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阴茎癌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1971年1月~1995年1月手术治疗阴茎癌71例,其中局部及包皮环切术5例,阴茎部分切除14例,阴茎全切除23例,阴茎切除加腹股沟淋巴结清扫29例。结果 获得随访59例,其中局部及包皮环切术5例,复发3例。阴茎部分切除加全切除30例,死亡12例,死亡率40%。阴茎切除加腹股沟淋巴结清扫24例,死亡8例,死亡率33.3%。结论 阴茎癌仍以手术为主,确切掌握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指征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而肿瘤病理分级对患者预后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茎癌有效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状细胞癌29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恶变2例,疣状癌1例。31例行手术治疗,首次治疗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放疗3例,阴茎部分切除术27例,阴茎全切+尿道会阴部造口术1例,其中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4例。结果:28例获得随访,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中1例于手术后3年复发和2例于手术后3月复发而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者2年和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82%和45%,行阴茎全切除术者随访6年至今仍健在。结论:阴茎部分切除术是治疗阴茎癌合理有效的方法,且应尽早治疗。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应积极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阴茎癌有效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状细胞癌29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恶变2例,疣状癌1例。31例行手术治疗,首次治疗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放疗3例,阴茎部分切除术27例,阴茎全切+尿道会阴部造口术1例,其中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4例。结果:28例获得随访,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中1例于手术后3年复发和2例于手术后3月复发而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者2年和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82%和45%,行阴茎全切除术者随访6年至今仍健在。结论:阴茎部分切除术是治疗阴茎癌合理有效的方法,且应尽早治疗。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应积极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宋彦  宋永胜  吴斌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6):1231-1234
目的:提高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水平,寻求鳞状细胞癌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2例病理活检证实阴茎鳞状细胞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除8例拒绝手术治疗外,其余54例均行手术治疗。45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9例行阴茎全切加会阴部尿道造口术治疗,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31例,腹股沟淋巴结病理阳性9例,总活检阳性率为29.0%,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阴茎部分切除者3年内复发,再行阴茎全切除并尿道会阴部造口术及髂腹股沟淋巴清扫术。高分化鳞癌43例,中分化鳞癌7例,低分化鳞癌4例;9例术前淋巴结活检有癌转移,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均有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淋巴结清扫发现转移2例。按照Jackson分期:I期29例;II期13例;III期8例;V期4例。本组62例患者中44例获定期随访2-7年,随访率70.9%。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75%。非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为50%。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淋巴结清扫根据临床分级具体处理,手术联合术后化、放疗是否可减少复发及提高生存率,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1988年1月至1994年12月经手术治疗阴茎癌1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发病年龄为36岁~85岁,平均56岁,半数在50岁~60岁。病程1年~3年不等,均有包皮过长或包茎史,1例2年前做过包皮环切术。肿瘤发生包皮亚例,15例发生在阴茎头部。病理:鳞状上皮癌12例,乳头状癌2例,原位癌2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0例,2例病理证实为转移性癌,8例为慢性淋巴结炎。手术:阴茎作切除2例,部分切除14例。同时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2例。16例随访中,l例术后发生胶股为淋巴结转移经放疗后,于2年后转移死亡,l例死于其他疾病。有2例已生存15年,5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茎切除联合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广东梅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并确诊为阴茎癌患者9例,2例采用阴茎全切除术,7例采用阴茎部分切除联合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结束后分析手术情况,并对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9例患者手术时间(327.78±65.83)min,术中出血量(71.11±15.31)ml,住院时间(18.36±1.25)d;术后并发症包括皮瓣坏死需植皮1例,切口感染1例,皮下积液1例及下肢淋巴水肿2例。结论治疗阴茎癌采用阴茎全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联合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并能控制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46例阴茎癌的临床分析及总结——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FF  Liang YY  Guo YS  Dai YP  Zheng KL 《癌症》2008,27(9):962-965
