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硬化型肝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总结硬化型肝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经手术证实的7例硬化型肝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动脉期扫描,70s开始门脉期扫描,另有4例加做3—4min的延迟期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结果:平扫7个病灶均为低密度。动脉期6个病灶有轻度的不规则环形、点状或结节状强化,1例无强化。门脉期7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如不规则环形强化、边缘结节状强化或中心强化等,强化范围较动脉期增大。延迟期4个病灶仍有各种各样的强化表现。结论:硬化型肝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特殊,以早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和(或)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为主,需认真与血管瘤及炎性假瘤鉴别,了解其CT表现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严福华曾蒙苏周康荣陈惠明陈锦陈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误诊或漏诊的44例肝细胞肝癌(HCC)病例的CT表现,探讨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采用GE Hispeed Advantage螺旋CT机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25-30s行动脉期扫描,70s行门脉期扫描,而3-4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和强化方式。结果:漏诊的8个病灶均<1cm,其中3个病灶在多期扫描中均未能发现,其余5个病灶因观察分析不仔细而漏诊。9个病灶误诊为肝外病变,如肾上腺肿瘤,胃平滑肌瘤,胆囊癌和副脾。但这9个病灶均有典型的HCC的强化方式。22个病灶因强化方式不典型误诊为其他肝脏病变,其强化方式有: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病灶始终无强化。另有3例含大量脂肪成分误诊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HCC的特殊病理改变和生长方式是造成其在多期扫描中强化方式不典型而致误诊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特殊的病理改变和生长方式以及仔细分析和阅片可进一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但在微小肝癌的检出和肝硬化结节与少血供HCC的鉴别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误诊或漏诊的 44例肝细胞肝癌 (HCC)病例的CT表现 ,探讨误诊和漏诊的原因 ,以进一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GEHispeedAdvantage螺旋CT机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 2 5~ 30s行动脉期扫描 ,70s行门脉期扫描 ,而 3~ 4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和强化方式。结果 :漏诊的8个病灶均 <1cm ,其中 3个病灶在多期扫描中均未能发现 ,其余 5个病灶因观察分析不仔细而漏诊。 9个病灶误诊为肝外病变 ,如肾上腺肿瘤、胃平滑肌瘤、胆囊癌和副脾。但这 9个病灶均有典型的HCC的强化方式。 2 2个病灶因强化方式不典型误诊为其他肝脏病变 ,其强化方式有 :动脉期强化明显 ,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 ,门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 ;病灶始终无强化。另有 3例含大量脂肪成分误诊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HCC的特殊病理改变和生长方式是造成其在多期扫描中强化方式不典型而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了解其特殊的病理改变和生长方式以及仔细分析和阅片可进一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但在微小肝癌的检出和肝硬化结节与少血供HCC的鉴别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癌MSCT动态增强征象,提高确诊率.方法 对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7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癌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平扫表现均为肝内低密度不规则肿块,6例见单发或多发钙化影,13例病灶的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及"胆管包绕"征,19例病灶邻近肝包膜凹陷或肝叶萎缩.增强扫描18例动脉期病灶外周部分呈轻度、不完全的环状强化,5例动脉期边缘显著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中央小片状强化14例、网线状强化7例.本组病例定位诊断27例,定性诊断21例.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可提高周围型肝内胆管癌的诊断率,尤其对不典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癌有一定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CT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肝外胆管癌42例,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对MSCT各期中肝外胆管癌的显示率、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中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中度以上强化分别为26例、41例和42例。32例根治性手术患者中,MSCT显示肝外胆管癌平均长径18.1±6.3 mm,术后大体标本为20.3±9.5 mm。结论多期MSCT扫描可以较为准确显示肝外胆管癌的位置及范围,在肿瘤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FNH患者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资料.结果 16例患者16个FNH病灶中,平扫显示所有病灶均为略低密度,位于肝包膜下,其中14个可见更低密度瘢痕,从病灶中心向周围呈辐射状或不规则状.肿块实质呈"快进慢出"强化,中心瘢痕及辐射状分隔、假包膜"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肿块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 平扫和多期增强螺旋CT扫描能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螺旋CT多期扫描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肝外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及MSCT图像特征,20例行平扫及四期动态增强扫描(即早动脉期,晚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7例仅行增强扫描.