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PICU住院患儿的院内深部真菌感染(NIFI)的流行病学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对2006年7月1日-2008年6月30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PICU住院符合NIFI诊断标准的68例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一般情况、感染前诊疗经过、真菌菌株类型、标本类型的情况.结果 2006年7月1日-2008年6月30日本院PICU住院患儿NIFI发病率为3.31%(68/2 052例次).NIFI患儿总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6 d(3~58 d),四分位数间距为13 d,较同期住院患儿[中位数9 d(1~165 d),四分位数间距17 d]显著延长(Z=-4.175,P=0.000).心血管疾病比例为86.8%(59/68例),呼吸系统疾病比例为52.9%(36/68例),脓毒症等其他疾病比例为33.8%(23/68例);以心血管疾病为基础病的患儿NIFI发生率为11.39%(59/518例),较同期住院的其他基础疾病患儿NIFI发病率显著升高(χ2=141.056,P=0.000).感染真菌前广谱抗生素使用率为98.5%(67/68例),抗生素联合应用占66.2%(45/68例),抗生素使用时间≥7 d者占80.9%.胃肠外营养使用率为94.1%(64/68例),77.9%(53/68例)的患儿接受心脏手术,中心静脉置管率为70.6%(48/68例),激素使用率为70.6%(48/68例),机械通气率为63.2%(43/68例),尿管留置率为48.5%(33/68例).结论 PICU中NIFI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危重原发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较长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抗生素尤其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激素、胃肠外营养及深部留置管道等诊疗手段是发生NIFI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NICU住院时间超过48 h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感染发生、发展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该研究中1357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202例次,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4.89%(202/1375),日感染率为10.44‰(202/19355)。不同出生体重与胎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出生体重<1000 g患儿院感发生率为75.00%,胎龄<30周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2.63%。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类型是肺炎[43.07%(87/202)]与败血症[26.73%(54/202)]。院内感染患儿比非院内感染患儿住院时间长(中位住院时间:20 d与10 d)(P<0.01),住院费用高(中位住院费用:21045.32元与8108.23元)(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院内感染患儿与非院内感染患儿在胎龄、出生体重、5 min Apgar评分、窒息抢救史、感染前抗生素使用、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胸腔闭式引流管、感染前胸腹部手术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及感染前使用抗生素为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高,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及感染前使用抗生素为NICU院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ICU患儿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控制对策及治疗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2月PICU收治的1 057例危重症患儿进行调查,对肺部真菌感染率、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病原学特点及预防控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肺部真菌感染48例,PICU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4.54%,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住院时间长、短期内反复住院、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机械通气及溺粪.病原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经抗真菌治疗治愈28例(58.3%),显效9例(18.8%),无效10例(20.8%),放弃治疗1例(2.1%).结论 PICU患儿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多种易感因素有关;合理使用抗生素、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加强消毒隔离措施等是降低PICU患儿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认识患儿发生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是治愈儿童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儿童重症监护室深部真菌感染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医师提高认识,降低病死率.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9年3月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临床诊断或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96例,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病、并发症、侵袭性操作、治疗措施等变量.结果 96例患儿中,死亡28例,病死率为28.2%.经逐步向前引入剔除,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免疫抑制剂(OR=185.770,95%CI 11.467 ~3 009.507)、机械通气(OR=11.555,95% CI 2.780~ 48.039)、低蛋白血症(OR=1.246,95% CI1.133 ~1.369)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低分(OR=1.086,95% CI 1.008~1.169)是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患儿中,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低蛋白血症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低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PICU住院的51例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病历资料,对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危重症评分、机械通气天数、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危重症评分的降低逐渐升高(P<0.05).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在未予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在7d以内、机械通气时间在7d以上的患儿中发生率分别为0.002%、6.944%、18.579% (P <0.05),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与机械通气的时间相关.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在未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间在14 d以内、抗生素使用时间在14 d以上的患儿中发生率分别为0、2.884%、8.904% (P <0.05);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在未使用激素、激素使用时间在7d以内,激素使用时间在7d以上的患儿中发生率分别为0.007%、5.782%、14.573% (P <0.05).结论 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随着抗生素及激素使用天数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可减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1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VAP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8例机械通气患儿发生VAP 56例,发病率为40.6%.