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近视患儿32例64眼,平均年龄10.88±2.34岁。根据患儿的等效球镜度(SER)分组,SER≤-0.75D纳入近视组,平均SER -2.15±1.10D; 对侧健眼纳入非近视组,平均SER 0.01±0.48D。所有患儿均行眼科一般检查并采用OCTA检查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

结果:近视组UCVA低于非近视组,SER、AL高于非近视组(均P<0.01),眼压、角膜平坦K值无差异(均P>0.05)。近视组黄斑区上方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DCP血流密度明显大于非近视组(P=0.029、0.010),余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无差异(均P>0.05)。除中心凹以外,近视组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非近视组(均P<0.01)。近视组黄斑区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略低于非近视组(P=0.043)。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非近视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SCP、DCP血流密度与AL呈正相关(r=0.432、0.541,均P<0.01)。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内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452、0.389、0.313、0.401、0.445,均P<0.05)。黄斑区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r=-0.308、-0.309、-0.330,均P<0.05)。

结论:单眼近视患儿近视眼黄斑区上方SCP及中心凹DCP呈代偿性血流密度升高状态; 除中心凹以外,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AL延长与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增加,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变薄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患者黄斑参数改变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6-01/2017-12在我院眼科就诊的自愿参加研究的近视患者313例626眼,使用OCT对其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内外环的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区域的厚度进行测量,分析黄斑参数与年龄、性别、眼别、眼轴长度(AL)以及等效球镜(SE)的相关性。

结果:三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最薄,黄斑区内环上方与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最厚,三组间的内环鼻侧、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下方、外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的视网膜厚度均有差异(P<0.05)。黄斑中心及内外环内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年龄、眼别均无相关性(P>0.05),与性别相关(P<0.05); 除黄斑中心外,内外环内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与SE呈正相关(P<0.05)。

结论:近视患者的黄斑参数与AL、SE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康柏西普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mCNV)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6-12于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mCNV的患者15例1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1次或1次以上,治疗后随访1.5~28mo,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15例16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其中6眼治疗1次,7眼治疗2次,3眼治疗3次,重复注射者每次治疗时间间隔均为1mo。治疗前平均眼压(16.44±1.39mmHg)和治疗后末次随访时(16.75±1.41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末次随访时BCVA(0.71±0.21)较治疗前(1.14±0.35)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末次随访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287.25±30.31μm)较治疗前(361.63±33.59μm)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出现眼内炎、脑卒中、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能在短期内改善mCNV患者的视力,有利于减少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且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定量分析产后6mo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变化。

方法:分别测量19例PIH患者、23例正常妊娠女性(HPW)及19例未妊娠女性(CNPW)的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及眼轴长度,并使用OCTA测量三组视乳头及黄斑区血流参数、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脉络膜厚度。所有妊娠患者数据均采集自分娩6mo以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视网膜微循环相关参数的组间差异。

结果:PIH组的黄斑区无灌注区面积(FAZ)明显大于HPW组和CNPW组(均P<0.05); 三组间的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无差异; PIH组的视乳头各区域浅层血管密度,其中视乳头整层6mm区域、外层、下外侧、鼻外侧高于HPW组和CNPW组; 视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三组间无差异,但PIH组的视神经颞侧纤维层厚度明显低于HPW组和CNPW组(均P<0.05); PIH组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明显低于HPW和CNPW(均P<0.05); 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三组间无差异。

结论:PIH患者产后视网膜部分区域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区厚度及颞侧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与HPW及CNPW组间均存在差异,提示PIH对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可能在产后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OCTA检查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1/10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38例38眼,其患病眼为A组,对侧健康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测量表层视网膜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Image J软件计算4个层面黄斑区血流密度(MVD),OCT模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厚度与垂直厚度(CFT)。

结果:A组和B组浅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测量均有差异(P<0.01)。A组和B组表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MVD均有差异(P<0.01),外层视网膜层M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结果无差异(P=0.542、0.489)。BCVA(LogMAR)分别与表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呈正相关(r=0.482、0.652、0.621,均P<0.01),与表层视网膜MVD及深层视网膜MVD呈负相关(r=-0.486、-0.465,均P<0.01)。

