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思维是《黄帝内经》的主要思维方式和说理工具,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象思维贯穿于中医学始末。对《内经》象思维特点进行诠释和解读,抽提《内经》象思维的表述方式和认知过程,从科学视角对象思维的特点和具体体现予以分析,《内经》象思维特点具有有象性、关联性、时空性、可知性,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分析《内经》中象思维,在理论、诊法、药物、治疗方面"天人合一"均有体现。研究象思维可以阐明中医学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探知中医理论的认知方法 ,恢复中医原貌,实现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与泉源.重塑回归象思维、创新国学原理之精要,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化医学人学的中医理论研究是再创中医临床优势的先声.中医中药学界必须认识自己学科的优势,吸纳古今中外先进文明与技术充实中医学科,我们必须扬其所长进而寻踪国学原理汇总各学派精粹擢升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藏象章节,对比分析各版本教材藏象章节的理论结构,认为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结构为"体-用-象"。其特点有三:1)生理功能的产生皆来源于实体或系统,这些实体或系统是形而下的概念。2)脏腑功能为用是藏象学说研究的主要内容。3)"象"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结果,与脏腑生理功能联系密切。这种结构与古代的藏象理论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主流观点认为,"体"为"道"属于"形而上",现代中医理论将其重新定义成"体"为实体或系统,属于"形而下"。将"象"的概念从原来的"体之象"重新定义为"生理功能的结果"。这种转变使古代中医藏象理论中的"象"及"象思维"被边缘化。自《黄帝内经》以降,"象"及"象思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突出强调"结构""机理""机制",边缘化"象"及"象思维"的情况是一种新现象。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脉诊作为中医的特色诊法,其无处不体现着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的光芒,是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延伸与体现。几十年来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喜忧参半,虽有成果但在临床应用上少有突破。从新的角度寻找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脉学的结合点,将会为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比类"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有着鲜明的直观性、表象性、整体性的优点,它为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假说,在创造新理论的过程中是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恰当运用"取象比类",对激发中医专业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兴趣以及开拓其中医临证思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定祥  彭珣  郭芮  刘琴  邓奕辉 《中医教育》2020,(2):40-43,49
"象思维"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方式,培养此思维方式对刚接触中医学的学生十分重要。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学者需带领学生理解和准确把握"象思维"的特点、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将其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象思维"。从汉字中的"象思维"在中医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和天人合一中的"象思维"在中医基本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两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引导学生发掘"象思维"。  相似文献   

7.
“取象比类”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有着鲜明的直观性、表象性、整体性的优点,它为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假说,在创造新理论的过程中是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恰当运用“取象比类”,对激发中医专业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兴趣以及开拓其中医临证思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脉诊作为中医的特色诊法之一,有其独特的诊断原理,其中体现的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是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延伸与体现。近几十年来对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学者层出不穷,虽有成果但临床应用却不很突出。因为无论是在脉诊仪的设计上还是在分析方法上都没能真正掌握其与传统脉诊学的结合点。重新认识中医传统脉诊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从新的角度寻找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脉学的结合点,为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新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而此课程不仅传授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思维,启发其应用中医思维方法掌握中医理论精髓,服务临床。具体包括整体系统思维、取象比类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应将中医思维方法与中医基本理论融合,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相似文献   

