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716-1719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Stoppa联合髂嵴前入路及Kocher-Langenbeck三种手术入路联合治疗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7月,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嵴前入路重建钛板固定髋臼前柱及前壁骨折结合K-L入路固定髋臼后壁及后柱技术,治疗10例骨盆骨折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31~60岁,平均42.8岁。髋臼骨折按照Judet分型:分为T型骨折、双柱骨折。采用Matta评估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7.3个月。手术时间80~14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量500~900 ml,平均780 ml。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4周。骨折复位按照Matta评估标准: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4例。术后功能评定按Matta评分标准:优7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改良Stoppa联合髂嵴前入路及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合并骨盆骨折,可以充分利用每种切口的优势,具有相对减少创伤、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复位容易、固定牢靠、可早期活动的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肘关节的认识逐步深入,肘关节外科技术迅速发展,也更需术者熟悉较多的肘关节手术入路[1]。选择肘关节手术入路的一般原则为便于术中切口延伸、充分暴露术野、尽可能保护神经等解剖结构、利用肌间隙或神经界面、充分止血及保护软组织等。手术入路的选择主要由创伤部位和手术类型决定,肘关节手术入路可根据暴露部位不同分为前侧入路、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和后侧入路等[2]。肘关节外侧入路及内侧入路易损伤皮神经末梢,导致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前入路、后入路及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围手术期指标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8月收治的43例前入路RARP(前入路组)、26例后入路RARP(后入路组)和10例经膀胱入路RARP(经膀胱入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切缘阳性率)及手术效果[尿控恢复时间、术后国际勃起功能问卷表-5(IIEF-5)]。结果:前入路组平均年龄(69.7±7.3)岁,平均BMI(22.9±3.1)kg/m~2,平均术前tPSA(34.5±21.3)ng/ml,术前Gleason评分中位值8(6~9)分,平均前列腺体积(38.2±16.6)ml,术前IIEF-5评分中位值12(6~19)分。后入路组平均年龄(62.3±10.9)岁,平均BMI(27.2±6.3)kg/m~2,平均术前tPSA(15.8±7.2)ng/ml,术前Gleason评分中位值7(6~8)分,平均前列腺体积(44.7±10.8)ml,IIEF-5评分中位值13(6~20)分。经膀胱入路组平均年龄(58.6±9.4)岁,平均BMI(26.5±3.1)kg/m~2,平均术前tPSA(19.5±4.1)ng/ml,术前Gleason评分中位值6(6~7)分,平均前列腺体积(33.4±15.8)ml,术前IIEF-5评分中位值16(10~21)分。临床分期前入路组:cT_(1c)期18例,cT_(2a)期3例,cT_(2b)期3例,cT_(2c)期17例,cT_(3a)期1例,cT_(3b)期1例;后入路组:cT_(1c)期17例,cT_(2a)期3例,cT_(2b)期4例,cT_(2c)期2例;经膀胱入路组:cT_(1c)期8例,cT_(2a)期1例,cT_(2b)期1例。所有患者术前尿控均正常。7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无输血病例,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结合术前检查示前入路组:pT_(2b)期9例,pT_(2c)期16例,pT_(3a)期3例,pT_(3b)期12例,pT_4期3例,Gleason评分中位值8(6~9)分;后入路组:pT_(2a)期13例,pT_(2b)期9例,pT_(2c)期2例,pT_(3a)期2例,Gleason评分中位值7(6~8)分;经膀胱入路组:pT_(2a)期6例,pT_(2b)期3例,pT_(2c)期1例,Gleason评分中位值6(6~7)分。前入路组切缘阳性11例(25.6%),后入路组切缘阳性6例(23.1%),经膀胱入路组切缘阳性1例(20.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入路组手术时间(115.5±20.5)min,后入路组手术时间(126.5±33.5)min,经膀胱入路组手术时间(140.5±15.5)min。前入路组术中失血量(80±20.5)ml,后入路组术中失血量(44.5±9.5)ml,经膀胱入路组术中失血量(65.5±35.5)ml。前入路组术后3周拔除尿管,其余两组患者术后7d拔除导尿管,前入路组完全恢复尿控时间(6.5±3.5)周,后入路组22例即刻实现尿控(尿控定义为无需使用尿垫),4例术后2周实现尿控;经膀胱入路组患者9例即刻实现尿控,1例术后2周实现尿控;后入路组与经膀胱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入路组与后入路组、前入路组与经膀胱入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随访时间3~35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尚无肿瘤复发表现(tPSA0.2ng/ml)。术后第3个月,IIEF-5评分中位值前入路组为10(4~12)分,后入路组为10(4~13)分,经膀胱入路组为11(5~14)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IIEF-5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膀胱入路RARP有待成为治疗局限性低风险前列腺癌的可选术式。