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截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倪增良  邵嵘 《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152-1153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截瘫的操作要点及手术效果。方法:本组共47例,一般合并不完全截瘫的于伤后36h内手术,RF钉固定9例,AF钉固定32例,其余以Dick钉进行短节段固定,同时行侧前方椎管减压,去除从前方突入椎管的骨块,并行关节突间植骨;术后4-6周下床。结果: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除3例A级无恢复外,其他级别有1-3级的恢复。结论:椎弓根固定具有内固定坚强等优点,但术前仔细阅片、常规定位,正确的复位固定技术,有交的骨块减压和植骨,避免术后早期负重和有效的腰背肌功能锻炼是保证达到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背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成为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恢复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的椎体高度。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31例,全部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椎体序列的恢复以及椎体高度、Cobb角的恢复情况,同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30个月,所有患者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后均较好,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复查时植骨块均已融合,畸形矫正良好,椎体高度基本恢复,Cobb角恢复良好。7例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其中6例提高1级,1例提高2级,另外22例未恢复。病例分析和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可以减少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椎体矫正丢失,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椎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Hangman骨折,采用颈前路融合钢板置入内固定和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目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颈前路融合钢板置入内固定和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例Hangman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合金钢板置入内固定与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与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钛合金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与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与颈椎后路手术内固定相比,颈椎前路融合植入物内固定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颈椎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Hangman骨折,采用颈前路融合钢板置入内固定和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目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颈前路融合钢板置入内固定和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例Hangman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合金钢板置入内固定与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与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钛合金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与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与颈椎后路手术内固定相比,颈椎前路融合植入物内固定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颈椎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经椎弓根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骨折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内固定椎体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骨折部位经椎弓根后路环状或侧方减压,经横突间植骨,并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60例,术后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椎体高度丢失及椎管内变化。结果平均随诊18个月,脊髓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提高0~3级,椎体前缘高度增加40%,术后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0.50恢复到4.20。本组无断钉断棒、失稳,以及神经症状。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横突间植骨,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及增强节段稳定性,有效地维持椎体的高度,降低后凸畸形及断钉断棒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桥式椎管减压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横突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采用桥式椎管减压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加横突植骨的方法治疗的16例退变性椎管狭窄病例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全部随访2个月以上,其中14例随访12个月,9例行CT复查,4例行MRI复查。术后症状基本消失。12个月后全部骨性融合。CT、MRI示未见椎管狭窄。结论:桥式椎管减压加椎弓根钉固定横突植骨治疗腰椎管狭窄,效果确定,有利于减少腰椎管狭窄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47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及植骨,其中18例行后路椎板减压。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6~24个月)。45例获得较好恢复,2例截瘫患者无明显恢复。47例患者椎体前缘、椎体后缘(中柱)高度、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0%。其中2例断钉。结论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植骨,恢复伤椎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通过椎板减压,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后路单螺纹Schanz钉内固定撑开装置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的疗效。方法:对1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病人,单螺纹schanz钉内固定撑开,恢复椎体正常高度、脊柱正常生理曲度及椎管容积,不进入椎管间接减压,椎板植骨。结果:术后CT、X线复查,椎体高度恢复,椎管容积基本正常,脊柱正常生理曲度恢复。平均随访21个月,骨愈合时间3个月8例,4个月5例,无1例断钉及骨不愈合。13例按Frankel分级术后均恢复至E级。结论:后路单螺纹Schanz钉内固定撑开装置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扩大了椎管容积,解除了脊髓式马尾神经受压。且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恢复了脊拄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行后路切开复位,后半椎板、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植骨或小关节植骨融合等相应处理。结果经6~18个月随访,术前A级4例,其中术后恢复至D级3例,C级1例;术前B级7例,其中术后恢复E级4例,D级3例;术前C级9例,其中术后恢复至D级3例,E级6例;术前D级1例,术后完全恢复至E级。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对重建脊柱稳定性及充分椎管内减压为神经损伤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截瘫的AF内固定治疗及急诊手术的必要性。方法 4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截瘫患者,受伤后4—14h接受手术(6h内手术31例,6h后手术11例),均行椎板切除减压,骨折椎体复位,植骨及AF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压缩的椎体基本恢复正常。椎体骨块向后突入致硬脊膜受压病例中38例完全恢复,4例未能完全恢复,恢复率达90%。骨折均骨性愈合。神经功能检查按Frankel法评定,40例不全截瘫患者均有1—3级恢复,恢复率95.2%,生活基本能自理,2例无明显恢复(受伤6h后接受手术)。结论 AF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截瘫的比较完美的内固定系统。急诊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截瘫的有效方法。准确的骨折复位、充分的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及局部冷疗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应用AF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体征、X线片和CT。结果132例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8%恢复至97%,椎体后缘(中柱)高度由术前76%恢复至98.7%,Coob's角由术前平均19.1°恢复至术后1.8°,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0%。