10.
象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象思维在物与象的对应关系上,存在"一物多象""一象多物"等现象,这就造成与象思维相伴的象推论在逻辑学上出现推论结果的不惟一和不可逆。分析象思维中的逻辑问题,并不是为了否定象思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是提醒中医人正视现状,为发展完善中医理论寻求新的出路。反思中医理论中的不足,正视问题,较之于无视中医的缺陷、抱残守缺,也许对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更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开展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有效地达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加快培养人才而特设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分层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热爱中医思维、明晰中医理论、阐释中医精髓,深谙中医方法、自信民族文化等教学目标而设,设计并采用数字化多语种在线教材,经典传承象思维,实训以小儿多动症临床治疗的实际案例作为基于问题学习的引导,将学生思维引入到具有情境性的知识状态中接受中医哲学、中医藏象理论,在明晰中医心与西医解剖心的区别中接受"心主神明"为核心的藏象理论,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心主神明"的产生渊源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密切联系的背景,培养和建立学生联系中国哲学学习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有关中医理论科学性的理性思考及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TED演讲目前通过互联网传播,已成为每天50万人观看的视频社区。其演说魅力、创新思维和面对面思想传播的吸引力,值得青年教师结合教学进行思考。中医基础理论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思维,启发其应用中医思维方法掌握中医理论精髓的基础课程。本文结合TED演讲艺术,提出"知识点分割,兴趣点采集""课程设计和语言艺术"和"提问艺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以促进中医高等教育中中医基础理论的教育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TED演讲艺术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知识相结合,让每一节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成为值得传播的信息和理念(idea worth spreading),打造新颖、卓越、启发的中医基础理论新课堂。  相似文献   

13.
《温病学》诊法内容与中医诊断学所讲授的诊法有相似之处,以辨常见症状、舌象、斑疹为例,探析其在温病中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概念的分类、特征、认知、存在问题、研究路径5个方面对现代中医概念的总论性研究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医概念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中医理论的建构以象思维下的自然语言为主;主观上是由于中医学界重视不够,掌握逻辑学及相关研究方法的人员过少,研究水平低下。提出在现代科学与文化背景下,研究象思维与概念思维之间的互补、会通、转换的途径与方式,探讨以现代学科术语观念研究整理传统中医学科术语,使其概念明确、表述规范、层次清楚、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5.
“象”诊察是中医诊查的关键手段,象思维则是贯穿整个辨证论治过程的主要思维模式.“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而知行合一是象思维的基本要求.象思维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贯穿了中医学诸多方面,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阴阳、五行、藏象病机,还是中医临床基础中的诊断、治则、方药等.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中国"象"的哲学渊源和理论内涵,考察其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理论创新和中医诊疗实践的指导性作用。如何正确认识中医思维模式形成的源流,把握中医"象"本质,深刻理解中医独特的"司外揣内"、"取象比类"、"以象测藏"等方法的内涵,以此理解领悟中医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等经典基础理论的哲学本原,中医治法治则、中药功效特征、方剂配伍法则的科学蕴义,以及在现代生物科技背景下运用中医"象"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尤其在微观领域的理论构建,从而对于保持并发扬中医诊疗优势,纠正当今中医药研究方法学的某些误区,都将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象思维”浅谈对中医针灸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大明  路玫 《中国针灸》2013,33(1):75-78
目的:借助“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针灸理论产生的渊源及其内涵,努力从对“象”的认知过程中寻找中医理论研究的突破点,使其有所创新和发展.方法:从“象思维”的角度,结合现代解剖学对经络、腧穴理论以及针刺手法等进行分析、阐述.结果:通过分析、对比,认为“象思维”与经络的发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象思维”与十二经脉(脏腑)表里关系的建立有一定关联,用“象思维”可以阐释腧穴的主治原理,“象思维”对针刺手法的操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结论:“象思维”在中医针灸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医理论包括针灸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象思维存在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各个领域,其以"图像"为思维的重要基础,亦可称图像思维,探索中医象思维的具体应用,可经由图像想象力的锻炼,精气、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之"象"的建立,《内经图》构建人体自然模型的学习,象形文字之图像记忆法的运用,中医"象"之思维导图的创建,逐步训练个人的中医象思维能力,进而开拓中医理论与处理临床问题的视野,回归开阔的象思维天地,不断地提升中医"象"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象思维作为中医理论及临床的核心思想之一,由于近代中医发展的失衡问题,弱化了其在中医人才教育方面的影响,探寻象思维在中医理论的应用,进一步深化象思维在临床的作用,对于中医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读您刊1981年第1期“读者园地”栏《中医院校应重新开设中医诊断课》的建议后,颇有同感,也谈些看法。“诊断”课是现代名词,中医古代称诊法。从历史上看,完整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应该包括诊断内容的,这一点在《内经》中是很明确的,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但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诊法确有分支成独立学科的趋势。如晋代王叔和著《脉经》专论切脉;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