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便秘是儿童较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多长期持续存在,影响患儿生活.虽然便秘的病因多种多样,但胃肠道动力异常是其主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作为胃肠慢波起搏者的Cajal 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在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可致儿童便秘的胃肠动力性疾病存在ICCs异常,其数量减少或细胞网络异常与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本文拟对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HD同源病及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Cajal间质细胞(ICCs)是以三维网络分布在胃肠道神经末梢与平滑肌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是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起搏点及协调者,ICCs发育异常将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研究发现,在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变段ICCs明显缺少,甚至缺如,ICCs网络呈断续及紊乱状态,因此ICCs发育异常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肠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疾病可分为三类:器质性疾病、动力型疾病及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的诊断依赖于病理学,如胃肠道肿瘤.动力型疾病的诊断依赖于动力改变,如假性肠梗阻.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一类主要通过症状进行诊断的疾病,而这些症状可与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失调、肠道菌群失衡及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异常等相关,如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1].  相似文献   

4.
Cajal间质细胞与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jal间质细胞(ICCs)是以三维网络分布在胃肠道神经末梢与平滑肌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是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起搏点及协调者,ICCs发育异常将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研究发现,在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变段ICCs明显缺少,甚至缺如,ICCs网络呈断续及紊乱状态,因此ICCs发育异常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肠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肠神经系统遗传缺陷与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是一个复杂的胃肠道动力和感觉系统,其异常所引起的胃肠道动力疾病主要有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及其类缘病(主要为IND,intestinal neuronal dysplasia)、胃食管返流、消化不良综合征、便秘、慢性复发性腹痛和肠易激综合征等。这些疾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Cajal间质细胞(ICCs)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胃肠道慢波电位,同时推进电活动的传播及参与神经信号的传递。胃肠道ICCs减少或分布异常易造成胃肠道炎性反应的发生,但另一方面,胃肠道发生炎性反应时,炎性细胞及炎性反应介质也可引起ICCs数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症手术操作指南(2017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称为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导致新生儿肠道梗阻和婴幼儿便秘的常见原因,其特点是肠管的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缺如,肠管丧失蠕动功能,导致肠道梗阻.HD的活产发病率约为1/5 000,病因不明,但已经公认HD是一种复杂先天性疾病,该病与基因结构异常有关[1-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凋亡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及其同源病(Hirschsprung's allied disease,HAD)结肠肌层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们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15例HD和13例HAD,切取HD痉挛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和HAD近端与远端全层肠壁作检验组。另选取10例正常儿结肠标本作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检测不同病变肠管肌层中ICCs分布密度以及caspase-3、bcl-2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病变肠管肌层中ICCs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结肠肌层中ICCs分布密度(个/视野)在HD组痉挛段(5.8±1.1)、移行段(10.0±1.8)及扩张段(13.1±2.1)和HAD组近端(16.5±2.4)与远端肠段(8.6±1.6),除HAD组近端与对照组(17.8±1.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各组中caspase-3阳性ICCs表达率分别为(77.6±13.8)%、(53.6±10.2)%、(31.9±8.0)%、(23.6±6.8)%、(57.2±12.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3)%(P0.05);同时各组中bcl-2阳性ICCs表达率分别为(18.3±9.3)%、(31.5±7.3)%、(42.3±7.9)%、(48.7±6.5)%、(38.5±6.7)%,与对照组的(60.3±5.4)%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ICCs分布密度与caspase-3表达呈负相关(r=-0.915,P0.01)、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r=0.754,P0.01)。电镜观察HD组、HAD组病变肠管均发现ICCs凋亡样改变。结论 HD、HAD病变结肠肌层ICCs分布密度及caspase-3、bcl-2表达异常,表明ICCs细胞凋亡可能在HD、HA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CCs被认为是肠道的起搏细胞,能产生自发性慢波,引起肠道的蠕动。最近的研究发现,ICCs的基因表达产物e-kit(kit——一种编码酪氨酸激酶膜受体的原癌基因)可以特异性的标记胃肠道的ICCs细胞和肥大细胞口]。本实验中,我们应用针对e-kit的免疫组化方法标记ICCs,研究e-kit^+ 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中结肠壁内的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该细胞与这二种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或疾病影响均可造成喂养不耐受,其胃肠动力的发育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发育相比相对迟缓,故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危重症新生儿中很常见.喂养不耐受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通常导致肠外营养的延长,而这将使新生儿易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肝功能障碍并使住院时间延长.近年来发现红霉素对胃肠道有促动力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力求探索出关于喂养不耐受诊断及治疗的适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胃肠功能障碍是指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因各种原因受损,表现为胃肠道内细菌异常定植、细菌/内毒素移位、胃肠黏膜屏障损害、免疫紊乱.儿童和新生儿期胃肠功能障碍/衰竭是继发于危重疾病的严重综合征之一,经常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一部分.儿童发育期与成年期肠道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有明显差别,容易遭受外来感染的打击.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关键是维护肠黏膜屏障,重建肠道的连续性,调整内稳态、循环与氧供,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12.