结论:应用OCTA检查对提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和视力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儿童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前瞻队列性研究。选取5~14岁的近视儿童患者45例89眼,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不同的屈光组,其中轻度组27眼,中度组42眼,高度组20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的加强深度扫描模式(EDI-OCT)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比较近视各组间的SFCT变化规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SFCT分别为253.22±43.56、223.19±54.93、185.90±50.99μm(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SFCT与SE、眼轴长度(AL)、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有明显相关性(r=0.430、-0.499、0.425,均P<0.001); 与K1、K2略相关(P<0.05)。近视各组间近视家族史构成比有差异(χ2=7.44,P<0.05)。

结论:儿童近视程度越深,SFCT越薄,AL与SFCT相关性略优于屈光度,且儿童近视程度与近视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7.
赵芹  代艳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170-2174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和形态学结构的改变。

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02于我院眼科被初次明确诊断为单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且另一眼为早期ARMD患者的35例35眼,并纳入与试验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眼35例。所有患者早期ARMD眼于初诊时及2a后均行OCTA检查,观察黄斑区3mm×3mm范围内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及黄斑区全层、内层、外层视网膜和光感受器与Bruch膜之间(ISOS-BRM)厚度变化。

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3mm×3mm范围内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P<0.05),黄斑区全层及内层视网膜厚度降低(P<0.05),而ISOS-BRM厚度有增加的趋势(P=0.3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 初次诊断2a后早期ARMD患者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前进一步降低(P<0.05),外层视网膜厚度较前增加(P=0.02),ISOS-BRM厚度较前进一步有增加的表现(P=0.18),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初次诊断及2a后早期ARMD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均呈正相关(初次诊断组:r浅层=0.407,r深层=0.56,均P<0.05; 2a后组:r浅层=0.57,r深层=0.628,均P<0.05)。

结论: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和内层视网膜厚度较正常人均降低,这对ARMD的早期发现和及早干预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探讨脉络膜内皮素-1(ET-1)、内皮素受体A(ETAR)及受体B(ETBR)的表达变化及电针治疗机制。

方法:将54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透镜诱导组(LIM组)和电针+透镜诱导组(LIM+EA组)。NC组正常饲养,不干预; LIM组和LIM+EA组右眼配戴-6.00D透镜片,建立近视模型。造模2、4wk测量各组豚鼠屈光度、眼轴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脉络膜ET-1、ETAR和ETB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造模2、4wk后,与NC组相比,LIM组和LIM+EA组近视屈光度和眼轴均增加(均P<0.001); LIM+EA组与LIM组相比,屈光度和眼轴均减小(均P<0.05)。造模2、4wk后,与NC组相比,LIM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均降低(P<0.001),脉络膜ET-1、ETAR及ETBR mRNA和蛋白水平均增加(均P<0.05); 而LIM+EA组与LIM组相比,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升高(P<0.01),脉络膜ET-1、ETAR及ETBR 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