经膀胱入路与后入路患者术后即刻尿控率较高,均优于前入路,术后肿瘤控制效果和勃起功能仍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Cobb角矫正度、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术后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后1年腰背痛JOA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Cobb角矫正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保留了多裂肌的完整性,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成伟益  曾茜茜  向熙  刘盾  郑金鹏  胡冰 《中国骨伤》2019,32(10):965-970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对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因腰椎间盘突出或MeyerdingⅡ度以内腰椎滑脱行2个节段以内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52±11)岁;传统入路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51±14)岁。70例患者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腰椎滑脱3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腰腿痛VAS评分、外周血CK浓度以及MRI上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后7 d和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腿痛评分,术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3 d外周血CK浓度: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400±103) U/L和(176±58) U/L,传统入路组分别为(598±57) U/L和(222±50) U/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RI上多裂肌横截面积:术前肌间隙入路组为(424±66) mm~2,传统入路组为(428±82)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术后3个月肌间隙入路组为(347±73) mm~2,传统入路组为(239±78) 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腰椎融合手术,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确实拥有手术时间短、对椎旁肌损伤小、术后腰腿痛缓解明显等优势,但在确定手术方案时,术者也应充分认识到Wiltse间隙在不同层面的解剖学差异可能对手术操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86-2289
[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患者8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toppa入路组和髂腹股沟入路组各4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3 d骨折复位质量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显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oppa入路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髂腹股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 d Matta影像学评分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oppa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髂腹股沟入路组为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骨盆骨折的复杂髋臼骨折,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均效果显著,但前者手术暴露简单,对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符合现代骨科手术微创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正> 甲状腺手术的入路以往有切断颈前肌群入路和颈白线入路。作者近年采用侧入路,即纵行分开一侧或两侧舌骨下肌群,直达甲状腺腺叶,手术创伤小,显露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复杂髋臼骨折手术入路的设计及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髋臼部位解剖特殊,骨折类型复杂,特别是复杂髋臼骨折,恰当的手术入路对于术中满意的显露、复位、固定尤为重要。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有许多种,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前侧入路(髂股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及其改良入路)、后侧入路(K-L入路、改良K-L入路)、扩展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K-L入路 髂腹股沟入路或髂股入路);根据其特点可分为:经典入路(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髂股入路)、扩展或改良入路、特殊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本文总结了各种髋臼骨折的手术病例,简要概述了各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9.