在营养不良、反复气管插管、反复吸痰、留置胃管、体位、肺透明膜病、胎龄、出生体重、插管天数、住院时间方面,VAP患儿与非VAP患儿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56例VAP患儿中,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8例(86%).VAP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阴沟肠杆菌.结论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避免反复气管插管、留置胃管、采取半卧体位可以降低VAP的发病率,耐药性条件致病菌的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重症湿肺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湿肺的临床特征及需要机械辅助通气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67例新生儿湿肺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征、预后,分析需要机械辅助通气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167例患儿中早产儿69例(41.2%).161例(96.4%)患儿入院时存在呼吸衰竭,72例(43.1%)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通气组111例(气管插管72例,经鼻呼气末正压通气39例),非辅助通气组5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出生体重、剖宫产率、性别比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全部患儿中24例合并心脏疾病,28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51例合并吸入性肺炎.湿肺患儿中胎龄<34周(OR=3.398,95%CI:1.113~10.369)及合并心脏疾病(OR=4.122,95%CI:1.173~14.481)者,需辅助通气的危险增加.是否有重度窒息、是否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吸入性肺炎,未被证实是湿肺患儿需辅助通气的影响因素.结论 早产儿重症湿肺发生率较高,湿肺患儿胎龄<34周及合并心脏疾病时需要机械辅助通气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危险因素和结局等的变化趋势,以便对近年院内感染的相关情况有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NICU收治的出生体质量<1500g且住院时间>48h的VLBWI的临床资料。将11a分为2个阶段:1998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为第1阶段,2004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为第2阶段;每个阶段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均分为未感染组和感染组,采用SPSS12.0软件分别对2个阶段及每阶段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第1阶段VLBWI31例,发生院内感染者10例;第2阶段127例,发生院内感染者46例;感染发生百分比分别为32.3%和36.2%,2阶段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9)。2个阶段败血症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阶段院内感染患儿检出细菌均为革兰阴性(G-)杆菌;第2阶段检出细菌中G-杆菌占52.6%,革兰阳性(G+)球菌占50.0%。在第1阶段未得出与院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第2阶段得出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  相似文献   

9.
Bai ZJ  Ji W  Xie MH  Li Y  Hua J  Ren Y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1):860-864
目的 分析儿童2009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9年10月1日至12月25日,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14例2009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例平均年龄(4.91±4.14)岁,男女各7例,发病到入院时间为(3.09±1.30)d,从入院到入PICU时间为(0.95±0.96)d,所有患儿均表现出明显的低氧血症,入ICU时平均PaO2/FiO2(氧合指数)为(191.27±80.58)mm Hg(1 mm Hg=0.133 kPa),11例(78.6%)出现ARDS,10例(71.4%)行机械通气,平均通气时间为(12.51±10.03)d,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2.58±10.65)d,平均rRT-PCR检测甲型H1N1核酸呈阳性时间(17.27±5.57)d;8例(57.1%)患儿有缺铁性贫血、脑瘫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肌钙蛋白)和LDH(乳酸脱氢酶)在这些患儿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入院时第3代死亡危险评分(PRISM Ⅲ)较高和危重病例评分(PCIS)较低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较长(P<0.05).结论 苏州地区儿童2009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情进展快,短时间内即出现显著的低氧血症,甚至ARDS,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早期发现不利因素加以干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NICU 145例发生院内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5例院内感染患儿中,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41例(28.3%),大肠埃希菌感染39例(26.9%),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0例(6.9%),其他病原感染55例(37.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 32周、出生体重<1500 g、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和肠外营养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所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57、6.95、1.23、14.12、3.01);这5个因素也是大肠埃希菌所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42、6.73、9.96、0.55、2.13)。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左氧氟沙星、美洛培南则比较敏感。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是NICU患儿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它们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分别是院内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总结2007年至2009年我院PICU收治的35例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危重病例评分、机械通气、导尿管和胃管置入、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等.结果 (1)3年间PICU共收治危重患儿2 116例,其中35例发生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65%(35/2 116),其中死亡7例,病死率为20.00%(7/35).(2)发生真菌感染的平均时间为人院后(10.4±8.3)d,主要表现为肺炎21例(60.0%),腹膜炎5例(14.3%),尿路感染4例(11.4%),肠道感染3例(8.6%),败血症1例(2.9%),脑膜炎1例(2.9%).(3)儿童危重病例评分低、机械通气、留置胃管及导尿管、连续性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是引起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4)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PICU主要的院内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主要致病菌.合理利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及时使用抗真菌药,可能是应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策略.