结论:在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中,随着屈光度和眼轴的增长脉络膜血流减少,而电针可能通过神经调控改善了脉络膜的血流,影响了血管剪切力,下调ET-1及其受体含量以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黄斑水肿患者脉络膜的厚度变化情况,分析脉络膜的厚度与患者视力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4-01-01/2017-01-01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80眼重度NPDR黄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0眼。对照组采取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mo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并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mo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情况,通过回归分析研究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患者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和最佳矫正LogMAR视力值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wk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1mo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分别为219.57±51.24μm和474.76±95.56μm,217.56±50.36μm和473.27±96.48μm;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mo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分别为180.15±42.06μm和382.18±84.26μm,202.48±48.28μm和407.88±44.25μm,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mo最佳矫正LogMAR视力分别为0.47±0.19和0.53±0.2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和最佳矫正LogMAR视力值存在正相关性(回归系数=1.12,S=0.48,OR=1.376,P<0.05),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和最佳矫正LogMAR视力值存在正相关性(回归系数=0.95,S=0.27,OR=1.02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wk结膜下出血2例2眼(5%)、青光眼1例1眼(2.5%)、玻璃体内积血1例1眼(2.5%)、脉络膜脱离0例、视网膜脱离0例;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6wk结膜下出血4例4眼(10%)、青光眼2例2眼(5%)、玻璃体内积血2例2眼(5%)、脉络膜脱离2例2眼(5%)、视网膜脱离2例2眼(5%); 两组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度NPDR黄斑水肿患者的脉络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存在相关性,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能够有效降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减轻黄斑水肿情况并改善视力,且并发症比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疗效及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本院于2014-03/2017-12收治的213例345眼湿性ARMD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06眼176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观察组(107例169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脉络膜厚度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注射前BCVA、黄斑中央区厚度(CMT)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第3次注射后的BCVA优于对照组,且CMT值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间治疗前和治疗后1、3、6mo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无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6mo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mo(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7%、7.7%(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注射曲安奈德的效果同样好,不仅可以改善和稳定患者视力,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中央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其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高眼压症患者和健康者的视盘血流密度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01/2021-04于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青光眼科门诊就诊患者,早期POAG组45例70眼,其中男32例49眼,女13例21眼,年龄48.50(26.75,64.50)岁,高眼压症组37例65眼,其中男17例29眼,女20例36眼,年龄37.00(27.00,47.00)岁,健康组51例94眼,其中男23例39眼,女28例55眼,年龄46.00(34.50,56.50)岁。分别对三组进行常规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中央角膜厚度(CCT)等,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OCTA)采集并测量三组的视盘中心区、内层区、外层区和完整区的视盘血流密度。结果:三组眼压比较有差异(H=146.876,P<0.001),早期POAG组和高眼压症组与健康组的眼压值有差异(均P<0.01),早期POAG组和高眼压症组患者的眼压无差异(P=0.132)。早期POAG组和高眼压症组的BCVA、RNFL、MD值比较有差异(P=0.005、0.01、<0.01),早期POAG组和健康组两者的BCVA、RNFL、MD值比较有差异(P=0.013、<0.01、<0.01),高眼压症组和健康组两者的BCVA、RNFL、MD值比较无差异(P=1.000、0.660、1.000)。早期POAG组和健康组之间CCT无差异(P=0.074),早期POAG组和高眼压症组之间CCT比较有差异(P=0.006),高眼压症组和健康组之间CCT比较有差异(P<0.01)在中心区、内层区、完整区,早期POAG组和高眼压症组的血流密度比较有差异(均P<0.01),早期POAG组和健康组的血流密度比较有差异(均P<0.01),高眼压症组和健康组比较无差异(均P=1.000)。在外层区,早期POAG组和健康组的血流密度比较有差异(P=0.001),高眼压症组和早期POAG组及健康组比较有差异(P=0.067、0.877)。结论:早期POAG的视盘血流密度相比高眼压症和健康者是减少的,与视野MD、RNFL参数的变化是相一致的,早期POAG视盘不同区域血流密度均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技术观察和比较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疾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眼底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对确诊为PIH的孕产妇150例289眼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黄斑EDI-OCT检查,并根据Duke-Elder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P1(血管痉挛期组)、P2(血管硬化期组)、P3(视网膜病变期组),以眼底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P0(眼底正常组),分别对每组患者的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分别进行测量。

结果:本研究150例289眼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眼底正常者36例72眼(24.9%),有眼底病变者114例217眼(75.1%)。不同程度眼底病变的PIH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有不同改变。血管硬化期组黄斑中央区(central subfield,CSF)、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均低于眼底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病变期组黄斑区各象限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DI-OCT是研究PIH相关眼底病变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EDI-OCT观察和分析PIH眼底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对深入研究 PIH所引起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局部微循环的病理性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atients,NPDR)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4-12/2017-04我院收治的重度NPDR患者92例184眼,经随机数表法分为激光组、联合治疗组各46例92眼。激光组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联合治疗组接受羟苯磺酸钙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眼底检测参数、视网膜微循环参数水平差异。