结果 肝门区胆管癌15例,胆总管癌12例;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方式的胆管癌CT表现各具特点,除延迟强化等直接征象外,肝叶萎缩,胆管扩张等间接征象亦具有特征性.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肝外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描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特点,比较各期的病灶的检出率,重点评价动脉期、延迟期的价值。方法:36例结节型肝细胞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三期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率。结果:36例55个病灶,螺旋CT多期扫描共发现52个,平扫、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及三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70.9%,87.2%、72.7%,68.7%、94.5%。动脉期检出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各期,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对结节型肝癌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明显提高结节型肝细胞癌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以及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癌行常规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在注入对比剂后20s和60s分别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另有14例加做4~15min的延迟期扫描,分析肝内胆管癌影像特征和病理基础。结果:病灶肿块型16例,浸润狭窄型2例,胆管内生长型2例。增强早期边缘无强化者6例,边缘强化者14例,延迟增强后内部不均匀强化者8例,均匀强化者2例,无强化者4例。病理学上周边强化是由于肿瘤边缘存在活癌组织,而延迟强化是由于肿瘤中心部分存在丰富的纤维组织。此外螺旋CT还清楚显示了肝内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病灶周围异常强化区等间接现象。结论:肝内胆管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早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心部强化是诊断肝内胆管癌的重要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胆管癌螺旋CT强化特征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胆管癌的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 ,以及螺旋C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2 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资料 ,重点观察肿块相对于肝脏的密度变化。结果 肝门区胆管癌CT主要表现为肝门区不规则低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在动态扫描过程中相对于肝脏密度的变化趋势为高、低、高。 75 % (2 1/ 2 8)的病变于门脉期 (10例 )和延迟期 (11例 )显示最清楚 ,19例有延迟强化 ,延迟强化率为 6 7.9% (19/ 2 8) ;此外螺旋CT还清楚地显示了胆管扩张 ,肝叶萎缩 ,病变周围的异常强化区等间接征象。结论 肝门区胆管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门区胆管癌的理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查广盛  韩珺珊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66-1068
目的:分析6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I)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该病诊断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经螺旋CT检查,其中5例平扫加动态动静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1例肝、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1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血管瘤.结果:5例病灶中含有脂肪密度影,1例痛灶未测及脂肪密度,5例病灶动静脉期呈点状、片状、条索状及分隔状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中心及周边见点条状血管影.结论:病灶同时含有脂肪成分及血管影是HAML的CT特征性表现,结合CT薄层平扫及动态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分析13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及MRI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CT检查,其中6例做过MRI检查,仅1例只做MRI检查。平扫后行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5例做了延迟期扫描。MRI检查行SE 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和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FMPSPGR)序列横断面动态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11个病灶为低密度,1个为略高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强化表现,8个病灶见到中心血管影。门脉期8个病灶有持续强化,有6个病灶见到中心血管影。MR T1WI上5个病灶为混杂信号,T2WI上所有病灶均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各不相同。MR增强动脉期6个病灶有强化,1个病灶强化不明显。门脉期4个病灶有持续强化,3个为低信号。MR增强扫描中也有4个病灶显示中心血管影。结论 CT和MRI检查均可显示AML的特征,特别是病灶中脂肪成分和血管影高度提示AML的诊断。MR SE序列加脂肪抑制显示脂肪成分比CT更加敏感。CT和MR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AML的强化特征,有助于提高AML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宁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0):1238-1240
