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内镜下直接观察到幽门松弛或处于开放状态胆汁反流入胃或陈旧的斑块状稠厚胆汁附着胃壁及绿色的黏液糊并结合病理。结果 40800例患者中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4896例,占受检总数的12%。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重点是调整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同运动,提高幽门括约肌功能控制胆汁反流,积极治疗并症合并症,消除诱因而达到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动力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将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118例作为试验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分别利用13C-辛酸呼气试验进行胃动力检查,利用13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H.pylori检查,对比研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动力及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比,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排空明显延迟(P0.05);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H.pylori的阳性率为33.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ylori的阳性率为55.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存在胃动力障碍,反流的胆汁可能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3.
雷贝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慢性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临床研究;核素显像与胃镜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中药胃痛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疗效观察。[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霍超瑞 《内科》2007,2(3):369-370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是促进胃动力作用。我院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10月,采用舒胆通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65例,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现将资料完整的6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胃反流性胃炎患者Hp、病理、pH等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因其主要成份为胆盐,故亦称为胆汁反流。临床上并不少见。多由消化道手术、胃肠结构异常或幽门功能紊乱所致。 DGR胃炎诊断性检查缺乏明确标准。本文通过对无胃手术史、具有烧灼样痛、腹胀、或有胆汁性呕吐;胃镜有胆汁反流的 36例,行胃窦粘膜病检、快速尿素酶 Hp染色、胃 24h pH监测、肝脏排泄的同位素图测定等检查,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 DGR与萎缩性胃炎、 Hp的关系,并比较各种检测方法,以期寻求 DGR胃炎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对象:选择胃镜检查有胆汁反流的患者 36例,男…  相似文献   

6.
李君曼  陈健 《山东医药》1993,33(5):12-13
应用胃胆康冲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9例(均为服用一般健胃西药4~6周无效者)。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胃胆康冲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高效、安全、制作简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有效率为95.92%。该药能保护胃粘膜屏障,使胃蠕动增强,减少反流,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为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提供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胆汁反流也称为十二指肠胃反流,是机体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正常人在餐后及空腹都可发生。然而,当机体出现胃十二指肠运动失调、幽门结构异常或功能不全、胃肠压力梯度变化、胃肠激素水平异常等情况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则会过多且频繁而持续地反流入胃,造成胃黏膜屏障破坏、黏膜结构损伤、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的发生,即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老年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评价;胃血色素指数的测定对幽门螺杆菌的诊断价值;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慢必胃炎99例和阴性慢性胃炎74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慢性胃炎病人在消化不良症状、血清基础胃泌素水平、胃酸分泌及十二指肠胃反流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中度以上十二指肠胃反流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有减少趋势;在组织病理学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的内镜表现、相关病因及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1年9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镜检查确诊的206例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6例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的病因有手术史49例(毕I式46例,毕II式3例)占23.79%,合并胆囊疾患60例(胆囊切除术后32例,胆结石18例,慢性胆囊炎10例)占29.13%,不明原因97例占47.09%,H.pylori阳性者90例,阳性率43.69%。内镜以胃黏膜充血为主伴有不同程度胆汁附着。结论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呈逐年增高趋势,胆囊疾患和胃大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病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ylori阳性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邦消安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动力紊乱性疾病 ,发病率较高 ,而机制不完全清楚 ,有研究认为与胃窦动力低下 ,十二指肠胃反流有关。邦消安是一种促进胃肠运动的中成药 ,有较好的导滞消积 ,保护胃肠功能的作用。本文旨在观察邦消安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及分组1、正常对照组 15例 ,无临床症状 ,胃镜下黏膜呈桔黄色 ,无充血水肿 ,幽门螺杆菌检查阴性 ,排除其他疾病 ;2、胆汁反流性胃炎组 38例 ,幽门螺杆菌检查阴性 ,参考曾锦章等探讨[1] 的标准 ,胃底黏液糊呈现黄色或绿色 ,pH值 >3,胃液甘胆酸>5 .8mg/L。二、方法1、标本的…  相似文献   