98例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术后获得10—19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95例患者的神经功能有1.3级恢复,3例没有明显改善。结论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达到精确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短节段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和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内植骨是否具有优越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的:观察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的57例非合并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21)、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9)、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并植骨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7)。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后引流血量(拔管为标准)、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侵占率、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技术可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治疗后引流血量(P<0.05)。②3种治疗方式均可恢复椎体高度。③治疗后3组间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椎弓根通道植骨在围手术期并非改善后凸畸形的因素。④椎弓根通道植骨为改善椎管侵占率的因素。⑤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可改善治疗后疼痛情况。提示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前、后入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优势。方法随机抽取接受前路手术与后路病灶清除联合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胸椎结核患者50例,按照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术式,分为前路手术组(前路组)和后路手术组(后路组),每组25例。后路组应用后路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钛网植骨融合术,前路组应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后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前路组,Cobb'角平均矫正值明显高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为E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后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钛网植骨融合术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创伤小,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等优点,是修复胸椎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案,较前路手术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43位腰椎骨折患者,经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3例腰椎骨折患者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变化情况,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F=140.59,F=269.31,P<0.05。43例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变化情况,根据Frankel分级A级有0例,B级有1例,C级的有5例,D级的有15例,E级的有22例。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均得到改善,基本获得1~2级恢复。同时随访观察各位患者伤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结论经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老年腰椎退变性侧凸症(DL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治疗疗效.方法 68例患者中12例单节段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行后路充分减压后,于横突间行植骨融合.56例多节段侧弯合并椎管狭窄伴椎体旋转的患者有9例行节段全椎板切除减压,邻近病变节段潜行减压后在小关节后外侧及横突间行植骨融合,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同时作椎体的去旋转处理;42例采用多节段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行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5例一侧椎板切除,另一侧椎板开窗减压,间盘突出严重者行间盘切除,充分减压,cage椎间融合,同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于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6~72个月,平均42个月.术后平均侧弯平均矫正率为51.5%,1年疼痛改善率为83.3%,术后3年疼痛改善率为80.2%.92.6%(63/68)的患者认为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生活基本能够自理;77.9% (53/68)的患者间歇跛行得到缓解.无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无融合器移位.结论 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老年人DL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后路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26例,其中I度滑脱6例,II度滑脱17例,III度滑脱3例.结果: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2个月),25例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为96%,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8.5%.结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能达到很好的复位及牢固的固定.手术操作简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自1998~2006年以来我院采用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病人24例。结果:24例随访6个月~6年,不完全截瘫患者术后大部分恢复良好,4例全瘫患者,2例有1~2级恢复。结论胸腰椎骨折早期手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坚强的内固定,疗效显著。术前、术后正确处理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组35例胸腰椎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20例行术中后路减压,8例经椎弓根行病椎植骨。35例均行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并测量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百分比)和Cobb’s角,椎管截面积。结果:术后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百分比)和Cobb’s角,椎管截面积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9-21个月,平均13.2个月。无一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2例出现内固定断裂并完整取出。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1例首次或再次手术时采用全椎板切除者,术中减压需切除小关节者,术前动力位x线片提示存在腰椎不稳及滑脱者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根据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29分法)及影像学结果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再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1h,术中平均出血580ml。21例获平均23.6个月随访,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JOA评分平均改善率72.3%,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椎间植骨均在4~6个月获骨性融合。术中硬膜撕裂4例,术中均予修补,未出现脑脊液漏。术中神经根牵拉伤3例,经应用神经营养药治疗,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有选择性的应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1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按ASIA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8例,D级11例,E级12例。36例行横突间及小关节植骨,33例行椎管减压。结果:4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诊,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植骨未融合,其余植骨均融合,伤椎获得骨性愈合,椎体前高、后高分别由术前平均压缩剩余高度的46.4%和93.1%,恢复到术后的94.6%和98.5%,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3°恢复至术后平均3.5°。1例ASIAA级及25例ASIAB级以下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术后均有1~2级以上恢复。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及开窗减压适应证,按需要行后外侧充分植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大多数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