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选择456名无HBV感染新生儿,同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或卡介苗,经过一年的随访观察,表明:同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Ⅰ组)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Ⅱ组)后产生的抗-HBs应答特征类似;乙肝疫苗的不同剂量和不同的接种途径所产生的抗-HBs应答也类似,但在1月龄第Ⅰ组的1与2同第Ⅱ组的1与2抗-HBs应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皮内小剂量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速度比皮下常量接种快;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与单独接种卡介苗后3个月的婴儿结核菌素阳转率(0.01<P<0.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乙肝疫苗可能增强卡介苗的细胞免疫效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
不同基因工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牛痘重组基因乙型肝炎疫苗、长春生研究所的哺乳动物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与法国巴斯德药厂,美国Merck公司、Amgen公司的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剂量毕为10μg)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现场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第1针免后1个月时北京TH2、Merck035P较其他疫苗抗-HBs阳转率为高,但免后第8个月时,阳转率毕在92%以上。抗一HBsMIU/ml值的GMT显示,第1针免后1、  相似文献   

3.
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美霞  黄源华 《疾病监测》1998,13(4):131-134
为探讨防感灵(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于1996年对60岁以上的老人、18~40岁成人、3~6岁儿童各50人进行全程接种。接种后进行连续三天全身和局部反应观察并用血凝抑制试验作免疫前后抗体测定。结果接种后反应轻微,未见异常反应,仅1人出现发热,5人出现局部疼痛,副反应率为4.0%,出现的副反应在接种后24小时均自动消失。接种后流感HI抗体阳转率:H3N2为87.7%;H1N1为88.4%,B型为81.6%。免疫后三周HI抗体平均滴度GMT分别为:H3N21∶71.09,H1N11∶102.61,B型1∶30.57。本研究结果表明防感灵具有安全性高、免疫效果良好的特点,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城区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薄福宝  王红霞 《疾病监测》1997,12(5):173-177
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区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效果作了评价。到1994年底,城区新生儿乙肝疫苗5年平均报告接种率达93.76%;1995年采用“批质量保证抽样法”调查,期望接种率达90%;血清学调查表明,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为96.77%;1~5岁组儿童(目标人群)抗-HBs阳性率达92.01%,较计划免疫前5.67%明显升高(χ2=326.36,P<0.01);接种儿童较未接种的同年龄组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了53.99%,抗-HBc阳性率下降了75.32%;流行病学效果评价表明,实施计划免疫后的目标人群乙肝发病率(8.39/10万)较实施前的同年龄组儿童乙肝发病率(76.98/10万)下降了89.10%。  相似文献   

5.
李文靖  董翠珍 《疾病监测》1999,14(12):448-450
为探讨在我县人群中的免疫状况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策略和考核预防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我们于1998年10月份进行此项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调查对象及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取3个乡(镇)的3个村(昌平镇、上苑、燕丹村)的人群调查对象,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和采血。2 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HA感染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AIgG,≥50%抑制率为阳性。HB感染指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RIA)检测HBsAg、抗-HBs,HBsAg和抗-HBsPN值2-1为阳…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3622例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卿 《临床荟萃》1999,14(11):484-486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天津市3622例不同人群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结果:自然人群(1组)、普通患者(2组)、肝病患者(3组)抗-HCV阳性率组间比较,均P〈0.01,且随年龄增长有递增趋势。1、2、3组用血及血制品者抗-HCV阳性率明显高于未用者,均P〈0.01。在抗-HCV阳性组和阴性组中,HBsAg阳性率,1、2组P〉0.05,3组P〈0  相似文献   

7.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无应答幼儿再接种的效果调查报告耿孝心1刘淑华1迟廷玺2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已在我国普遍实施,有关全程免疫后无(弱)抗体幼儿再接种一针后,其抗—HBs的动态变化,至今少见报道,我们于1995年3~6月对出生后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6个月的...  相似文献   

8.
