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小儿汗证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五倍子、五味子自制成敛汗散脐疗治疗小儿多汗,有其突出的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调补阴阳法治疗小儿汗症64例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王爱蓉主题词汗证/中医药疗法,补阴,补阳,儿童小儿汗症是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病证,诸多患儿常以汗出为主证而就诊。现代医学的小儿肺门淋巴结核、佝偻病、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等是引起小儿汗出症的...  相似文献   

3.
汗证是儿科常见病证之一,笔者于2007~2008年自拟益脾敛汗饮治疗小儿外感热病恢复期汗证6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方面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另一方面又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使其易汗出、喜汗出,因此汗证为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治疗小儿汗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悠久的历史。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著名儿科专家,《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1部儿科专著。该文从《小儿药证直诀》中关于小儿汗证的脉证治法、医案和方药出发,总结前人治疗该病的经验,为现代中医治疗小儿汗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小儿汗证历代医家论述颇多。最早隋代巢元方提出了小儿“头身喜汗候和盗汗候”皆与小儿气血未充,腠理疏薄有关。小儿肌疏易汗是小儿生理特点,此两候汗出微微,多为生理性汗出。至宋·钱乙对小儿汗证论述趋于详细,提出了小儿生理性汗出及病理性汗出。认为“盗汗”为小儿肌肉虚,藩(?)疏,轻散多不为病态。遍身汗者,乃阳热太盛所致及“胃怯汗”方胃虚气阳不足汗出;“虚热盗汗”、“实热盗汗”均为病理性汗出。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小儿营卫虚弱,可导致汗证。如云“小儿  相似文献   

6.
小儿汗证是指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全身或某些部位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的病证,多见于2~6岁小儿。一般包括自汗、盗汗两大类,小儿通常自汗盗汗并见。若长期汗出过多,则耗气伤阴,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第5批、第6批师带徒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文仲渝主任医师辨证论治小儿汗证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汗出主要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若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的安静状态下,小儿的汗出颜色、时间等异常则属病理性汗出,称作小儿汗证。这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归属于西医学中多汗症等疾病,临床治疗以口服药物为主,但疗效多不佳。而中医药治疗汗证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可谓医家的不二之选。范梅红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这一疾病有充分独特的认识。汗证有自汗与盗汗之分,范教授认为临床治疗不必拘泥于区分二者,应当以阴阳失调为其发病关键,结合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除此之外范教授还提及心肺脾胃等脏腑在小儿汗证临床防治中的重要性,指出临床难治复发较为多见,病机主要表现为肺脾肾脏受损及湿热诸邪内结两方面。针对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范教授总结三大治疗法则:滋养、祛邪及止汗,兼顾虚实、不忘根本。范教授还补充到临床气郁、痰湿、血瘀等实邪亦可引起汗证,应当积极灵活采用理气活血化湿等法,收效良好。范教授主张以甘露饮加减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气阴亏虚兼内邪蕴结之汗证,其中甘露饮滋阴津而祛湿热,玉屏风颗粒益气止汗,通过合理应用与正确加减相关药物使得临床治疗效果颇佳。文章介绍范教授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经验,并附临床案例1则。  相似文献   

8.
小儿汗证是小儿在日常环境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病证。《景岳全书?汗证》云:“汗之太多者,终属气分之虚。”说明小儿汗证多由体虚所致,脾肺气虚则卫表不固而汗液外泄,此时易患外感而又加重汗出,形成恶性循环。目前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小儿汗证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夏玮 《新中医》1999,31(6):50-50
小儿汗证,是指非因天气炎热、衣着过厚、喂奶过急、活动剧烈等引起的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病证。笔者就小儿汗证治验举例如下。1益气止汗陈某,男,4岁,1993年10月24日初诊。出汗过多年余。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益甚,夜卧亦汗出,衣枕常...  相似文献   

