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对于炎症性肠病(IBD),迄今尚无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金标准。鉴于免疫系统在IB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检测血清免疫特异性抗体水平对于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价值。目的:探讨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在IB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2月—2016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IBD患者91例,其中克罗恩病(CD)52例,溃疡性结肠炎(UC)39例,36例排除IBD的胃肠道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SCA-IgG、IgA和pANCA。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对ASCA、pANCA进行诊断试验评价;采用ROC曲线、Pearson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种血清学抗体与IBD、CD、UC以及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血清ASCA-IgG和IgA均与CD相关(AUC=0.626和0.614),而UC仅与ASCA-IgA相关(AUC=0.486)。血清pANCA与IBD(r=0.342)、CD(r=-0.262)、UC(r=0.614)均相关,对IBD和UC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D(P0.05)。CD患者的ASCA-IgG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P0.05),pANCA与病变累及结肠相关(P0.05);UC患者的ASCA-IgG、IgA均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P0.05)。结论:血清ASCA、pANCA有助于在IBD诊断确立的基础上区分CD与UC,并可能对病变部位具有提示作用。ASCA可能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而pANCA则可能与病变累及结肠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活动期UC患者尿MCP-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50例活动期UC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以ELISA法检测所有入选者的尿MCP-1水平,并与UC患者的主要临床病理特征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活动期UC患者尿MCP-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3.24±16.84)pg/ml对(16.47±7.73)pg/ml,P〈0.05]。UC患者尿MCP-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营养风险相关(P〈0.05),但与疾病临床类型、内镜分级不相关(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尿MCP-1水平增高.且与UC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和营养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联合检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抗胰外分泌腺抗体(PAB)和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对炎症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空腹采集静脉血2ml,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113例UC组、96例CD组、43例肠道疾病对照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pANCA、ASCA、PAB、GAB的表达。结果:在4个组中,UC组的pANCA阳性率为40.7%,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ASCA在UC组与CD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3%和4.2%,2组之间及与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AB在UC组及CD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3.3%和12.5%,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AB各组无一例阳性。联合检测4种抗体诊断IB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6%、96.8%、97.8%和33.3%。p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40.7%和96.8%,pANCA-/GAB+诊断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1.5%和100%。结论:炎症性肠病相关抗体检测的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敏感性。pANCA对U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GAB对IBD的诊断较有意义,而ASCA和PAB对IBD的诊断价值不大。联合检测pANCA和GAB,可用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Gao X  Hu PJ  He Y  Liao SY  Peng S  Chen MH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6):428-430
目的研究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间接免疫荧光生物薄片法检测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34例克罗恩病(CD)及2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ASCA和pANCA的表达。结果pANCA在CD组、UC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7.1%、69.0%和16.0%,UC组显著高于CD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ASCA在上述3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8%、58.6%和8.0%,UC组亦显著高于CD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ASCA /pANCA-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是0、89.7%和0;pANCA /AS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20.7%、64.7%和33.3%。结论ASCA和pANCA阳性有利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却不能敏感地筛选患者;ASCA和pANCA联合检测不能作为汉族UC和CD鉴别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志涛  夏冰  张姮  吴杰  王萍  姜挺  宋敏 《胃肠病学》2013,18(7):421-424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生、发展与T细胞过度活化有关,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TPN22)参与T细胞活化的负性调节。目的:探讨PTPN22在U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0年7月~2012年7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UC患者60例,同时纳入35例IBS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肠黏膜PTPN22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系统分析仪检测血清ESR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PTPN22 mRNA表达水平与缓解期UC患者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07;P=0.021)。UC患者肠黏膜PTPN22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ESR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0.63,P=0.005;r=0.58,P<0.01)。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与肠黏膜PTPN22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1,P<0.01;r=0.44,P<0.01)。中重度UC患者肠黏膜PTPN22 mRNA表达水平与轻度UC患者相比显著升高(P=0.005),病变位于广泛结肠者肠黏膜PTPN22 mRNA表达水平与病变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者相比显著升高(P=0.029;P=0.008)。结论:PTPN22 mRNA表达水平与UC疾病活动性、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相关。PTPN22可能在UC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的特点,探讨基因型与临床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20例CHB患者的HBV基因型,同时检测血清HBVDNA、HBV-M、肝功能等,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20例CHB患者B基因型43例,占35.83%,C基因型77例,占64.17%;在年龄、性别、肝功能及病情程度之间,B、C基因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C基因型患者的HBVDNA水平、HBe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基因型(P0.05),其肝组织炎症评分和纤维化评分也均明显高于B基因型(P0.05)。结论:本地区CHB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C型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高于B型,C型引起的肝组织病变较B型严重。HBV基因分型对判断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炎症性肠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之间蛋白质和脂代谢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与疾病活动性及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5至2007年溃疡性结肠炎(UC)195例、克罗恩病(CD)76例及正常对照者97名的蛋白质和脂代谢资料.