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耳显微外科的基本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耳显微外科是建立在耳和颞骨的显微应用解剖、耳和颞骨的高分辨影像学诊断和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的一门学科.耳显微外科学重点研究是耳的显微应用解剖、手术入路和耳功能结构的重建.在国际上,耳显微外科已经是一门非常成熟的技术,耳鼻喉科医师都必须经过耳显微外科的基本训练.从总体状况看,我国耳显微外科还不够普及.传统的手术仍在大部分医院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内镜下咽旁间隙(PPS)肿瘤手术入路及各入路的解剖标志。方法采用8例(16侧)新鲜灌注的尸头标本,在高清内镜下模拟PPS肿瘤切除手术。由浅入深进行经颈入路、经口腔前庭入路手术,研究相应的解剖标志。结果经颈入路可以定位颈动脉、各组脑神经,以及与固定骨性结构的关系,内镜下可快速顺利抵达PPS,对术中颈动脉的保护具有巨大优势。经口腔前庭-颞下窝入路,在微创条件下充分暴露了颞下窝的解剖结构,可定位下颌神经、下牙槽神经、上颌动脉和翼外肌等解剖标志点,分离舌神经、脑膜中动脉、颈动脉,为内镜下切除颞下窝、上咽旁间隙(UPPS)肿瘤提供了微创手术的解剖学参考。经口咽进入茎突前、后间隙,可确定颈内动脉及其与各后组脑神经(Ⅸ~Ⅻ)的解剖关系,为内镜或机器人辅助下经咽入路PPS肿瘤切除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结论内镜下经颈、经口腔前庭、经口咽入路,可明确判定咽旁间隙内血管、神经等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为临床内镜下PPS肿瘤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3 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的并发症很少见.据报道,主要有面神经损伤、感染、皮肤切口裂开、脑脊液漏、平衡障碍、颅内并发症和装置失灵等.3.1 面神经损伤 面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2%,但永久性面瘫的发生率低于1%.除非应付面神经解剖畸形有较高手术能力要求外,有耳显微外科常规训练和临床经验的手术者应有安全完成后鼓室入路的手术能力.有一点手术者应注意:在磨薄面神经乳突段骨管管壁以求获得较宽的后鼓室入路和作人工小窗时,钻头的钻杆可能会紧贴面神经乳突段骨管,应防止电钻钻杆高速旋转摩擦骨壁所产生的高热透过已磨得菲薄的面神经骨壁,从而引起面神经热灼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虚拟再现患者三维的解剖结构,通过64层螺旋CT影像资料技术实现三维模型,用于手术前的设计和手术模拟,在重建技术下行眼眶下壁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经过筛选的30例眼眶下壁骨折患者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制定手术方案。结果:眶下壁骨折患者30例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后,3D影像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折范围、位置、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等空间信息像,对临床处理起着较明确的指导作用,手术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计算机导航三维重建技术下行眶下壁骨折修复术术后重建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手术的精确性与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人耳蜗长度的CT及显微解剖测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人耳蜗内腔形态重建和长度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国人无耳疾颞骨标本(左6右4)被随机编号,分别经多层螺旋CT超薄扫描,仿真内镜三维重建及长度测量后行显微镜下耳蜗蜗管间断开窗,刻度微管蜗管长度直接测量,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结果仿真内镜可三维重建可反映耳蜗蜗管内腔形态的立体结构并允许直接进行多方位观察,利用定位图标可直接进行长度测量;显微解剖直接测量蜗管长度,客观准确.两组所测长度分别为(25.2±1.95)mm和(29.4±1.45)mm,前者比后者稍短,后者与姜泗长等结果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 05).