结果:治疗7wk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联合治疗组的眼底检测参数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OS2波幅(Ops OS2)、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水平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联合治疗组的视网膜微循环参数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MV)的水平高于激光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的水平低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重度NPDR患者接受羟苯磺酸钙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提升整体疗效,改善眼底结构及视网膜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的微循环和结构改变,探索能够预测DKD发生、发展的无创有效监测指标。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01/2021-01期间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的糖尿病患者52例,包括DKD组23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和非DKD组29例(不合并糖尿病肾病),另选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及眼底彩照检查。应用OCTA扫描所有参与者的黄斑及视盘,检测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SCP-VD)和深层血流密度(DCP-V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FAZ周围300μm区域中心凹血管密度(FD300)、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盘旁血流密度(peripapillary-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并分析OCTA这些参数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与DKD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旁中心凹、中心凹周围(SCP-VD、DCP-VD)、peripapillary-VD、FD300在健康组、非DKD组、DKD组均呈逐渐减小趋势(P<0.05),而中心凹DCP-VD仅表现为DKD组的下降(P<0.05),中心凹SCP-VD在三组之间并无差异(P>0.05)。FAZ面积和GCC厚度在健康组、非DKD组、DKD组均呈逐渐增大趋势(P<0.05);DR分期与DKD分期呈正相关(rs=0.648,P<0.05);旁中心凹SCP-VD、旁中心凹DCP-VD、中心凹周围DCP-VD与DKD分期呈负相关(rs=-0.535,P=0.009;rs=-0.712,P<0.001;rs=-0.641,P=0.001);与非DKD组相比,DKD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收缩压、较低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更高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P<0.05)。结论:通过OCTA可以检测到DKD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及结构改变,表现为黄斑区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增大、GCC增厚。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视网膜血管密度随肾功能损害而降低,这提示视网膜血流密度或许可以作为预测DKD严重程度的一项无创、有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黄斑区血流及结构特征,并分析视力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01/2019-06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经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92例92眼为BRVO组,另选取同期基线资料与BRVO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8例38眼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受检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OCTA技术观察3mm×3mm范围内黄斑区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深层和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分析BRVO患者上述参数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RVO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深层血流密度、浅层血流密度、深层中心凹血流密度、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均有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3,OR=1.152,95%CI 1.011~1.312)、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P=0.010,OR=1.260,95%CI 1.056~1.504)、黄斑中心凹厚度(P<0.01,OR=1.033,95%CI 1.021~1.045)均是视力的危险因素。BRVO患者深层及浅层血流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均呈负相关(P<0.01),黄斑中心凹厚度与神经上皮层厚度、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利用OCTA可以观察BRVO患者视网膜血流状态及视网膜切面结构的变化,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观察B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病变特点。年龄、黄斑中心凹厚度、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为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肖胜昔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7):1257-1259

目的:探索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RMD)患眼中出现外层视网膜管型(ORT)的比例,及ORT出现前后抗VEGF治疗的频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共纳入按3+PRN方案治疗的nARMD患者54例60眼,基线时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彩照(CFP)、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OCT)检查,以后每月随访查BCVA、眼底彩照及黄斑OCT。记录患者OCT上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的比例及随访中出现ORT结构的时间及比例,比较出现ORT前后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比较出现ORT眼及未出现ORT眼两组的BCVA及中心视网膜厚度(CRT)。

结果:在基线及随访至6、12、24mo时,ORT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5.0%、21.7%、25.0%及46.7%。出现ORT后抗VEGF每月平均注射次数减少(P<0.05)。基线时有78.3%患眼出现SHRM,其中66.0%最后出现ORT,而在基线时不存在SHRM的13眼中仅23.1%眼出现ORT,相对风险值为2.86(P<0.01)。出现ORT眼较未出现ORT眼的BCVA更差及CRT更厚。

结论:ORT随着病程延长逐渐增加,ORT出现后抗VEGF再治疗的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血流各项指标,分析NPDR各期黄斑区微循环的特点。

方法:采用OCTA分别对正常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N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PDR患者行OCTA检查,测定黄斑3mm×3mm范围内血流密度(VD),旁中心凹VD、中心凹VD。

结果:深层3mm×3mm VD、深层旁中心凹VD、深层中心凹VD分别在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 中度NPDR、重度NPDR的3mm×3mm VD、旁中心凹VD与正常组、NDR组、轻度NPDR组均有差异(P<0.05); 重度NPDR深层中心凹VD与正常组有差异(P=0.006)。浅层3mm×3mm VD、浅层旁中心凹VD在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 中度NPDR组的浅层3mm×3mm VD、浅层旁中心凹VD与正常组均有差异(均P<0.01); 重度NPDR组的浅层3mm×3mm VD、浅层旁中心凹VD与正常组、NDR组、轻度NPDR组均有差异(均P<0.01)。深浅层3mm×3mm VD、深浅层旁中心凹VD、深层中线凹VD均与视力呈线性关系。

结论:通过OCTA发现,中度、重度NPDR黄斑区血流密度下降明显,深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更能反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