背景与目的:阴茎癌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以鳞状细胞癌为主,主要通过淋巴途径转移.治疗包括局部原发癌切除和对转移淋巴结的处理及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阴茎癌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6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中鳞状细胞癌44例,Paget病1例,疣状癌1例,对其中23例肿大淋巴结进行活检.结果:39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4例行阴茎全切加会阴部尿道造口术治疗,1例Paget病患者行病灶切除植皮术,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10例淋巴结活检阳性的患者中有9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同期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1例患者获定期随访1~10年,1年、2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1%、95.1%、82.9%、31.7%.术后病理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2例均在2年内死于肺转移.结论:阴茎部分切除术是治疗阴茎癌合理有效的方法,且应尽早手术治疗.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阴茎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应早期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阴茎疣状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阴茎癌的少见类型疣状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阴茎疣状癌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全部为包皮过长或包茎,肿块直径0.4~6cm;基底位于包皮内板2例,局限于龟头3例,侵犯冠状沟近侧1例;3例经活检确诊,1例误诊为乳头状瘤,1例经反复复发切除4次尚确诊.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阴茎部分切除4例,包皮环切1例,局部切除1例.所有患者均未行腹股沟淋巴结清除以及放化疗.行包皮环切的1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现阴茎结节,活检确诊为前次手术结扎线头的炎症反应,随访至今3年,未见复发;其余患者随访0.5~8年,1例患者自然死亡,其余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阴茎疣状癌细胞分化良好,以局部侵袭性生长为主,几乎不发生淋巴结等远处转移,活检方法不当易于误诊,恰当的手术切除效果肯定,应最大限度保留阴茎外观和功能,但术后应严密观察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9.
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诊治分析(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对4例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平均年龄52.5岁,均发现阴茎肿块,腹股沟淋巴结阴性1例,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例,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 结果 3例行阴茎部分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阴茎全切尿道会阴造口,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4例均行化疗,2例化疗联合生物学治疗.3例获得随访,时间为2~23个月,2例死亡,1例健在. 结论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确诊依靠病理,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行化疗联合生物学治疗可提高生存期,但因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阴茎癌外科治疗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6例阴茎癌其中鳞状细胞癌34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恶变2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32例,阴茎全切除并尿道会阴部造口术4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4例(22侧),行髂淋巴结清扫术4例(6侧);伴淋巴结转移者行患侧放疗.阴茎部分切除术后3例发生尿道外口狭窄,经反复尿扩后好转;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患者中8例(10侧)发生皮瓣感染坏死,6例(7侧)经换药后治愈,2例(3侧)经植皮后愈合;30例获得随访,1、2、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70.6%和63.0%.  相似文献   

11.
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较罕见,恶性度高,预后差,我们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例119岁,因阴茎包皮黑斑5年,局部增长加快伴结节8月,于1993年11月1日入院。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脾未扪及。包茎、包皮外板冠状沟远侧左背部见一1.0cm×0.8cm肿块,黑色,破溃、渗出,质硬、触痛,活动。左侧腹股沟们及3个1cm×1cm大小肿大淋巴结,质硬,活动,无触痛,右侧腹股沟未及肿大淋巴结。胸片、B超及实验室常规检查未见异常。11月昌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阴茎部分切除加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报告阴茎恶性黑色素瘤。左腹股沟淋巴结4/8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295例阴茎癌的临床资料,比较阴茎癌不同时期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对预后的影响,探讨阴茎癌有效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调查随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的295例阴茎癌患者,收集年龄、职业、病理、Jackson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可能影响其生存情况的因素。按照一期是否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等统计方法分别比较淋巴结有转移情况和无转移情况下两组患者的生存预后。结果 29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一期手术患者212人,二期手术患者83人。无淋巴结转移情况下,一期组5年生存率为96.12%;二期组为80.00%,有淋巴转移情况下,一期组5年生存率为91.30%,二期组为50.80%,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下一期组生存率均高于二期组(χ2=37.406,P<0.001;χ2=53.427,P<0.001)。经Cox回归分析,不同时期行淋巴结清扫术、年龄、化疗药物对预后的影响显著。结论 阴茎部分切除术或阴茎全切除术同时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阴茎癌十分合理和有效的方法,根治术同期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生存率与二期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叶敞  江淳 《实用肿瘤杂志》2011,26(4):394-395
目的探讨阴茎癌的特殊类型疣状癌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包茎或包皮过长;肿瘤直径1.0~3.5 cm;基底位于阴茎头部4例,其中侵犯冠状沟近侧1例;位于包皮内板1例。5例均在术前活检确诊。3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2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9月复发再行阴茎部分切除术;1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见肿瘤细胞分化好,标本切缘阴性。4例随访0.5-7年未见复发,二次手术者随访6年无复发。结论阴茎疣状癌细胞分化良好,生物学特性为局部侵袭性生长,很少发生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阴茎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因阴茎癌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资料。