同时评价临床疾病活动指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性别分层分析蛋白质和脂代谢指标的改变,同时分析蛋白质和脂代谢的改变与疾病活动性及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 UC患者的ESR与血清白球比呈负线性相关(β=-0.521,P<0.01),与α2-球蛋白呈正线性相关(β=0.319,P<0.01);CD患者血清球蛋白与ESR(β=0.558,P<0.01)以及cRP(β=0.424,=P0.01)呈正线性相关.UC患者间因病变部位不同,血清白球比、白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直乙结肠炎患者该三项显著高予其他类型的UC患者(P值分别=0.003、0.005、0.038).CD患者间亦因病变部位不同,血清球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仅累及结肠者的血清球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单纯小肠受累者(P=0.029).结论 UC患者血清白球比和α2-球蛋白的异常程度可作为炎症活动性的预测因素;CD患者血清球蛋白增高预示疾病严重程度活动性增加,累及小肠的CD患者相对仅累及结肠的CD患者而言存在更为严重的营养缺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hTM5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血清水平及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TM5在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56例,其中UC患者36例(UC组),CD患者20例(CD组),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患者25例(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30例,HE染色、免疫组化法(SP)测定肠道标本hTM5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hTM5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hTM5在UC患者中表达阳性,CD组、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hTM5水平:UC组显著高于CD组、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CD组分别与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M5在UC组、CD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48.2%、10%、0、0,UC组阳性率显著高于CD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hTM5诊断UC的灵敏度为47.2%,特异度为97.3%。UC患者血清hTM5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hTM5阳性有利于UC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与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STB)、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 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将病例组按严重程度、临床类型、病变范围分组,同时选取健康对照组,分析活动期UC与对照组的STB、Ch E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活动期UC患者STB和Ch 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STB和Ch E呈下降趋势,STB在轻度与重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Ch E在轻、中、重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病变范围的增加,STB和Ch E呈下降趋势,STB在E1与E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Ch E在E1、E2、E3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性分析发现,STB和Ch E水平越低,UC患者的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越重(P 0. 05)。结论 STB和Ch E水平降低对活动期UC的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胃肠系统存在高凝状态和炎症反应,但与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探讨PLT、FIB、D-二聚体与U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7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85例UC患者,根据改良Mayo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患者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以5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外周血PLT、FIB、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缓解期、对照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依次降低(P0.05)。轻度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均显著低于中度组、重度组(P0.05),中度组FIB、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LT、FIB、D-二聚体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CRP、ESR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FIB和D-二聚体与UC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反映UC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和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是一组与炎症性肠病(IBD)密切相关的免疫球蛋白,但对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目的:探讨pANCA和ASCA在UC与C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64例UC、62例CD和5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pANCA、ASCA水平和阳性率,分析pANCA、ASCA及其组合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UC组血清pANCA水平[(584.22±347.70)pg/ml对(304.99±211.10)pg/ml和(390.92±82.82)pg/ml,P〈0.01]和阳性率(50.0%对14.5%和14.3%,P〈0.01)显著高于CD组和健康对照组,三组间血清ASCA水平和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ANCA^+和p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50.0%、85.7%、80.0%、60.0%和42.2%、89.3%、81.8%、57.5%,ASCA^+和ASCA^+/pANCA^-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8.1%、87.5%、41.7%、46.2%和3.2%、91.1%、28.6%、45.9%。结论:pANCA阳性有利于UC的诊断。pANCA/ASCA联合检测有助于鉴别UC,但对CD诊断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2.
脂肪细胞因子与机体内能量稳定相关,并介导多种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与炎症反应有关的脂肪细胞因子。目的:检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血清vaspin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4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50例活动期UC患者,以1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aspin水平,并分析其与U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血清vaspin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1.86±0.38)μg/L对(0.96±0.43)μg/L,P0.01],并与血清CRP水平和疾病活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8,P0.01;r=0.514,P0.05),与血清ESR水平和病变部位无关(r=0.098,P0.05;r=0.124,P0.0)5)。结论:Vaspin可能在UC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长抑素是胃肠道重要神经递质之一,其功能的发挥是由生长抑素受体(SSTR)介导的,SSTR表达水平与多种胃肠道疾病有关。目的:研究SSTR1、SSTR2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腹泻型IBS(IBS—D)、便秘型IBS(IBS—C)、活动期UC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各30例,记录患者的症状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并评分。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活检结肠黏膜中SSTR1、SSTR2的表达。结果:SSTR1、SSTR2的表达位于上皮组织的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核中。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两者均为弱阳性表达,IBS组和UC组SSTR2表达阳性率和免疫组化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中SSTR1、SSTR2免疫组化评分均呈线性正相关(P〈0.05)。SSTR1、SSTR2的表达与IBS—D的腹泻病程和程度以及UC的便血程度相关(P〈0.05),SSTR2的表达与IBS-C的便秘病程和程度相关(P〈0.05)。结论:SSTR1、SSTR2在正常结肠黏膜中为弱阳性表达.两者在IBS和UC的发病中起有一定作用。UC与IBS—D在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4.
