NV达到高峰,14~21d后NV稳定并逐渐回退。两组角膜NV长度、NV面积及角膜水肿程度存在差异(P<0.05);A组各时间点角膜NV抑制率为44.2%~55%。A组角膜上皮及实质层水肿较轻,NV较少,后弹力层基本完整,VEGF表达明显弱于B组。结论:结膜下注射Avastin对碱烧伤诱导的兔眼角膜NV形成及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VEGF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CXCL12/CXCR4轴与VEGF-A家族及角膜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24只小鼠。方法 将小鼠分为三组,每组8只。采用标准三针缝线法诱导小鼠出现角膜新生血管,1组为缝线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组,2组为缝线联合平衡盐溶液结膜下注射组,3组为缝线联合AMD 3100结膜下注射组。观察7天后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CXCR4表达,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法检测CXCL12/ CXCR4以及VEGF-A、VEGFR-1的表达,免疫荧光分析检测新生血管侵入的面积。主要指标 CXCR4表达,CXCL12/ CXCR4以及VEGF-A、VEGFR-1的表达,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 在缝线模型组,CXCL12(0.40±0.01 μg)、CXCR4(0.40±0.03 μg)、VEGF-A(0.99+0.39 μg)、VEGFR-1 (0.91+0.45 μg)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在结膜下注射AMD3100组中CXCL12(0.20±0.02 μg)、CXCR4(0.28±0.07 μg)、VEGF-A(0.64+0.20 μg)及VEGFR-1 (0.64+0.25 μg)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CXCL12/CXCR4的表达增多与免疫荧光显示的新生血管面积增大一致(1.00±0.22)。结论 CXCL12/CXCR4通过VEGF-A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生成,AMD3100可望用于控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1.
青光眼是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视神经的慢性退行性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和视神经纤维进行性丢失可导致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结构和视功能的损害.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参与青光眼的神经变性过程.青光眼患者视神经变性中涉及免疫机制及免疫系统相关细胞的相互作用,包括眼免疫赦免环境的破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T细胞免疫的异常、Th1/Th2免疫失衡、自身抗原的产生、补体通路的激活、氧化应激反应、衰老等免疫因素及氧化应激放大的初始压力损伤,这些因素均可使青光眼视神经进一步损害.就眼的保护性免疫和免疫异常与青光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中参与的细胞表型及其凋亡。方法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retinoid-binding protein,IRBP)免疫16只Lewis鼠后,于眼组织切片和平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 凋亡染色,所用抗体为抗单核细胞、巨噬细胞(EDI)、MHC-II类抗原(OX6)、T淋巴细胞(R73)的单克隆抗体,所用原位凋亡试剂盒为TACS1 Klenow。结果用IRBP免疫Lewis鼠后,16只鼠中12只发生了临床可见的葡萄膜炎,炎症平均得分为1.29±0.7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葡萄膜和视网膜中有大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MHC-II+细胞浸润,这些组织中均可见浸润细胞的凋亡,虹膜睫状体中凋亡细胞明显多于脉络膜和视网膜中的凋亡细胞。结论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MHC-II+细胞均参与了EAU的形成,在EAU早期即有浸润细胞发生凋亡,此可能是导致这种炎症迅速消退的重要机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70)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前膜和视网膜下膜内激活淋巴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s)和视网膜下膜(subretinal membranes,SRMs)内淋巴细胞是否被激活及其免疫反应的作用。 方法:用一组单克隆抗体—抗CD25(激活T细胞)、抗CD23(激活B细胞)、抗CD68(巨噬细胞)和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Ⅱantigen,HLA—DR)调查了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外伤性PVR和继发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ERMs20例,PVR和外伤性PVR SRMs各1例。 结果:ERMsCD23和CD25阳性各4例,SRMsCD23和CD25阳性各l例。CD68和HLA—DR在所有标本均为阳性。 结论:在ERMs和SRMs可能存在着T、B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47-1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Toll受体4(TLR4)、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视网膜中白细胞聚集与视网膜通透性改变。方法 Brown Norway大鼠120只,剔除自然死亡1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3只大鼠。