1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胃切除术后幽门功能紊乱及胃动力减弱引起胆汁反流入胃而导致的疾患。随着胃镜的普及,本病非胃切除手术者的发现率逐渐增高。目前临床上西医一般以胃动力剂吗丁啉类治疗,但疗效尚欠满意。笔者本着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原则,自拟健脾疏肝化瘀饮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68例均为本院1993~1996年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药组38例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9~76岁,平均34.5岁;病程6个月~10年。对照组30例中…  相似文献   

13.
胆汁反流与食管炎和胃炎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胆汁反流又称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 ,是胃窦与十二指肠运动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胃乃至食管后 ,引起食管与胃粘膜的病理性损害 ,分别称为胆汁反流性食管炎与胆汁反流性胃炎。1 胆汁反流发病机制十二指肠胃反流需要两个前提 :⑴逆行的十二指肠收缩活动推动十二指肠内容物逆向移动 ;⑵幽门口开放。十二指肠逆蠕动及其与幽门、胃窦的运动关系决定着DGR的发生及反流量。十二指肠出现逆蠕动 ,若此时幽门开放 ,则DGR即可发生 ;相反 ,即使十二指肠逆蠕动很强 ,如果同时出现强大的胃窦收缩 ,也可阻止DGR的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调胃丸的治疗机制及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幽门弹簧扩张法及胃部胆汁与小肠液灌注法引起小鼠的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急性胃炎后给予不同剂量调胃丸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调胃丸能减少小鼠胃粘膜出血点,减轻粘膜水肿,抑制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尤以大剂量作用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并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调胃丸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对急、慢性反流性胃炎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颖  丁士刚 《胃肠病学》2014,(5):305-308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过量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引起的化学性胃病。病理性DGR系由幽门解剖结构异常或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调所致,反流的胆汁酸可诱导胃黏膜细胞凋亡,高浓度胆汁酸是引起胃黏膜肠化生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DGR的发生机制、胆汁酸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以及BRG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以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其临床特点.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幽门功能不全、胃排空能力低下、十二指肠压力增高、反流液中胆酸盐等物质反复刺激胃黏膜屏障,从而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糜烂及溃疡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胃肠动力系列药相继问世,胃动力药与制酸剂及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对治疗胆汁胃食管反流病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疗效较差,至今尚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寻求有效方法,提高疗效,降低其复发率,是临床医家亟待解决的难题,亦是当前研究之热点.现将近10年来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疡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胃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发现Hp亦可存在于食管的化生柱状上皮中。研究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症(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合理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平  陆敏  高玮  徐晓萍  吴英  陈胜良 《胃肠病学》2010,15(8):475-477
背景:胃黏膜胆汁酸水平可直接反映胃黏膜细胞胆汁酸暴露的程度,并体现胆汁酸对胃黏膜的损伤程度。目的:探讨以胃黏膜组织胆汁酸浓度评估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内镜检查和黏膜胆汁酸浓度确诊的4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和20例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评估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出率,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并分析胃黏膜胆汁酸浓度与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相比,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H.pylori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胃窦、胃体黏膜组织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胃窦黏膜慢性炎症和肠化生评分显著升高(P0.05),胃体黏膜慢性炎症、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窦、胃体组织病理学改变均与胆汁酸浓度相关(P0.05)。结论:以胃黏膜胆汁酸浓度评估的胆汁反流与胃黏膜病理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相比,胃内胆汁反流主要加重胃体部组织病理学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变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方法对符合诊断的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理及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为36.6%,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萎缩,肠化生等病理改变有关。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低于非胆汁反流性慢性胃炎。Hp感染率在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较高。胆汁反流性胃炎肠化生和萎缩性病变在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中较高,而异型增生的发生在脾胃虚寒型中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调胃丸的治疗机制及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幽门弹簧扩张法及胃部胆汁与小肠液灌注法引起小起小鼠的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急性胃炎后给予不同剂量调胃丸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调胃丸能减少小鼠胃粘膜出血点,减轻粘膜水肿,抑制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尤以大剂量作用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