PCR检测HBV-DNA不同试剂和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目前部分市售的HBVPCR试剂进行了灵敏度和检测率的测定,并在检测HBV低水平感染中,用PCR和斑点杂交作了比较。结果不同公司试剂盒的HBV-DNA最低检测浓度从0.1fg到1pg不等,同一公司不同批号的HBV-DNA最低检测浓度也从100fg到100ag不同,差达103~104倍。PCR和斑点杂交在三组不同乙肝标志组中的阳性检测率为HBsAg(+)HBeAg(-)抗HBe(-)组:PCR70%,斑点杂交46.4%;HBsAg(+)HBeAg(-)抗HBs(+)组:PCR35.7%,斑点杂交2.9%;HBsAg(-)抗HBe(+)抗HBs(+)/HBc(+)组:PCR16.6%,斑点杂交3.3%。三组检测率均P<0.01。因此,目前市售的HBVPCR试剂必须标化,PCR更适合于检测HBV低水平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HBsAg兼HBeAg、抗-HBc均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感染率高达85%,作者将在该院出生的本组婴儿142例分为3组,运用不同来源的基因工程疫苗接种。I组:用痘苗重组DNA乙肝疫苗57例,在婴儿娩出后1个月、6月龄进行注射,每次20ug。II组: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基因工程细胞生产)41例,其用法同I组。III组:疫苗来源同I组,出生时同时给以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支,含量为200U/ml,每次lml,臂部肌内注射,1、6月龄重复注射上述疫苗10ug。其保护率分别为88.2%、85.9%、100%,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2%、86%、98%、经过统计学处理,III组与I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II组与III组相比,P<0.05,差异亦有显著性。III组免疫方案优于I、II组,且在III组44例中,无1例感染,其免疫效果亦优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因疫苗的问世,为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用两种单克隆抗体(单抗)标记脐血造血祖细胞表面抗原(HPCA,CD_(34))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比较两种单抗标记的细胞与体外培养的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和混合集落形成单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脐血有核细胞中,抗HPCA-2-FITC阳性的细胞占1.0510.72%,Tuk3(纯抗体)阳性细胞占2.06±1.25%,差别显著(P<0.05),每μl脐血两种单抗标记的细胞分别为96.56±56.64和231.40±163.93(P<0.05),变异系数依次为58.47%和68.43%。尽管抗HPCA-2-FITC阳性细胞与阳性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前者与CFU-GM,BFU-E,CFU-Mix以及CFUs(CFU-GM+BFU-E+CFU-Mix)均呈正相关,而后者仅与CFU-GM,CFUs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在检测造血祖细胞时,用抗HPCA-2-FITC代替可降低假阳性,获得较好的细胞与CFU间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10岁以下儿童麻疹抗体水平,为麻疹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488名6个年龄组的婴幼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结合免疫史对不同人群麻疹抗体进行分析。结果 10岁以下儿童麻疹IgG阳性率为84.51%,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708;6岁组和18月龄组阳性率最高,分别达到90.48%和89.47%,<8月龄组阳性率最低,为56.34%,GMT较高的是18月龄组,为1∶978,较低的是<8月龄组,为1∶370,接种第1剂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76.42%,GMT为1∶484,接种第2剂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达到88.12%,GMT达到1∶839,男性与女性麻疹IgG抗体水平无差异。结论 <8月龄婴幼儿麻疹抗体水平偏低,是目前防治麻疹的关键群体,8月龄至10岁儿童具有较好的免疫屏障。应加强血清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适时开展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东城区423名儿童乙肝疫苗免后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东城区 3~ 12岁儿童的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状况 ,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 8个调查点中的 3~ 12岁年龄段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静脉血 ,应用放免分析法检测HBV 3项指标。对抗 -HBs阴性或小于 10mIU/Ml者进行 2 5、5μg加强免疫一次 ,免后一至三个月内进行抗 -HBs检测。 结果 东城区 3~ 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 0 .2 % ;抗 -HBc阳性率为 5 . 2 % ;抗 -HBs阳性率为 5 2 . 0 % ,儿童乙肝保护率为 93. 2 % ,儿童血清表面抗体平均滴度为 73. 4 6mIU/Ml。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抗 -HBc阳性率、抗 -HBs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共对 15 2名儿童进行加免一次 ,免后总的抗体阳转率为88. 8% ,总的抗体平均滴度 10 0 80mIU/mL ,2 5 μg和 5 μg加免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东城区 3~ 12岁儿童乙肝免疫状况良好。儿童出生后 ,按 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的阻断乙肝传播 ,无论应用血源型疫苗还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均能达到很好的保护效果,并可维持12年之久;对抗-HSs阴性儿童只需加强接种惭肝疫苗2.5μg和5μg一次即可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3.