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建模后4周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观察大鼠视网膜中TLR4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大鼠视网膜匀浆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性细胞水平;吖啶橙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视网膜中白细胞密度;伊凡思蓝(EB)检测视网膜通透性。结果 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视网膜TLR4 mRNA、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06、0.789,P<0.05);视网膜匀浆上清液中MCP-1、IL-1β、TNF-α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622、5.758、4.829,P<0.05)。实验组、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白细胞密度分别为(6.2±0.5)×10-5、(2.2 ±0.3)×10-5个细胞 /像素2,实验组大鼠视网膜中白细胞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5,P<0.05)。实验组、对照组大鼠视网膜EB渗漏量分别为(23.41±4.47)、(13.22±3.59) ng/mg,实验组大鼠视网膜EB渗漏量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8,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TLR4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均显著提高;视网膜中白细胞密度和视网膜渗漏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诱发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模型玻璃体内Ⅲ型胶原的合成活性。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量14只兔PVR眼及14只对照眼玻璃体中Ⅲ型前胶原(procolagenⅢ,PCⅢ)含量。结果巨噬细胞注入7天时玻璃体中PCⅢ平均含量是257.58μg/L(236.04~266.88μg/L;n=4),14天以后明显增加,28天时平均为912.23μg/L(881.36~943.10μg/L;n=2)。14只对照眼未能检出。结论实验性PVR玻璃体中可测得较高水平的PCⅢ,且含量随病程明显增加,与PVR的瘢痕化过程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actionretinaldetach-ment,TRD)发生在时相上明显一致  相似文献   

16.
同种异体小鼠眼内移植性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同种异体小鼠眼内黑色素瘤 模型,并观察其基本病理特征。 方法 昆明小鼠共36只,分为前房组、玻璃体腔组和足背皮下组,每组各12只。分别接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于小鼠右眼前房、右眼玻璃体腔或右足背皮下,然后对肿瘤的发生率、肿瘤眼溃破时间及瘤体的基本病理特征等进行连续32 d的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最后作小鼠肿瘤相关器官的病理解剖及组织切片观察。 结果 昆明小鼠移植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分别为前房组12/12只眼,玻璃体腔组11/11只眼和足背皮下2/12只鼠。前2组的肿瘤发生率明显较高(χ2=17.143, P=0.000;χ2=16.218, P=0.000)。前房组移植瘤比玻璃体腔组较早溃破眼球 (Log Rank =18.22, P=0.000),其后肿瘤在眶内生长时均可见有被排斥而脱落的现象。32 d后,玻璃体腔组移植瘤平均直径较足背皮下组大(t=3.322,P=0.003)。在肿瘤切片观察中,眼内肿瘤未见坏死灶,而皮下肿瘤中央可见有大片坏死灶。 结论 该模型的建立方法简便, 重复性好, 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人类眼内黑色素瘤的生物学行为, 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生与发展机制提供了一种模型。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333-404)  相似文献   

17.
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曰忠  时冀川 《眼科》2004,13(2):100-102
目的 :探讨HLA B2 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磁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 74例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和 36例健康对照者血液中HLA B2 7抗原进行测定 ,并对HLA B2 7抗原阳性和阴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 74例中 ,HLA B2 7抗原阳性 35例 ,阳性率为 4 7 30 % ;健康对照者 36例 ,阳性 3例 ,阳性率为 8 33%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χ2 =16 2 6 ,P <0 0 1)。HLA B2 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有起病急、前房内有大量纤维渗出和细胞、角膜后沉着物呈细小、灰白色。一般为单眼发病 ,症状重于常见的特发性前葡萄膜炎 ,复发率较高。常伴有玻璃体混浊、黄斑囊样水肿和全身关节病变。结论 :HLA B2 7抗原与急性前葡萄膜炎明显相关 ,HLA B2 7相关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重于HLA B2 7阴性前葡萄膜炎 ,并常伴有全身脊柱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18.
