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宁 《内科》2007,2(2):274-276
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s troke,AIS)是由于局部脑血流突然中断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而致的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在脑卒中发生后脑血管造影显示80%病人有动脉闭塞,如抢救不及时,会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性坏死。迄今为止,尚无有效并且十分安全的方法减轻脑组织的受损程度。理论上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善脑组织的供血;二是保护缺血脑组织,减轻(或避免)各种继发性损害。为了获得理想的疗效,必须设法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尽早消除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供血。因此,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挽救缺血脑组织的最佳方案。1958年Sussmav首先应用溶栓疗法治疗脑梗死,早期研究的溶栓治疗因并发出血太多一度停止使用。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和新型溶栓药物的问世,以及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成功经验,国内外普遍开展了大规模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现就其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孙学东 《山东医药》2010,(31):104-104
据文献报道,83%的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目的是在脑组织缺血坏死之前再通闭塞血管,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血供。溶栓前血管造影可直接发现闭塞血管的位置和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影像学早期征象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分为溶栓患者18例及对照组13例,发病24h后复查头颅CT脑梗死面积均>1/3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溶栓患者根据治疗前头颅CT观察的>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分为显影组6例与未显影组12例;对照组治疗前头颅CT均观察到>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结果显影组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影组、未显影组与对照组并发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1/3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不增加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ACI)是目前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如何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是研究的热门话题。现结合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溶栓治疗脑梗死大多数是由于血栓闭塞脑动脉所致,因而理想的方法是及早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前给缺血脑组织及时供血。早期溶栓能促进血管再通,增加侧支血流,缩小梗死范围,中和由缺血细胞释放的代谢产物,挽救缺血脑组织,  相似文献   

5.
<正>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产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丘脑梗死(thalamic infarction)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脑梗死的3.1%~4.4%。丘脑的结构复杂,供血丰富,不同的供血动脉阻塞时,产生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2])。丘脑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之间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在认知活动中起到  相似文献   

6.
据文献报道,83%的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目的是在脑组织缺血坏死之前再通闭塞血管,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血供.溶栓前血管造影可直接发现闭塞血管的位置和程度;在血栓形成部位直接给药,可实施机械溶栓并同期实施血管成形术.相对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时间窗延长、有效率提高、用药量减少、出血及再闭塞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诊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指脑整体水平的慢性持续低灌注状态,每100g脑组织血流量低于40~60ml/min,而非局灶性的脑缺血。长期的慢性脑供血不足使脑组织产生慢性缺血、缺氧从而出现头痛、头昏、失眠、认知功能损害等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但临床表现和CT等影像学诊断均未发现除血管狭窄性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外的其他脑器质性病变,例如明显的白质疏松、脑萎缩或任何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至今所有的方法均不能起到较明显的效果。由于大多数脑梗死是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因而理想的方法似乎是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给缺血脑组织及时供血。正因如此,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国外普遍开展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ACI)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大多数急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因此,早期再通闭塞动脉,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血供,尽量挽救神经功能成为其治疗目的。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蛭、地龙,地龙具有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和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溶栓的作用。疏血通具有抑制血小板、红细胞聚集,促进脑组织及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活性,降解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液黏稠度,对抗凝血等作用,从而可抑制血栓形成,还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并促进微血管生成。高效迅速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一定程度上恢复脑梗死区及梗死周边缺血半暗带区脑细胞的功能,在治疗血栓性疾病及其他多种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特别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等检查。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造影剂达峰时间(TTP)定量数据,并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入选者DSA显示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60%~100%,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而CT脑灌注成像有13例患者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共检出16个低灌注区,其中2例患者整个后循环供血区较同层面前循环供血区TTP明显延迟,1例双侧小脑半球可见2个局部低灌注区。16个低灌注区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Ⅰ2期:15个,Ⅱ1期:1个。结论后循环脑组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定性及定量评估椎基底动脉TIA患者是否处于脑梗死前期,并根据定量分析了解后循环供血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高,易复发,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治疗脑梗死最有效方法是溶栓治疗,但溶栓适应证及溶栓时机和溶栓风险均限制其在基层医院使用,因此探究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虽然各种治疗方法不断进展,但根本的治疗措施则是挽救缺血半暗带,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防止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12.
<正>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10%。主干血管梗死,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灌注压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由于颅腔的封闭性,脑组织体积增加,必然导致颅内压逐渐增高,颅内压增高又会导致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 ,脑卒中患病人数高达 50 0~ 6 0 0万 ,每年新发病例约 150万人 ,其中大多数为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有较高病死率 ,长期以来 ,人类一直在探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学者应用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 (t PA)、尿激酶 (UK)、链激酶 (SK)等溶栓剂在实验动物模型及临床上进行了研究 ,认为早期或超早期溶栓治疗能使阻塞的血管再通 ,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 ,恢复中枢功能。  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急性脑梗死是某一脑动脉供血区局部缺血的结果 ,脑缺血可引起脑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钙离子过…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血压控制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狭窄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病因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先天畸形、外伤、炎症、肿瘤、动脉瘤和手术损伤等,主要危害是责任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严重时可造成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动脉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狭窄部位、长度及程度,释放支架,使狭窄动脉再通,恢复脑组织供血,改善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梗死是指动脉管腔狭窄或者堵塞,导致供血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神经系统功能严重受损,现对近几年来有关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急性脑梗死后早期血管再通和再灌注被广泛证明能够短期内恢复脑功能。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证明,早期的血管再通,使得处于缺血半暗  相似文献   

17.
肝癌(HCC)伴有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预后极差.由被阻塞门静脉供血的正常肝组织缺血,从而损害肝功能并限制了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在治疗HCC中的应用.经皮穿刺肝脏门静脉支架植入(PTPVS)可姑息性解除门静脉阻塞.  相似文献   

18.
脑梗塞的发生决定于脑组织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完全缺血的神经元很快产生不可逆损害,但在缺血性卒中时,受到不可逆损害的脑组织周围可能存在血流低灌注区。治疗的目的在于增加缺血期脑组织的血流(CBF)或是保护缺血期脑组织免受损害。本文论及纳洛酮和前列环素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理、动物实验、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正>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急性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继之神经元坏死形成脑软化灶的危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对于在"治疗时间窗"内不能重建局部血循环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仍缺乏有效措施[1]。因此,本文选择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与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元损伤的危重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1]。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2]。因此测定血小板活化程度对脑梗死的预测、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1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