前入路肝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临床和解剖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更新,肝脏外科手术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前入路肝切除技术以其相较于传统肝切除术的诸多优点,日益受到肝脏外科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贲门癌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贲门癌是胸外科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约占胃病发病率的 19.7%。贲门癌的手术径路常见有3种,即左胸后外侧切口, 胸腹联合切口,上腹正中切口。近年来我科开展左胸微创侧切 口,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我们1990年1月~2004年6月手术 治疗贲门癌482例的体会报告如下,并对贲门癌的4种手术径 路的手术切除率、残留癌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作一比较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388例,女94例,年龄35~81岁,平均63.2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痛占39.0%,进食吞咽困难 52.3%,上消化道出血15.0%。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5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8例,按就诊顺序1∶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对照组)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6.6±8.8)min和(109.7±15.8)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17.2±19.5)mL和(289.9±27.1)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6.3±15.0)mL和(205.8±23.6)mL,住院天数分别为(9.4±1.6)d和(11.6±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ASIA分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切口愈合好,无腰背部肌肉僵硬、疼痛、无力等症状出现。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入路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恢复快、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目前主要有经颅手术和经蝶窦手术两大类。本院自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了经颅及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并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24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24例。其中经单鼻孔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符合选择标准的171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前入路组(采用直接前入路行TKA)和后入路组(采用后入路行THA)。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天数、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柄中置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UCLA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48.9(24~6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臼杯外展角、臼杯前倾角、股骨柄中置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入路组相比,前入路组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第1天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6周时UCLA评分及HHS评分较高(P0.05),但在之后随访中2组VAS、UCLA评分及HH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行THA术后早期疗效优于后入路,但术后晚期2种入路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左胸与右胸入路实施胸下段食管癌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59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经右胸实施手术,观察组经左胸实施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胸与右胸入路治疗胸下段食管癌,效果相当,但经左胸入路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腕关节是连接手与前臂的唯一关节,面积虽小却由5块掌骨、8块腕骨及远端尺桡骨等15块骨组成,包括远端尺桡关节、腕尺关节、腕桡关节、腕中关节、腕骨间关节及腕掌关节等多个关节。由于手的功能至关重要,而支配手的重要神经血管均经过腕关节,选择手术入路的一般原则在腕关节处得以充分体现:1充分暴露;2可适当延长切口;3保护神经、血管及肌腱、韧带等重要组织;4减少附属结构的损伤;5尽可能使伤口一期愈合;6切口美观[1]。  相似文献   

16.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髂腹股沟入路是治疗髋臼骨折的经典前方入路,近年有文献报道采用改良Stoppa入路代替原本应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并取得满意效果。该文通过文献回顾,就髂腹股沟入路和改良Stoppa入路的手术暴露要点、临床疗效、并发症和禁忌证等作一综述,以明确两者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用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三踝关节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9~65岁,平均36.2岁。根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15例,旋前外展型Ⅲ度11例,旋前外旋型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根据后踝骨折块位置偏向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选择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术后随访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5.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按照改良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优28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88%。结论根据术前手术指证,明确手术方式和术中注意事项,选取合适的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间入路与侧方入路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以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作为已发表国外文献的主要来源,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数据出版平台作为已发表国内文献的主要来源;检索时间:2013年4月20日。收集1994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公开发表的比较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的队列研究的中文和英文文献。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队列研究5项,其中实施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的患者分别为416例和465例。与侧方入路相比,中间入路腹腔镜手术的中转开腹率(OR=0.42,95%CI:0.25~0.72,P=0.001)、手术时间(WMD=-51.56,95%CI:-72.72~-30.41,P<0.01)均明显减少;出血量和住院费用仅有1篇文献报道未作合并分析;中间入路手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也明显较少(WMD=-1.17,95%CI:-1.89~-0.45,P=0.001)。两种手术入路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OR=0.57,95%CI:0.15~2.18,P=0.41)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78,95%CI:0.52~1.17,P=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间入路的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中转开腹率低的优势,而且其与侧方入路的手术安全性相当。但中间入路是否具有出血量少和住院费用低的优点,以及与侧方入路相似的肿瘤学安全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及其结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自 1994年至今应用联合入路治疗并获术后随访的 19例复杂髋臼骨折 ,随访时间 12个月~ 5年。结果  19例应用 Matta评估方法 ,均获解剖复位 ,应用改良 d′Aubigne- postel髋臼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估 ,优 15例 ,占 78.9% ,良 4例 ,占 2 1.1%。结论 至今没有一个手术入路能够满足各类髋臼骨折的暴露 ,对双柱 (壁 )型复杂髋臼骨折 ,联合入路手术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