Nogo-66受体mRNA在成年大鼠视神经中的 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Nogo-66受体(NgR)mRNA在成年大鼠视神经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取8只成年大鼠视神经及坐骨神经,将拟杂交的组织切片分为3组:视神经实验组、坐骨神经对照组、视神经阴性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NgR mRNA在视神经和坐骨神经中的表达。结果大鼠视神经切片中NgR mRNA均表达阳性,阳性信号沿视神经长轴排列;所有大鼠坐骨神经切片中NgR mRNA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在成年大鼠视神经中NgR mRNA广泛表达,而坐骨神经中不表达,提示NgR 阳性表达及分布与视神经再生能力低下密切相关。(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46-248)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诱导的共刺激分子(ICO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Lewis大鼠28只,用视网膜S抗原(50 μg)和福完全佐剂免疫24只大鼠以诱导EAU模型(免疫组),另外4只作为正常对照。裂隙灯显微镜每日观察大鼠眼部变化。免疫组大鼠分别于免疫后第7、12、15、21天被处死,摘除其脾脏后制作冰冻连续切片并提取组织蛋白。使用多克隆抗ICOS抗体,用免疫组织化学细菌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在上述组织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提取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照组大鼠在相应各时间点做同样处理。结果正常脾组织中可见少量ICOS阳性细胞;分别在免疫后第7、12 d,脾脏中IC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免疫后第15天时阳性细胞数量最多,21 d时阳性细胞数量减少,但仍显著高于正常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COS蛋白的动态变化与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的阳性细胞数量变化一致。结论脾脏ICOS表达升高出现于EAU发生之前,随炎症的出现和加重而升高,在EAU消退期其表达有所降低,提示ICOS参与EAU的形成、发展和消退,在EAU发病中有重要意义。(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14-117)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负向调控免疫应答的T细胞亚群,在维持免疫稳态和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种免疫性眼病,Treg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 观察Treg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84只6~8周龄SPF级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于大鼠双后足垫、腹部双侧及背部皮下注射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177-1191、结核菌素(TB)、完全弗氏佐剂(CFA)和PBS混合乳化剂共300μl,对照组大鼠以同样方法皮下注射等容量不含IRBP的TB与CFA乳化剂.分别于造模后第9、13、18、23、28、35、48天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眼部炎症症状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炎症评分.于造模后上述时间点分别处死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各6只,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眼部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分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悬液中Treg细胞特异性标志物Foxp3标记细胞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 结果 免疫后第8天模型组大鼠虹膜血管扩张充血,开始出现眼部炎症表现,免疫后第13天虹膜血管明显扩张,前房可见渗出和积脓,瞳孔区有膜样渗出,炎症评分最高,为(3.75±0.42)分,之后眼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至免疫后第23天炎症反应接近消失,造模后第7、11、13、15、17、19、21天间模型鼠眼炎症反应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709,P<0.001).对照组大鼠眼部检查正常.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虹膜、睫状体、视网膜等组织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组织结构排列疏松,以免疫后第13天最为明显,此后逐渐减轻,至免疫后第23天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组织结构接近正常,炎性细胞浸润消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免疫后第13、18、23、28、35、48天模型组大鼠脾脏Foxp3标记细胞比例分别为(5.50±0.64)%、(13.36±0.98)%、(10.34±0.79)%、(9.58±1.02)、(6.73±0.81)%和(5.58±0.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0±0.38)%、(3.36±0.53)%、(3.65±0.57)%、(3.37±0.43)%、(3.33±0.50)%和(3.13±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2、-15.556、-11.910、-9.753、-6.154、-5.491,均P<0.01).模型组和对照组造模后各时间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与Foxp3标记细胞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结论 EAU大鼠葡萄膜炎的发病及转归与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