杨丽  杨瑜明 《胃肠病学》2013,18(3):172-174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极易误诊。目的:分析UC和C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12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83例UC和28例CD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变范围、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和误诊特点。结果:UC患者明显多于CD患者,UC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CD以回肠、末端回肠为主。UC病变范围和病情程度与C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CD患者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但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CD常见并发症为肠梗阻、肛瘘,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UC(P<0.05)。UC治疗以氨基水杨酸为主,CD以手术治疗更多见。UC的复发率、误诊率与CD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C患者以轻中度为主,并发症较少,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重度CD患者多见,并发症多,手术率相对较高。UC和CD的复发率和误诊率均高,应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chemerin是近来发现的一种刺激先天免疫系统的脂肪细胞因子,可由脂肪组织释放,能通过与其受体ChemR23结合对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免疫趋化作用。目的:探讨活动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血清chemeri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苏州市立医院50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5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以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chemerin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D和UC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24.18±21.32)μg/L和(113.46±20.62)μg/L对(95.38±11.22)μg/L;P0.01,P0.05],且均与疾病活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病变部位无关(P0.05)。结论:chemerin可能在IBD肠道炎症中发挥调节作用,并与IBD的免疫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栓栓塞是溃疡性结肠炎(UC)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活动期UC凝血状态,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UC活动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UC患者162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丌)、D-二聚体(D-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患者临床活动性指数(CAI)和Baron内镜下评分。比较PLT、MPV、PT、APTT、FIB、Tr、D-D在UC不同疾病活动性和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分析UC活动期PLT、MPV、PT、FIB、D-D与ESR、CRP、CAI、Bar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UC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的PLT、MPV、FIB、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UC间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C活动期患者PLT和D-D与ESR、CAI、Baron评分呈正相关,MPV与ESR、Baron评分呈负相关,PT和D-D与CRP呈正相关,FIB与ESR、CRP、Baron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C活动期患者MPV与Baron评分呈负相关,FIB与ESR和CRP呈正相关,D-D与ESR和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MPV、PT、FIB、D-D可作为评价UC活动性的指标,D-D可作为评价UC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尽早对疾病活动性和严重度作出准确评估,有助于及时、正确的治疗。目的:分析活动期UC患者蛋白质和脂质代谢指标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97例活动期UC患者和100名正常对照者,检测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DL-C),并分析与疾病活动性、严重度的关系。结果:活动期UC患者BMI、TP、ALB和TC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轻度活动期UC患者相比,重度和中度活动期UC患者ALB明显降低(P〈0.05),重度活动期TG明显降低(P〈0.05),中度活动期ApoA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TP与ESR相关(P〈0.05),ALB与ESR、CRP、CAI评分和Baron评分相关(P〈0.05),TC与Baron评分相关(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易出现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紊乱,TP、ALB、TC与疾病活动性相关;ALB与疾病严重度有关,可作为UC疾病严重度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部分研究显示细胞因子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不同的细胞因子产物与基因启动子、信号序列、基因内含子中的单核苷酸多态现象有关。目的:测定UC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从而探讨TNF-α、IL-6与UC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60例UC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的TNF-α、IL-6基因型,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浓度。结果:UC患者TNF-α—308、IL-6—174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UC病变位于全结肠者的TNF-α-308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组和直肠组(P<0.05)。UC患者血清TNF-α、IL-6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C患者不同基因型间血清TNF-α和IL-6浓度相比无明显差异,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308、IL-6—17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UC发病的易感性无关;TNF-α-308GG基因型可能与UC病变范围有关;健康人中TNF-α、IL-6基因型是其血清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UC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华梦超  孙瑾  于成功 《胃肠病学》2013,(11):667-671
背景: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是B2整合素家族成员,广泛表达于几乎所有白细胞中。LFA-1/ICAM-1共刺激分子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IBD患者外周血LFA-1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名健康体检者和93例IBD患者(其中CD66例,UC27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LFA-1的平均荧光强度(MF1),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疾病部位、疾病行为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D和UC患者PBMC中LFA-1的MFI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和UC患者缓解期外周血CD4+细胞和PBMC中LFA-1的MFI与活动期无明显差异。空回肠型CD患者外周血CIM’细胞和PBMC中LFA-1的MFI较回肠型、结肠型、上消化道型CD患者明显升高(P〈0.05);狭窄型CD患者外周血CD4+细胞中LFA-1的MFI显著高于非狭窄非穿透型CD患者(P〈0.05);有2种肛周病变的CD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和PBMC中LFA-1的MFI显著高于有1种肛周病变者(P〈0.05)。ESR、血清CRP与CDAI评分、Mayo评分呈正相关(P〈0.05);HCT、Hb、血清ALB与CDAI评分、Mayo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LFA.1参与IBD的发病过程,与CD疾病行为的关系尤为密切,但用于判断疾病活动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