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仿真内镜重建可获取反映较真实膜性蜗管形态结构的三维立体构图,直接的长度测量简单易行.蜗管间断开窗导管微丝引导下的直接长度测量方便、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避免经眶手术入路损伤动眼神经,提供动眼神经的显微解剖结构资料.方法 对30例头颅标本每侧眼眶进行血管灌注红、蓝乳胶,对动眼神经的分支、毗邻关系、走行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动眼神经在入眶上裂前分为上、下2支者占95.0%(57/60),在眶上裂内分支者占5.0%(3/60),96.7%(58/60)动眼神经上睑提肌支经过上直肌处接近于眶的中点,86.7%(52/60)的睫状神经节位于动眼神经下支后1/3处.结论 动眼神经眶内走行、毗邻关系复杂,动眼神经解剖学研究有助于减少眶内手术出血及损伤,动眼神经上睑提肌支经过上直肌处和睫状神经节可以作为眶内手术定位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显微镜下鼻腔上颌窦后壁手术入路,对翼腭窝及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翼腭窝手术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资料。方法对10具(20侧)动静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标本,完全模拟经鼻腔上颌窦后壁的手术入路逐层显微解剖,对入路相关解剖标志及翼腭窝进行观察、分析、拍摄和测量。结果该入路可分3步:寻找上颌窦口、进入上颌窦、进入翼腭窝;鼻小柱距上颌窦口的距离为(45.07±2.01)mm,与蝶腭孔的距离为(64.84±3.00)mm,距翼管前孔距离为(71.34±2.99)mm;以鼻小柱至鼻后棘的连线为底边,其与鼻小柱与上颌窦口连线的夹角为(38.81±1.72)°;其与鼻小柱与蝶腭孔连线的夹角为(25.92±2.05)°。翼腭窝区结构复杂,其内的上颌动脉及其终支蝶腭动脉和腭降动脉变异较大;沿蝶腭动脉逆行解剖有助于寻找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结构。结论显微镜下经鼻腔上颌窦后壁入路可较安全直接地暴露翼腭窝的解剖结构;翼腭窝中浅部血管结构的解剖有助于深部神经结构的保护,深部神经结构(如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及其穿行的骨孔有助于在颅底辨别和控制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耳道解剖的CT影像毗邻关系。方法在PACS系统中调取2011~2013年来本院行中耳螺旋CT检查且耳道周围主要观测结构清晰者327例(654耳)的轴位片,在东软neusoft软件中,将图像放大后,在耳道中部断层片中测量鼓沟至面神经垂直部距离及毗邻颞颌关节的耳道前壁厚度。结果鼓沟到面神经垂直部约为4 mm,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道前壁厚度约1.5 mm,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以良好显示耳道周围主要结构的毗邻关系,为耳道成形及耳道入路镫骨手术提供实用参数。  相似文献   

9.
颞骨不脱钙连续大薄切片制作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用于三维重建的颞骨不脱钙连续大薄切片制作方法.方法取新鲜颞骨标本块,不脱钙聚合物包埋,骨切片机连续切片,片厚50μm.结果制片周期短,切片图像清晰,变形小,颞骨内各结构完整.结论颞骨不脱钙连续薄切片制作方法较火棉胶包埋切片方法快捷,切片变形小,且连续切片的层间距小,适合于对颞骨众多细小结构进行准确三维重建的需要.(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5,5382~383)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三维超声成像在眼部常见疾病中的图像特点以及新的诊断方法的优越性.方法:应用OTI 3D i-Scan眼科专用超声仪先作二维B超检查,然后探头沿垂直轴旋转180度,获取连续二维扫描图像,经计算机处理重建成三维图像.结果:视网膜脱离的三维立体图像表现为半球形、喇叭形等;玻璃体后脱离呈片状、漏斗形膜,玻璃体混浊呈雪花形;脉络膜黑色素瘤显示扁圆球形或圆形实质性团块,球内异物呈现三角形强回声团块,近球壁出现球后组织声影等.结论:应用三维超声成像可以显示眼部病变的立体形状、内部任何断面结构、表面特征、不同结构的空间关系,扩展了对图像的观察范围,精确计算病变的体积,监视病变的变化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