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clinical feature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summaried the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 our PICU from Jan 2007 to Dec 2009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clinical feature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 PICU. Multiple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such as 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urinary drainage tube, indwelling gastric canal and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Results ( 1 ) The incidence rate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was 1.65 % ( 35/2 116 ). The morbidity was 20. 00% ( 7/35 ). ( 2 ) Mean infected day was ( 10. 4 ±- 8. 3 ) d after admiss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fungal pneumonia( 60. 0% ), peritonitis ( 14. 3% ),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 11.4% ),intestinal tract infection(8. 6% ) ,sepsis(2. 9% ) and meningitis(2. 9% ). All of the patients had used broad spectrum antibiotic. (3) The risk factor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cluded lower 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urinary drainage tube and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4) Candia albicans was the predominant pathogen in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Conclusion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ICU. Lung is most commonly involved and candida albicans is the major pathogen. Using antibiotics appropriately, decreasing unnecessary invasive performance,and rationally using antifungal agent mi.ght be effective strategy for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 PICU.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对197例早产儿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2.2%(197/887)。胎龄小、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治疗、延迟喂养是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高危因素。肺炎克雷伯菌在院内感染中占据首位(22.3%),其次为葡萄球菌(18.4%)。结论:对胎龄小、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应强调以洗手为中心的消毒隔离制度,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以减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发生。肺炎克雷伯菌是早产儿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980-98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产儿医院感染现状、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温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将入住时间〉48 h的早产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早产儿563例,总住院日6310天,51例发生医院感染,共61例次,感染率9.1%,8.1例次/1000住院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17.2%,37.3例/1000呼吸机使用日;脐静脉、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血管相关性感染率12.5%,8.7例/1000导管日。早产儿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8.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24.0%,革兰阳性菌占20.0%,真菌占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OR=1.079,95%CI 1.025~1.136)、极低出生体重(OR=1.053,95%CI 1.038~1.069)、机械通气治疗(OR=4.850,95%CI 3.035~7.751)、胃肠外营养时间(OR=3.180,95%CI 2.058~4.915)、中心静脉置管(OR=4.509,95%CI 2.275~8.935)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率较高,存在诸多医院感染易感因素,目标监测对采取防控措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638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Xu Y  Zhang LJ  Ge HY  Wang DH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6):437-441
目的调查NICU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为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我科2003年5月至2004年12月,住院的638例新生儿进行院内感染的监控,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638例新生儿中74例发生88次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6%;住院日相关的院内感染率为14.9/1000NICU病例一天;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率为18/1000血管内导管一天(2/11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63.3/1000机械通气一天(15/237);平均开始出现感染时间(7.98±4.58)d。发生院内感染者比未感染者的胎龄及出生体重低、住院时间延长。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胃肠外营养、出生体重≤1500g及呼吸机治疗等(P〈0.05)。感染部位中,以肺炎占首位(45.4%)。院内感染病死率为4.1%。入院后有细菌定植者较无定植者院内感染率高(Х^2=79.7,P〈0.001)。结论充分了解NICU中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尽量减少肠外营养及侵袭性操作的次数和时间、明确NICU中患儿个体细菌的定植情况将有助于控制院内感染并对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Mai JY  Dong L  Lin ZL  Chen SQ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2):915-920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危险因素,分析病原学,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新生儿病房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医院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病原学、细菌耐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调查.结果 研究期间住院总人数为6347例,发生医院感染433例,感染例次数513例,医院感染率为6.82%,例次感染率8.0%;总住院日73 663 d,日医院感染率6.96‰;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28.7‰;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3.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胎龄(OR=1.049)、机械通气(OR=1.810)、脐静脉置管(OR=1.106)、住院时间(OR=1.081)、胎膜早破(OR=1.433).