1987年证实一氧化氮(NO)内源性机制的存在与意义以来,NO研究很快得到生物界和医学界的重视。NO机制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临床病理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用还原性辅酶Ⅰ依赖性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人胃肠道组织中均有NOS分布。NOS在胃肠壁全层均有分布,以环形平滑肌最多。NO参与的功能有:胃肠粘膜血流调节、分泌功能调节、免疫防护屏障、炎症、胃肠动力调节。 先天性巨结肠(HD)病理学上证实为肌层和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IP1基因外显子3和外显子4与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关联性.方法 检测150例HD患儿SIP1基因突变.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egenerating gel gradient electrophoresis,PCR-DGGE)与DNA测序法检测患儿SIP1基因exon3 and exon4的突变.另选取150例正常人(排除家族性顽同便秘及其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史健康儿童)外周血DNA作为对照组.结果 在HD组exon3 PCR-DGGE发现83例异常电泳条带,测序证实67/83例SIP1发生在突变集中区域,为错义突变(ACC→ATC,苏氨酸→异亮氨酸).在HD组exon4发现101例异常电泳条带,测序证实68/101例SIP1发生在突变集中区域,有4种突变(CAC→TAC,组氨酸→酪氨酸;GAG→GAT,谷氨酸→天门冬氨酸;GCC→GTC,丙氨酸→缬氨酸;TGT→TTT,胱氨酸→苯丙氨酸).DGGE检测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异常电泳条带,测序未发现突变.结论 SIP1基因为HD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已发现热点突变;提示SIP1基因与HD发病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儿童肠道微生态菌落的构成及其在便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便秘组和对照组,便秘组15例,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6岁.取所有儿童粪便提取细菌基因组DNA, 应用基于细菌16SrDNA的PCR-SSCP技术和基于细菌基因组的BOX-PCR技术对肠道菌落的DNA指纹图谱分析,结合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FC儿童的肠道菌落进行初步鉴定,并对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便秘组的所有样品分别进行3 次以上的PCR-SSCP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了稳定可重复的图谱,便秘组菌种的种类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势菌主要为拟杆菌属、埃希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便秘组的优势菌主要为脆弱拟杆菌属、埃希氏菌属、真杆菌属和梭菌属.结论 功能性便秘儿童肠道菌群的菌属多样性增加,各肠道菌属间存在比例失调,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参与了便秘的产生或加重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巨结肠c-kit+肠间质细胞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内神经节细胞与肠间质细胞(ICCs)分布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H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兔抗人多克隆c-kit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了58例HD患儿及12例正常儿结、直肠壁内c-kit^ ICCs的分布情况,患儿年龄3个月-10岁,男46例,女12例,短段型HD7例,常见型30例,长段型16例,全结肠型5例。结果:对照组肠肌层内及肌间神经节周围分布有中等量至大量的c-kit^ ICCs,并连接成网络状结构,而在肌间神经节和粘膜下神经内均无c-kit免疫反应性表达,在HD有神经节细胞段肠壁内c-kit^ ICCs的数目和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HD有神经节细胞段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kit^ ICCs的异常分布可能与HD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胡吉梦 《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0):994-997
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可引起许多消化道症状,儿童便秘就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近年来各项针对慢性便秘的药物临床研究已不断被业内学者所报道,该文对近年来临床上已相对成熟的药物,如缓泻剂、促胃肠动力药物等;尚处于试验性评估阶段的药物;以及我国传统中医药及针灸疗法的最新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为提高临床儿科便秘的治疗水平,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便秘(FC)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排便时间间隔久,大便干燥坚硬、便痛、秘结不通,大便失禁以及腹痛,影响患儿精神、食欲及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在F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稳定、酸化肠道和改善肠道免疫的作用,因此,在FC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未成熟肠道的特性和易感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ris,NE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早产儿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早产儿易发生NEC,这与早产儿肠道功能未成熟密切相关.早产儿胃肠容量小,胃肠壁薄,绒毛短小;各种消化酶分泌量少,各种酶的功能发育也不完善;胃肠排空能力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小儿便秘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该文对结肠传输时间和直肠肛管测压在儿童便秘 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28例便秘儿童(便秘组)和43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全胃肠传输时间 (TGITT)、左半结肠传输时间(LCTT)、右半结肠传输时间(RCTT)和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RSTT)测定和直肠肛 管向量测压(包括肛管压力、向量容积和对称指数)。根据结肠传输时间是否超过对照组均值加两个标准差将28 例便秘儿童分为传输时间正常型便秘组和传输时间延长型便秘组。结果 便秘组儿童TGITT、LCTT和RSTT较对 照组均显著延长(92±56hvs29±8h,17±13hvs7±4h,62±29hvs13±6h)(P均<0.01),肛管最大收缩压显 著升高(216±44mmHgvs190±38mmHg)(P<0.05),对称指数显著降低(0.71±0.06vs0.84±0.08)(P< 0.05),两组RCTT正常。传输时间正常型便秘组和传输时间延长型便秘组儿童肛管最大压力、向量容积和对称指 数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便秘儿童的结肠传输功能和/或直肠肛管动力存在不同程度异常;无论结肠传输时间 正常与否,所有便秘患儿均应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  相似文献   

20.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生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或疾病影响均可造成喂养不耐受,其胃肠动力的发育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发育相比相对迟缓,故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危重症新生儿中很常见。喂养不耐受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通常导致肠外营养的延长,而这将使新生儿易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肝功能障碍并使住院时间延长。近年来发现红霉素对胃肠道有促动力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力求探索出关于喂养不耐受诊断及治疗的适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