10.
<正>汗证是指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临床上常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四种证型[1],而以肺卫不固、营卫不和最为常见。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肺卫不固、营卫不和两型汗证常并见或互见,自拟止汗汤治疗均能明显奏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凡 《光明中医》2014,29(12):2657-2658
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之一,天气炎热、穿衣过多过厚、被子盖得过厚,或剧烈的活动,进热食、辣食等都可见出汗较多的现象,这种出汗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小儿突然受到惊吓而出汗,镇定以后汗自然停止也不能算是病态.小儿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大汗淋漓的一种症状,多发于5岁以内的小儿.小儿汗证有盗汗、自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多属阴虚.不分寤寐,无故出汗者称自汗,多属阳虚.故需辨别阴阳属性实施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2.
田明明 《四川中医》2015,(3):115-117
目的:观察止汗散穴位帖敷治疗小儿汗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汗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5例。治疗组给予止汗散穴位帖敷治疗,配合给予虚汗停颗粒口服。对照组单纯应用虚汗停颗粒口服。两组均为10天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高于对照组78.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证候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汗散穴位帖敷治疗小儿汗证疗效显著,临床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10年来有关小儿汗证的中医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阐述小儿汗证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施治,客观评价中西治疗小儿汗证的特点,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阳敛汗法治疗小儿气阳不足汗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阳不足汗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附子麻黄根汤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玉屏风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温阳敛汗法治疗小儿气阳不足型汗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复方黄芪多糖合剂治疗小儿表虚不固型汗证30例黄俊勇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30023南宁市园湖路2号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某些部位汗出过多为主的一种病证。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为盗汗。笔者1994~1995年...  相似文献   

16.
止汗散外治小儿盗汗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430074)杨顺珍关键词盗汗/止汗散,贴敷疗法,儿童盗汗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睡时汗液窃出,醒后即收为主症。我科用“止汗散”外敷神阙治疗不同证型的盗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对象和方法观察对象为1994年元...  相似文献   

17.
朱锦善 《中医杂志》1993,34(9):520-521
自宋元以来,汗证一般以盗汗、自汗分阴阳之证论治,这在成人内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也不尽然。明·张景岳就说过:“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小儿汗证最多,自汗盗汗常兼而互见,更因小儿  相似文献   

18.
汗证琐谈     
赵鹤龄 《光明中医》1997,12(2):20-24
汗证琐谈赵鹤龄四川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密地医院(617063)汗证即出汗不正常之谓,包括多汗、无汗、黄汗、血汗、臭汗等,但习惯仅指出汗过多而言。凡与气候、劳动、情绪和药物无关的不正常汗出者,皆为病态汗出,即谓之汗证。1病因病机汗证在外感病中多因六淫所伤...  相似文献   

19.
论汗证三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证三因素即汗出的动力、汗源、汗路。本文论述了汗证三因素及其生理、病理:①阳加于阴则汗,阳盛蒸迫津液则汗多,阳虚失于蒸化则无汗。②津血是汗出的物质基础,津血汗同源,津血不足则汗出不全,少汗或无汗,并可因此而阻遏表证的自我向愈。③汗路即津液从内达外的道路,与肌表、半表半里、膜原、三焦密切相关。并论述了汗路洞开与痹阻的症状与机理。  相似文献   

20.
汗证治疗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阳加于阴谓之汗”,此乃汗证之概况。笔者诊读之余,对此略有所悟,现以管窥之见,归纳其证治八法如下:1调和营卫止汗法本法适用于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胰理不密之自汗。其症可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有寒热,苔薄脉浮等。常用方为桂枝汤。若表邪轻微,无寒不热,或仅有表虚,汗出较甚者,可予桂枝龙骨牡顿汤和营调卫,潜镇摄纳。若盗汗之人,并无烦热口干、舌红脉细等阴虚见症,或仅见些许气阴亏乏之候时,可与生脉散合而用之。笔者曾以此法治疗小儿盗汗,获效良多。2益气团表止汗法肺脾气虚,卫外不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