按淋巴结清扫方式将患者分为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术中参数、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患者在年龄、临床肿瘤分期、淋巴结大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及术中失血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皮瓣坏死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淋巴瘘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2例复发,开放组3例复发,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茎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可获得相同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同期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的14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11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7 ml,平均住院时间10 d;平均切除淋巴结数量为9.1枚,14例共28处腹股沟淋巴结中,2处有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术后1例患者右侧下肢出现皮下积液伴高热,经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2~4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阴茎癌同期行腹腔镜双侧淋巴结清扫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1岁,自幼包茎,1986年6月尿道口后下方发现一绿豆大结节,8月龟头后上方又发生一蚕豆大肿块。10月在外院行肿块及包皮环切术,未作病理检查。术后1月,原处复发,迅速增大,至1987年2月转本所治疗。检查见阴茎龟头上,下方各有一个鸡蛋黄大、蚕豆大肿块,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余未见异常,3月行阴茎部分切除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在阴茎龟头背仙冠状沟处见一污红色4×4×3cm球形肿块,表面有1×0.8cm溃破区,切面呈灰白色烂鱼肉状,局部出血坏死,基底累及龟头海绵体上方。瘤细胞多由小梭形与星芒状细胞构成,胞核大,圆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阴茎癌术后短期肺转移的疾病进展、影像学表现、病理、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通过回顾分析3例阴茎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术前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1.2 kg/m2,术前胸部CT均未见明显肺转移。3例患者术前均可触及肿大腹股沟淋巴结,其中1例盆腔磁共振可见淋巴结肿大。活检病理2例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患者接受了阴茎部分切除术+腹股沟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例患者接受阴茎部分切除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肿瘤直径3.0~5.2 cm,均提示阴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CK(+)、p40(+)、Vimentin(+)、CK5/6(+)、HCK(+)、p63(+), Ki-67均大于70%。3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CT均提示多发结节。其中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咯血症状,腹股沟区可触及肿块,肺结节穿刺病理证实阴茎癌肺转移。术后3例患者总生存期均≤5个月。结论:阴茎癌术后短期出现肺转移临床少见,术前多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进展迅速,可合并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要点及临床治疗原则。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0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髓样癌,15例合并颈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切除+颈淋巴清扫术15例,患侧甲状腺切除+峡部+对侧大部分切除3例,甲状腺全切术2例。术后监测血清降钙素,发现1例局部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甲状腺髓样癌确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检查,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最主要治疗方法,术后监测血清降钙素能及早发现局部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06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02例。   结果  102例中行患侧+峡部甲状腺全切67例,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34例,甲状腺全切1例。术前B超提示淋巴结肿大27例,术中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24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术前B超阴性,术中探查淋巴结肿大12例,均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1例术后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术后25例证实淋巴结转移,其余63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随访5年,3例复发。   结论  B超可明显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检出率,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对临床淋巴结肿大者行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0.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原发灶不明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治疗失败的原因,探讨治疗方法和技术。方法:共收集122例初治治疗的病例,单纯放射治疗(R)62例,单纯手术治疗(S)23例,单纯化疗(C)5例,手术加放射治疗(S+R)20例,放射治疗加手术(R+S)12例。手术治疗局部淋巴结切除术 18例,单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4例,双侧颈巴结清扫术3例。放射治疗94例中,全咽部和全颈部照射65例,全颈部照射9例,部分颈部照射20例。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9%和36.5%,颈部转移癌未控和复发占45.9%,远地转移率为26.2%,原发灶发现占8.2%。影响颈部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N分期、综合治疗、全颈照射和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影响远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是N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和原发灶出现。影响原发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颈淋巴结转移部位。结论:早期鳞癌或低分化部、未分化癌局部手术切除或活检术后直接进行放射治疗,晚期颈转移以放射治疗和手术综合治疗为主,可同时加化疗,而腺癌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上中颈部低分化和未分化癌应采用全咽部和全颈部照射,除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以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照射野至少应该包括全颈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