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曹恩泽教授为国家名老中医,在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作者总结了曹恩泽教授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诊治经验。曹教授认为,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脾肾亏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瘀血阻络贯穿糖尿病肾病的始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糖尿病肾病治疗之核心,病证相合,辨证勿忘辨病,注意祛除外邪,防止病情反复。遣方用药倡导平和、清轻之味,善用虫类之剂。注重预防调摄,强调"治未病"理念。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多宗《素问·阴阳别论》之“二阳结谓之消”的观点从阴虚燥热立论,以滋阴清热为治疗大法。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曾提出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气短神疲、不耐劳累、容易感冒等正气虚弱的症状,辨证以气阴两虚者居多,治疗方面主张除滋阴清热之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一环。吾师祝谌予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发现,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合并有大血管或微血管、神经病变时常常伴有瘀血表现,因而提出了糖尿病瘀血证的概念,并首创应用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目前,对于现代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多倾向于是气阴两伤、脾肾两虚、瘀血阻络。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约为30%~90%,该疾病起病隐匿,常不被患者及医生重视,极易被漏诊。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属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怔”等范畴。作者以为,本病因糖尿病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病位在脉络,内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络为标,可属中医络病范畴。叶天士是清朝著名的医学家,他提出“久病入络”的观点,指出了“入络通血”的治疗大法,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各辨证分型中的不同及意义.方法 将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组(早期组)、肝肾阴虚,血瘀风动组(中期组)、脾肾阳虚,痰瘀互阻组(晚期组)4组,分别测定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及其波幅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其波幅.结果 各证型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查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晚期组检出周围神经异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周围神经损害较轻,较局限,而脾肾阳虚,痰瘀互阻型损害较重,较广泛.结论 神经传导速度在各证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常见的糖尿病(DM)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DM的特异性肾损害。近10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肾功能衰竭、终末肾脏病的主要病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N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病因病机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指阴、阳、气、血、脾、肾之虚;标实即痰浊、水湿、瘀血。病位在肾,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肾元虚损,为基本病机。张氏等[1]认为,DN  相似文献   

6.
介绍临床上有关高血压治疗的中医情志护理方法,包括一般情志护理(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开导解惑法、传统音乐疗法)和辨证分型的情志护理(肝阳上亢型、痰湿壅盛型、气阴亏虚或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以从多角度对其临床疗法提供参考,提高高血压病病人的护理质量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中医药在对本病的早期预防、延缓其病程进展等方面日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益气养阴祛瘀法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受重视。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是糖尿病肾病基本病机,益气养阴袪瘀法是本病的主要治法之一。该文从益气养阴祛瘀法在糖尿病肾病中应用的观点、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益气养阴祛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顽固,迁移难愈,预后较差。笔者通过临床探索认为,正虚邪恋是其基本病理特点,其中脾气虚弱和瘀血阻络始终贯穿于本病。因此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9.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瘀血证是近年糖尿病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课题,临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血管神经并发症已取得显著效果。本人就糖尿病瘀血证的病机、瘀血证存在的客观依据及治疗等方面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多以“阴虚燥热,气阴两伤”为主,古籍中虽有“血渴”的记载,但尚未有以瘀论治本病者。气阴两伤必然导致瘀血内阻,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瘀血。津血同源,阴血燥热,煎熬津液,津亏液少,不能载血畅行亦可致瘀血,瘀血阻滞经络,又见变症百出。可见瘀血是糖尿病日久的必然产物,又是血管神经并发症的致病因素。笔者通…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属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范畴。近十余年来采用中医药辨治,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一、辨证施治1.据阴阳盛衰分型施治: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是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程迁延阴损及阳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故临床可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三个类型。张云如等治疗328例成人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三型。认为阴虚燥热型多见于病之初期,治宜清热养阴;气阴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中药离子导入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2例气虚血瘀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气虚血瘀型DPN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侧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药离子导入,干预14 d。采用VAS、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疼痛、神经症状、睡眠质量的情况。结果最终试验组34例患者和对照组35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TCSS总分、感觉功能评分、神经症状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SQI均有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能减轻气虚血瘀型DPN患者的肢体疼痛,改善患者的感觉功能、神经症状和TCSS评分,改善因肢体疼痛而引起的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孙志教授泻胃补脾针法联合毫火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导师跟诊及研究临床案例,将孙志教授泻胃补脾针法联合毫火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思路、临床选穴规律及具体操作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消渴病痹症”范畴,孙志教授根据30余年临床经验概括其病机为“胃强脾弱、营卫不和、脉络痹阻”,认为治疗本病应标本兼顾。泻胃补脾针法以通腑泄热、健脾益气,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配合毫火针“温通”之力,以激发体内阳气,驱除阴寒,调和营卫,并增强经络对气血的营运与推动作用。从而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结论:孙志教授运用泻胃补脾针法联合毫火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独到,疗效显著,具有指导意义,其治疗思路值得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中医证候,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分析20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中医证候。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夜尿增多、口干多饮、目糊、乏力等较为多见。在气血津液辨证中以气虚证为多见,在脏腑辨证中以肾精亏虚证多见;肝、脾、肾受损与本病密切相关,兼痰浊瘀血及肝肾阴亏、心肾不交者多见昼夜节律异常。血压增高与糖尿病并发症的数目、血糖控制不达标以及血脂代谢异常等显著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病及肝脾肾三脏;血压增高与糖尿病的并发症及血糖控制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辨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辨证特点。方法采用5 级记分法对124 例2 型糖尿病伴常见慢性并发症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按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5个证候类型判定证型归属。结果各证候频次顺序为阴虚证>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痰湿证,其中阴虚、血瘀>50%。辨证分型以虚实夹杂证居多(80.5%),位于前3 位的证型是阴阳两虚血瘀(17.7%)、气阴两虚血瘀(16.9%)、阴虚血瘀(16.9%)。不同病程组间辨证分型构成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病程<5年以下组以典型症状起病者明显减少(39.1%),但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增高(分别为63.0%和87.0%)。结论现阶段2型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的辨证分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阴虚、血瘀证候贯穿于病程始终。  相似文献   

15.