目的探讨CT增强及延迟扫描诊断胆管细胞型肝癌的价值。方法对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型肝癌做了CT平扫、增强及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全部病灶为低密度,其中14例为囊性,7例为实质性且病灶内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14例囊性病变中有10例出现病灶边缘不连续的较薄环形增强,3例连续环行强化,门静脉期13例均无变化;1例无增强表现。7例实质性病变在增强1 m in后病灶轻度强化,3~8 m in后病灶出现延迟增强,密度等于或大于同层肝组织,扩张的胆管无变化。结论CT增强扫描囊性病灶边缘连续或不连续的薄环形强化且门静脉期无变化,实质性病灶延迟强化及病灶内胆管扩张是胆管型肝癌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胰腺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提高CT对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的薄层螺旋CT多期扫描资料。螺旋CT采用常规平扫和薄层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即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5s,70s和120s。结果:25例患者共检出26个病灶,位于胰头部10个病灶,胰颈部5个病灶,胰体部3个病灶,体尾部4个病灶,胰尾部4个病灶,其中1例同时有两个病灶分别位于胰头和体尾部。肿瘤平均大小为4.0cm。14个病灶呈等密度;12个病灶呈略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灶;其中5个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共18个病灶明显强化,其中6个病灶均匀强化,1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6病灶呈中等程度强化,2个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3例肿瘤位于胰头者,2例出现了胆道和胰管扩张,胰体尾部萎缩,另1例仅出现胰管轻度扩张,1例肿瘤位于体部者出现远端胰管扩张伴实质萎缩。25例患者8例出现多发肝富血供转移灶,其中1例患者同时出现肺和脊柱的多发转移,无胰周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3例出现肿瘤邻近血管的侵犯,其余为邻近血管推移受压改变。结论: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多较大,富血供,常见钙化,较少出现周围血管及胰胆管直接侵犯,较少出现后腹膜淋巴结转移及神经丛侵犯,根据有无肝脏及其他脏器转移、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血管侵犯,进一步提示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重点探讨延迟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7例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以2.5mL/s注射速度,延迟25.338行动脉期扫描;延迟60~708行实质期扫描;延迟3~5min行延迟期扫描。测量胆管细胞癌及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CT值,观察胆管细胞癌的三期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7例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胰腺组织无法区分,动脉期11例为略低密度,9例为等密度,26例为高密度,平均CT值83.25±11.56HU,与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86.46±21.50HU)相差-7.91±8.01HU,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P〉0.05),实质期35例表现为高密度,12例为略低密度,平均CT值108.161±9.67HU,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86.39±17.46HU)相差18.08±4.35HU,定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3,P〈0.01),延迟期均表现为高密度,平均CT值95.31±12.55,与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70.93±17.49HU)相差22.58±14.01HU,定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3,P〈0.01)。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延迟期扫描。  相似文献   

16.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2 6例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做了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 ,其中 8例另做了延迟扫描。结果 :CT主要表现有 :( 1)平扫 :单发性体积较大的肿块 ,边界不清 ,瘤内及瘤周可见扩张的胆管。 ( 2 )动脉期 :早期边缘不规则环状明显增强。 ( 3 )门脉期 :病灶进一步呈网格状增强 ,常略低于正常肝实质增强。 ( 4 )延迟期 :病灶不均匀向心性增强 ,略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有特征性 ,在与肝内其他常见的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脏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表现,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经临床证实25例,均作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部分平衡期和延迟期扫描,并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原发性肝癌动脉期明显强化而肝脏无强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期呈边缘性环状、结节样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向中心强化并充满病灶呈高密度,平衡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不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已作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作为常规。  相似文献   

18.
CT在肝脏炎性假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CT在肝脏炎性假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均作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采用动态增强扫描,6例为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CT平扫表现均为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动脉期扫描病灶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13 例可见到周边环形强化;2 例为整个病灶轻度到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为病灶中心结节状强化。另外16 例中有9例可见到病灶内纤维分隔形成。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和螺旋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