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安理申治疗轻、中度老年性痴呆,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得到肯定[1],贝前列素是全球首个口服给药前列腺环素(PGI)前体药物,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抑制平滑肌迁移和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功能[2]。最新研究表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与血管源性危险因素密切相关[3-4]。关于安理申和贝前列素联合应用治疗老年性  相似文献   

2.
许致胜  王淑美  刘国志 《山东医药》2007,47(29):107-107
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们采用银杏叶片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患儿36例,并对治疗前后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统药物,银杏叶提取物在中国早已用于各种健康紊乱的治疗。其标准化的提取物在德国和法国已被广泛用于包括记忆和注意障碍、意识错乱、抑郁、焦虑、头晕、耳鸣和头痛。其作用机制可能反映提取物中多种成分的作用,包括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液供应,降低血流速度,影响神经递质系统和减少氧自由基。Birks等对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痴呆或认知功能减退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血管因素在DNP中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我院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患者78例,其中40例用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联合甲钴胺治疗,其余单用甲钴胺治疗,联合治疗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牛血与银杏叶口服液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血管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小牛血组、银杏叶口服液组脑血管各30例,联用组脑血管20例。小牛血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银杏叶口服液组采用单独的治疗,联用组采用小牛血组与银杏叶口服液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经过上述治疗之后,可以观察出针对脑血管病治疗或联合银杏叶口服液治疗后均有显著的改善血液流变学(P0.05),两药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的药物治疗(P0.05)。结论银杏叶口服液组单独使用无明显治疗作用,但与小牛血联用后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提取物对脑血管病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银杏叶提取物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近年临床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可用离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缺血性疾病,学习记忆障碍,痴呆,血管性疾病引起的眩晕,耳鸣和听力障碍的治疗,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改善组织血液循环,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皮经腔冠状血管成形术为缺血性心脏病特别是老年病例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治疗途径,已被广泛用作替代冠脉旁路移植术的冠脉血运重建术来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梗死等病例,可单独旅行或配合溶栓疗法。近期并发症主要是冠脉突然阻塞,无期并发症则主要是再狭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7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X刀治疗,动静脉畸形团大小为5~40mm。87例中单独接受X刀治疗55例,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32例。治疗周边剂量17~30Gy,平均22.6Gy,等剂量曲线70%~90%。随访时间6~96个月,平均53.4个月。结果单独接受X刀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41例完全闭塞,9例部分闭塞,5例无变化;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26例完全闭塞,3例部分闭塞,3例无变化。两组患者完全闭塞67例(77.01%),癫痫完全缓解7例(26.17%),头痛、头昏症状缓解18例(38.30%),再出血2例,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6例。经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4例。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是脑动静脉畸形的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继冠状动脉再通术后,治疗性血管新生成为冠心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但血管新生的影响因素复杂,治疗性血管新生所得到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不尽一致。现对此做一综述,结合血管新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一些增强血管新生疗效的方法和降低疗效的--r~g原因,总结了冠心病治疗性血管生成临床研究进展,以期有利于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成基础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制剂的心脑血管药理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就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银杏叶制剂对心脑血管的药理与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指出银杏叶制剂在治疗肠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和转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涉及一系列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和调控。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vasostatin具有显著的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功能,已有研究显示va-sostatin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治疗对多种恶性肿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vasostatin与层黏连蛋白(Laminin)结合,阻止由bFGF等引起的内皮细胞增生等作用有关。进一步研究vasostatin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有助于临床寻找新的有效分子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1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另外,这两类药还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病蛋白尿和多数高心脏危险的病人有效。这类药每一种的个别成功提供了这样的见解:同时用这两类药的整个生物学效应会超过单独用其中的一种。通过应用一  相似文献   

13.
肿瘤血管生成及其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宋平  钱桂生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1):1676-1680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促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鉴于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开始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新方法——抗血管生成疗法。本文着重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及其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独使用BMSC治疗组、单独使用VEGF治疗组、联合治疗组4组均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方法造成中度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于脑损伤1周后,在立体定向仪下用微量注射器在脑损伤周边部位;单独使用BMSC治疗组注入BMSC,单独使用VEGF治疗组注入VEGF;且联合治疗组同时注入BMSC和VEGF;对照组注射PBS溶液.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NSS评分,于治疗1周后猝死取脑,并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测定bcl -2与bax蛋白的表达,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在BMSC与VEGF联合治疗组中,bcl -2的表达明显多于单独治疗组及对照组,而bax的表达低于其余各组,联合治疗组中抑制细胞凋亡的蛋白高度表达,而促进细胞凋亡的蛋白低度表达.TUNEL法测定,在联合治疗组中,免疫组化呈棕色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单独治疗组及对照组.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中度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联合运用的效果优于单独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单独及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183例DN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贝那普利、洛沙坦或两药联合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尿蛋白及血钾和血Cr等的变化。结果上述两药均能有效降低DN的血压和尿蛋白且作用相似;联合治疗的降尿蛋白作用更明显(P〈0.05),但二者的降压效果相似(P〉0.05)。治疗前后的血钾、血Cr和Ccr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DiN患者,ACEI和ARB联合治疗与单药相比具有更强的降尿蛋白作用,且这种作用是通过独立于血压的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金红妍 《山东医药》2010,50(49):24-24
舒血宁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是银杏叶,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目前广泛用于缺血性疾病的治疗。2010年至今,我们先后发现舒血宁注射液致静脉炎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据Lancet Neurol报道,卒中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Stroke,IMS)-Ⅲ试验表明,对于中度或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与单独静脉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相比没有显示出临床益处。  相似文献   

18.
陈岩  袁勇 《山东医药》2008,48(14):119-120
将10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银杏叶片和氟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氟伐他汀治疗.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提示银杏叶片联合氟伐他汀片运用在临床上比单独运用氟伐他汀片更好地降低血胆固醇.  相似文献   

19.
肿瘤的发生机制一直未阐明,其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自20世纪70年代末,Hanahan等提出肿瘤血管调控平衡学说后,血管生成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逐渐受到重视。抗肿瘤相关血管治疗已成为攻克肿瘤的重要途径之一。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只有当大量的肿瘤相关血管长入肿瘤实质内部,才能促使肿瘤持续生长和转移;反之,肿瘤生长将受到明显抑制,肿瘤细胞会出现凋亡及坏死。肿瘤相关血管的产生与否取决于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共同调节。  相似文献   

20.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 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 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 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 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 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