总结肖长江教授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肖教授认为心脏X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失宜或平素体虚又阴寒乘机外袭,以心脉痹阻为主要病机,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病性大多因实致虚。临床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气阴两虚、阳虚寒凝4型。并非常重视对情志、饮食的综合调摄,创“话疗”、拍膻中、倡低脂饮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以药测机”理论分析2型糖尿病3期的不同病机。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分别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及糖尿病并发症期的文献,经过统计分析治疗疾病3期的不同药物分类、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的频次与频率,再通过药物的性质反推出疾病的病机。结果:糖尿病前期共检出中药369频次:以补虚药(105频次)与清热药(69频次)为主;功效以补虚、清热、利水渗湿、解表为主,频率为62.6%;药性以寒凉为主,频率为43.75%;五味以甘、苦、辛为主,频率为81.5%。归经以肝、脾、肾、肺、胃为主,频率为79.7%。糖尿病期共检出中药262频次:以补虚药(97频次)与清热药(78频次)为主;功效以补虚、清热、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为主,频率为80.5%;药性以寒凉为主,频率为67.06%;五味以甘、苦、辛为主,频率为87.5%;归经以肝、肺、脾、胃、肾为主,频率为79.1%。糖尿病并发症期共检出中药380频次:以补虚药(121频次)与活血化瘀药(87频次)为主;功效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表为主,频率为73.9%;药性以温热为主,频率为58.2%;五味以甘、苦、辛为主,频率为83.2%;归经以肝、脾、肺、肾、胃为主,频率为80.8%。结论: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期治以清热益气养阴为主,且解表与利水渗湿并举。糖尿病并发症期治以益气补血、活血化瘀为主,且息风止痉与祛风寒湿并举。总体上以调理肝脾、补益肺肾治其本,重用清热、利水、行气、凉血、活血类药物治其标。从病机上看,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期的病机主要是气阴两虚、肺脾失调。随着疾病进展,“瘀”逐渐加重。当疾病发展成为并发症期时,其病机主要为气血两虚,痰瘀互结,肝肾失调。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人数急剧上升,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大量实践发现,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为最常见的证型。该文将该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标准、常用方药、组方、降糖机制研究进行归纳,从而比较出中医药的治疗优势与特色,为更好的控制患者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延缓并发症进展提供依据。该文通过查阅文献,找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在各证型中所占的比例;归纳指南、共识,得出其中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查阅文献,找出近代以来各医家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思路、常用方药,并归纳出益气养阴法的常用药物,以及在益气养阴法的指导思路下方剂的降糖机制。经过大量学者研究后发现,益气养阴法的常用药物有黄芪、山药、生地黄、天花粉、麦冬、葛根、丹参、茯苓等。在益气养阴思路指导下的方药,其降糖作用机制可能是:①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P细胞功能;②影响信号通路中的基因表达;③提高GLP-1浓度;4.减少糖异生。该文认为,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证型,在明确诊断后,通过益气养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参芪地黄汤对早期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1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糖尿病科收治的150例早期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味参芪地黄汤,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肾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效果良好,对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保护肾功能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正逐年升高。中医临床常根据其喘、咳以及呼吸困难等主要症状将其归于肺胀、喘证等范畴论治。中医理论认为气血阴阳乃人身之根本,而该病病在气虚,阳虚,气虚无以行水,阳虚无以化水,水湿内蕴成痰而发病,故言本虚标实乃该病发病之基本病机。而四逆汤乃温阳补阳之基础方,再加之重剂黄芪功专补气,临床常常被用来改善慢阻肺症状,疗效颇佳。作者从本虚标实探讨四逆汤加重剂黄芪治疗慢阻肺的理论机制并举隅临床验案,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脾虚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发生的根本原因,因脾虚所生之痰、瘀不仅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病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导致桥本氏甲状腺炎伴发症状最重要的病理因素,伴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脾的病理生理,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病变发展,脾虚与免疫及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关系以及应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进行论述,提出从脾论治桥本氏甲状腺炎及其并发症,以期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