邹勇  杨丽萍  李丽 《疾病监测》2015,30(3):180-183
目的 评价成人按不同免疫程序接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在湖州市南浔区6个乡镇街道选择16~49岁成人,对自愿参加的人群采血2 ml,分离血清,使用ARCHITET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和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对HBsAg、抗-HBs和抗-HBc均为阴性者按乡镇(街道)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按0,1,3月程序接种20 g重组(CHO)乙肝疫苗,B组按0,1,12月程序接种。对完成全程免疫的人群,第三针接种1个月后采血3 ml,分离血清检测抗-HBs。评价成人按不同免疫程序接种20 g重组(CHO)乙肝疫苗后抗-HBs的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水平。结果 共435人完成全程免疫并完成第三针后1个月采血;B组的抗-HBs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 GMC)分别为95.87%和893.53 mIU/ml;A组的抗-HBs阳性率和GMC分别为63.59%和31.99 mIU/ml;两组的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207,P0.001);两组抗-HBs 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609,P0.001)。结论 按0,1,12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剂量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母婴阻断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军  陈永弟  楼滨  任菁菁 《疾病监测》2010,25(12):981-983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重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 ine,HepB)对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新生儿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2005-2007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检测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637例,分5、10、20μg三组分别接种相应剂量重组HepB,免后1~6月采血,使用微粒子酶免疫测定法检测HBsAg、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5μg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3.80%、抗-HBs阳性率为66.30%;10μg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4.64%、抗-HBs阳性率为89.29%;20μg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2.89%、抗-HBs阳性率为91.33%。3种剂量免后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1,P=0.644),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83,P(0.001),10μg组和20μg组的抗-HBs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浓度明显高于5μg组。结论采用10μg重组酵母HepB或20μg重组HepB(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接种为适宜方案。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南昌市孕妇及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海蓉  廖征  吴越  熊昌辉  张艳霞  彭时辉 《疾病监测》2011,26(8):633-634,638
目的 了解江西省南昌市新生儿和母亲配对麻疹抗体水平及0~8月龄婴幼儿麻疹抗体水平变化情况。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婴幼儿及其母亲进行麻疹抗体IgG水平测定,几何抗体平均滴度(GMT)1 ∶ 200为阳性,GMT1 ∶ 800为有保护性。 结果 新生儿脐血与母血抗体GMT分别为1 ∶ 408、1 ∶ 483,GMT接近一致, 母亲抗体阳性率为85.71 %,婴儿抗体阳性率为 7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70, P0.05)。随时间推移, 母传抗体GMT随月龄增大而逐渐下降, GMT由新生儿的1 ∶ 408降至8月龄的1 ∶ 112,GMT多未达保护水平。6~8月龄婴儿抗体水平下降明显,保护性抗体水平降至30%以下。 结论 建议对育龄妇女进行麻疹疫苗接种,提高婴儿麻疹疫苗首针及时率,降低麻疹发病率,以尽快达到消除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成年人接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探索安全、有效、适用的免疫程序,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绍兴县4个镇(街道),按照自愿原则分别选用10、20 μg乙肝疫苗和0-1-3、0-1-6免疫程序对成年人开展疫苗接种,接种完成1个月后定量检测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BsAg,抗-HBs),对不同免疫程序接种后的抗-HBs阳性率、抗体滴度水平进行评价。 结果 共全程免疫940人,阳性率为97.13%,抗体浓度中位数为1218.70 mIU/ml。不同剂量、不同免疫程序接种后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后抗-HBs阳性率与性别、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较好。提示应推广成年人乙肝疫苗接种,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全人群防御乙肝的免疫屏障,加快我国控制乙肝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两种方法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津予  卢光荣 《临床医学》2007,27(10):13-14
目的比较对乙肝不同感染状态孕妇实施不同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方法后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实验组孕妇从孕28周起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共3次,对照组不用HBIG,两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立即和15 d各肌注HBIG200 IU,0、1、6个月分别接种基因疫苗10 ug。新生儿于出生时采脐血和12月龄时抽取股静脉血,检测血清HBsAg、抗-HBs。结果两组乙肝单阳孕妇采用不同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所娩新生儿及12月龄的抗-HBs产生率及乙肝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阳孕妇所娩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抗-HBs产生率分别为33.3%、83.3%,对照组分别为11.1%、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双阳孕妇所娩新生儿出生时乙肝感染率(22.2%)明显高于实验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乙肝双阳孕妇采用宫内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的效果优于出生后主被动联合免疫。  相似文献   

18.
