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圣贤所以教人之法,俱存于经”,中医经典是承载中医文化和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为适应医疗需求的改变与人类疾病谱的扩增,中医经典也亟需传承发展,其核心原则在于指导临床,解决实际问题。从“脾瘅”理论发展成熟,到糖尿病前期现代防治体系的构建,中医经典理论得到了生动的传承,实现了中西医诊疗体系的优势对接。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前期包含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两个方面。通过对中医典籍的阅读及分析,笔者发现糖尿病前期状态与中医学中"脾瘅"的论述有许多相似之处。笔者通过对比其与中医"脾瘅"在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性,试从脾瘅探讨糖尿病前期,从中医的角度挖掘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疗法,从而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前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如此可期望改善糖尿病前期病程的发展与转归,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同时也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其中。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中国20岁以上糖尿病总患病人数约为9200万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人数高达1.48亿[1]。2型糖尿病(T2DM)患者数量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5%以上。糖尿病与肥胖症关系相当密切,约90%T2DM患者存在肥胖或超重。国外很多研究[2-4]表明,减重手术对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减轻体重的同时可以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或改善。本研究回顾性对比分析笔者医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世界糖尿病联盟(IDF)推测中国大陆糖尿病患病人数达9840万,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1]。糖尿病对健康具有终身性危害,患者极易产生负性情绪。减轻糖尿病负性情绪对减少并发症、延缓疾病恶化进程有积极作用[2]。研究证明,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科学的全方位、多层次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并有效  相似文献   

5.
张燕 《天津护理》2018,26(1):121
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论,采用精神调摄法、运动保健法、饮食调理法和起居调护等方法,早期识别和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从而降低或延缓糖尿病及其相关心脑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疾病的进展,从源头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体液失衡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3]。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正逐年增加,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病人2亿,预计十年后患病人数将增加1亿,而新增加的患病人口约2/3-3/4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发病尤为广泛,约占患病人数的90%,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且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深入阐述及研究其疾病  相似文献   

7.
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11.2%[1],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代谢性疾病,良好的自我管理对控制疾病进展,预防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研究证实,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感知状况与其健康管理紧密相关,影响其治疗效果及预后[2].疾病感知是指个体在患病状态或健康处于威胁时,患者根据已知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我区银川市、灵武地区已完成了对糖尿病及其前期人群患病情况调查,而固原地区尚无这方面的流行病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住院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早期肾脏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南京江北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收住的T2DM患者306例。根据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诊断标准分为单纯T2DM组(n=252)和早期DKD组(n=54),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T2DM患者早期肾脏疾病患病率为17.6%。与单纯T2DM组相比,早期DKD组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血压占比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使T2DM患者早期肾脏疾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5.361倍(OR:6.361,95%CI:3.043-13.296,P<0.05),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T2DM早期肾脏疾病患病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每增加1μmol/L,T2DM早期肾脏疾病患病风险增加14.1%(OR:1.141,95%CI:1.061-1.227,P<0.05)。结论T2DM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显著增加早期肾脏疾病的患病风险,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早期肾脏疾病患病风险增加呈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6):659-660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重点病种糖尿病研究基地。医院内分泌科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降低患者血糖,预防及控制并发症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 本科室围绕重点病种糖尿病,设有糖尿病研究型门诊、内分泌专家门诊及糖尿病专科护士门诊。病房设有区域布局合理的多功能糖尿病工作室、检查室、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室、糖尿病健康教育室及中医综合治疗室,并配有中药离子导入设备、中药熏洗设备、糖尿病早期风险评估仪及眼底数码相机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积极开展针灸、火罐、穴位贴敷、中药熏洗、耳穴埋豆和理疗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同时,围绕重点病种糖尿病,秉承新安医学“固本培元”、“阴虚燥热”理论,创新性提出糖尿病从“脾(胰)”论治,完成现有糖尿病诊疗方案的比较研究,建立糖尿病中医药“早预防、早干预、早防变”的“三早”综合防治体系,制定规范化、可供推荐的中药、针灸、推拿、熏灸及传统运动、基于食物性味的饮食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形成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早期血管病变的临床诊疗指南。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中医治疗该病疗效明确,优势突出。该文从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综合整理分析了近年来有关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临床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禀赋、饮食、情志及劳逸失度密切相关,以中满内热,脾不散精,气阴两虚,肝郁脾虚,痰湿内阻为主要病机。目前,中医对该病的辨治不尽相同,如何更有效的发挥中医诊疗特色,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前期是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时期,本文从糖尿病前期的定义、病因、现状及发展趋势等中西医研究概况进行总结,为糖尿病前期的临床治疗及理论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中医证候,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分析20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中医证候。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夜尿增多、口干多饮、目糊、乏力等较为多见。在气血津液辨证中以气虚证为多见,在脏腑辨证中以肾精亏虚证多见;肝、脾、肾受损与本病密切相关,兼痰浊瘀血及肝肾阴亏、心肾不交者多见昼夜节律异常。血压增高与糖尿病并发症的数目、血糖控制不达标以及血脂代谢异常等显著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病及肝脾肾三脏;血压增高与糖尿病的并发症及血糖控制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14.
系统回顾了近年来中医药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伴失眠的临床研究情况,对临床运用中医药疗法和非药物疗法治疗糖尿病伴失眠的方法和疗效进行分类综述,指出了中医治疗糖尿病伴失眠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临床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延缓或降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糖尿病的发生.方法 首发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按糖调节受损的程度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大组,随机将IFG组和IGT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IFG和IGT实验组患者进行小剂量二甲双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对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延缓或降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糖尿病的发生.方法 首发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按糖调节受损的程度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大组,随机将IFG组和IGT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IFG和IGT实验组患者进行小剂量二甲双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对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延缓或降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糖尿病的发生。方法首发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按糖调节受损的程度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大组,随机将IFG组和IGT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IFG和IGT实验组患者进行小剂量二甲双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延缓或降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糖尿病的发生.方法 首发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按糖调节受损的程度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大组,随机将IFG组和IGT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IFG和IGT实验组患者进行小剂量二甲双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对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60例门诊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未用药治疗,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归情况.结果:干预组糖尿病前期相关知识认知、健康生活方式、体重控制及血糖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较好地控制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发病危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药材降糖方治疗糖耐量异常及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陕西省中医医院就诊的糖耐量异常(5例)及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55例)共计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食药材降糖方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糖指标、血脂指标及胰岛素功能指标,同时对药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治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HbA1c、HOMA-IR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的FBG、2 h PG、CHO、TG、LDL-C、FIN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食药材降糖方对糖耐量异常及2型糖尿病患者可起到辅助降糖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HbA1c、HDL-C水平及HOMA-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