在医院感染疾病构成中,以肺炎最多见,共197例次(38.4%);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29例次,占肺炎的65.5%,占呼吸机使用人数的24.4%;其次为败血症124例次(24.2%)和腹泻病65例次(12.7%).病原以革兰阴性菌最多见(54.4%),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9.6%)、鲍曼不动杆菌(8.1%)、铜绿假单胞菌(7.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8%)和大肠埃希菌(4.8%).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率分别达91.4%和75.0%,对头孢菌素普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5%、11.1%和41.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8.6%和95.5%.结论 充分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尽早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革兰阴性菌是最主要的医院感染病原,其中肠杆菌和非发酵菌的多重耐药现象已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6.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发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IPFI 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2 年1 月至2013 年3 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48 例符合IPFI临床诊断的患儿和同期住院的不符合IPFI 临床诊断的106 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明确IPFI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真菌感染组的平均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真菌感染组(PPP结论 临床怀疑婴幼儿IPFI 而相关病原学检查困难,如果存在有创机械通气、腹泻、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低血清白蛋白血症等高危因素时,应及时考虑IPFI 的可能,尽早开展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间诊断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0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4例患儿中,新生儿20例,婴幼儿48例,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年长儿)36例。新生儿组中,早产儿比例较高(70%);多患有肺透明膜病(45%)、肺炎(30%)等基础疾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的患儿比例较其他两个年龄组高(P<0.01)。新生儿组及婴幼儿组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年长儿组(P<0.05)。年长儿组多为血液恶性肿瘤患儿,粒细胞减少及接受化疗的患儿比例较其他两个年龄组高(P<0.05)。感染部位以肺部多见(61.5%),其次为败血症(14.4%)、肠道(12.5%),神经系统感染仅见于年长儿。104例患儿中共分离出105株真菌,包括假丝酵母菌 90株,隐球菌6株和其他真菌9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52/105,49.5%),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也较高(38/105,36.2%)。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及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高,对三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儿童,各年龄组间危险因素有异同;假丝酵母菌是其主要病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也占较高比例。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方法总结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PICU中99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儿的资料,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感染部位进行分析,了解P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结果 PICU共收治危重患儿4 762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儿99例,发生率为2.08%(99/4762),死亡14例,病死率14.14%(14/99)。发生鲍曼不动杆菌的时间为入PICU后(12.4±9.3)d。主要为肺部感染93例(93.94%);伤口感染4例(4.04%);尿路感染2例(2.02%)。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儿童危重病例评分低、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近三年(2009—2011年)耐药水平比前三年(2006—2008年)有明显上升趋势。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易引起院内感染,主要为肺部感染,且耐药性明显上升。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加强病区的管理和侵入性操作时的无菌管理。  相似文献   

19.
Risk factors for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 neonat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s an uncommon, but increasing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neonates. There are few controlled studies defining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ngal infection in a contemporary neonatal population. This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antenatal, demographic and postnatal variables that may be potentially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ngal infection. Two gestation-matched controls were identified for each index case. Information about perinatal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as well as important neonatal outcomes, was obtained from case notes. Microbiological data collected included the presence of fungal colonization, and organisms responsible for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Over a 5-y period, 24 infa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and 48 controls were identified. Candida albicans was the organism identified in 75% of cases of fungal septicaemia, and in all cases complicated by fungal meningitis. Preceding fungal colonization, pulmonary haemorrhage and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were factors significantly and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Fifty-four percent of infa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died, and 82% of survivors developed chronic lung disease.

Conclusion : Some new and potentially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 a contemporary population of infants admitted to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we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