Whether babies born to hepatitis B (HB) carrier mothers with HB immunoprophylaxis at birth can be breastfed safely is controversial. A total of 230 such babies were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feeding method on the efficacy of HB immunoprophylaxis. The positive rates of anti-HBs at different ages a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breastfed group and the bottle-fed group. At 1 year, the rate was 80.9% in the breastfed group and 73.2% in the bottle-fed group in infants with HB vaccine alone, and 90.9% in the breastfed group and 90.3% in the bottle-fed group in infants with HBIG plus HB vaccin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immunoprophylaxis failure between breastfed and bottle-fed babi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reastfeeding does not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response of anti-HBs and on the failure rates of immunoprophylaxis in the infants born to HB carrier mothers.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玉溪市1~7岁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免后血清抗体水平状况。方法抽选1972名1岁、4岁、7岁3个年龄组儿童,采用ELISA法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监测。结果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63%、97.87%、99.7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87.99、1:503.54、1:838.03;抗体阳性率和GMT在1岁、4岁、7岁组均为Ⅲ型高于Ⅱ型,Ⅰ型最低,三型抗体全阳性者占89.96%,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间相对以山区为高。结论玉溪市计划免疫冷链系统运转良好,OPV接种质量得到保证,目标人群有较高的脊灰免疫抗体水平,形成了抵御脊灰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国产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按整群随机抽样原则,以进口同类疫苗作为对照开展现场临床试验;比较两种疫苗免疫后临床反应率、抗体阳转率、保护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接种后均无发热反应,局部反应率分别为1.8%和2.1%(P>0.05),均为轻度反应;试验疫苗流感病毒H1N1、H3N2及B(亚)型的微量血凝抑制试验(HI)抗体总阳转率分别为93.6%、80.4%、88.8%,对照疫苗流感病毒H1N1、H3N2及B(亚)型的HI抗体总阳转率分别为89.0%、77.3%、86.6%,H1N1(亚)型HI抗体总阳转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疫苗流感病毒H1N1、H3N2及B(亚)型HI抗体增长倍数分别为23.9倍、8.6倍和12.9倍;对照疫苗流感病毒H1N1、H3N2及B(亚)型HI抗体增长倍数分别为20.0倍、6.6倍和9.7倍.HsN2、B(亚)型流感抗体增长倍数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疫苗流感病毒H1N1、H3N2及B(亚)型HI抗体达到保护水平的保护率分别为94.8%、99.4%和87.0%;对照疫苗流感病毒H1N1、H3N2及B(亚)型HI抗体达到保护水平的保护率分别为92.4%、100%和83.0%.三(亚)型流感HI抗体达到保护水平的保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流感裂解疫苗发热反应和局部反应与进口同类疫苗无差异,部分指标优于进口同类疫苗,免疫后抗体阳转率较高,抗体滴度上升幅度较大,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