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鲁登巴赫综合征(Lutembacher syndrome,简称L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我院1975年到1989年12月行心内直视手术800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110例,共发现鲁登巴赫综合征4例,术前均经超声准确诊断。 资料与方法:本组4例,男1例,女3例,年龄12~39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运动性心慌气短、颈静脉怒张、胸廓畸形、口唇轻度紫绀、心界向右扩大、心尖区舒张期杂音、收缩期杂音、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收缩期杂音。采用仪器为SSD-800扇扫仪和Mark600双功能显像仪,探头频率3.0MHz,常规切面观察心内结构。 超声表现:(1)4例均示右室扩大,并左、右房扩大2例。(2)房间隔中部均有回声中断。缺损大小为3.2~4.7cm。(3)二尖瓣均示增厚,其中前后瓣同向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三房心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三房心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2例经手术证实为三房心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从胸骨旁、心尖、剑突下多个切面,尤其是心尖四腔及剑下心房长轴切面,观察左房内隔膜,隔膜上是否存在交通口,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分流方向,测量正、副房间的血流速度,三尖瓣返流速度估测肺动脉压,了解并发畸形.结果:超声符合30例,见左房内异常隔膜将左房分为2个腔,近端的副房接受肺静脉血流,远端的真房与二尖瓣相连,出现副房大,真房小的特征性表现,当真、副房间存在交通口时,彩色多普勒可显示真、副房间交通的五彩血流束,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可根据房间隔缺损部位显示真、副房与右房间的过隔血流信号;2例分别误诊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房缺和冠状静脉窦扩张.结论:心尖四腔和剑下心房长轴切面是左房内隔膜检出的较好切面.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小儿三房心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房心14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三房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作者回顾分析了1986-2001年收治的14例三房心病人,男8例,女6例,年龄1-26岁,平均6.6岁。其中单纯型完全型三房心11例,单纯型部分型三房心1例。另外2例同时合并有其他多种心内畸形,而诊断为复杂型完全型、部分型三房心。14例病人中11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确诊,3例术中探查确诊。本组病人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扩大房间隔缺损,探查清楚心内畸形,剪除左房隔膜,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合并其他畸形者同时予以纠治。14例病人除1例12个月男婴术后早期死于急性肺水肿外,其余均治愈,随访5个月-15年(9例),恢复良好。说明三房心的手术治疗效果好;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三房心的诊断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X线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VSD PDA)占先天性心血管病的 0 .4%~ 5 .3% [1] ,诊断较为困难 ,但X线平片由于无创、简单、价廉仍然为基本的检查方法之一 ,笔者搜集经手术证实的这种合并畸形共 16例 ,就其X线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以提高X线诊断水平。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6例病人 ,男 8例 ,女 8例 ,年龄 6~ 17岁 ,平均 10 .9岁 ,均幼年发现心脏病。胸骨左缘 3~ 4肋间 (SL3~ 4 )收缩期杂音Ⅲ~Ⅴ级并震颤 10例 ,SL2~ 3 收缩期杂音Ⅲ~Ⅳ级 2例 ,SL2 连续性杂音Ⅲ~Ⅳ级并收缩期加强 4例 ,幼年紫绀 6例 ,P2 亢进 6…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窦瘤破裂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其引起的大量左向右分流,易导致充血性心衰,甚至死亡。我院自1995-08~1998-10共手术修补主动脉窦瘤破裂9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18~44岁,平均29岁。突然起病5例,发病时间难以确定者4例,其中2例伴严重心功能不全。本组均于胸前区闻及连续性或双期性杂音,脉压差大于8 kPa(60 mmHg)者4例,心电图示左室肥厚6例,右室肥厚1例,双室肥厚2例。X线胸片均示肺血增多,心胸比率0.56~0.75。心功能按NYHA分级,Ⅰ级者2例, Ⅱ级者5例,Ⅲ级者1例 ,Ⅳ级者1例,7例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2例经升 主动脉造影确诊。7例示主动脉向右房分流,2例示主动脉向右室分流,彩色多普勒提示主动 脉向右室分流的2例合并室缺,本组病例无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均在体外循环下行 窦瘤破裂修补术,7例经右房入路,2例经右室流出道入路。术中见病变起源于右窦者4例, 无冠窦者5例,窦瘤破入右房7例,右室2例,合并室缺2例,均属干下型,0.8,1.0 cm缺损 各一。瘤体长约0.5~2.5 cm,合并室缺者瘤体较短,约0.5~0.7 cm,瘤体破入右房者较长 ,约1.0~2.5 cm。距瘤体基底部3~4 mm剪除瘤体。窦壁缺损0.6~1.5 cm,呈裂隙形2例, 类圆形7例,裂隙形者与主动脉瓣环方向平行,破入右房,于基底部以间断双侧垫片褥式缝 合,圆形缺损破入右房者5例以补片修补,边缘采用间断水平褥式缝合。合并干下室缺2例采 用右室流出道切口,窦壁缺损及瘤体较小,与室缺间无肌性组织,采用补片修补室缺与窦壁 缺损一次缝合。术毕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复跳后,仔细检查窦壁缺损及室缺无残余漏后,缝 合右房或右室切口。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两例。一例之冠状动脉造影见左回旋支近端发出一支动脉至左房腔内止于肿瘤染色。肺动脉造影示左房腔几为一充盈缺损所充满。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一中度血管性的粘液瘤。第二例冠状动脉造影示二心房支发自左回旋支,终于左房内肿瘤染色。肺动脉造影显示一小的充盈缺损。手术切除左房内一小的血管丰富且呈出血征的粘液瘤。超声心动图证明是一优良的诊断工具,但有假  相似文献   

7.
房室间隔缺损(AVSD)合并Ebstein's畸形少见,占AVSD的0.3%,文献仅报道18例。AVSD的形式分部分性、中间性和完全性,前二者多见,患者通过手术修补可得以存活,后者文献仅见2例。作者报道了完全性AVSD并Ebstein's畸形1例,女,1天,因Down's综合征、青紫、轻度呼吸窘迫和心脏杂音入院。体检:重度紫绀,血氧饱和度为73%,胸骨右缘收缩期杂音4级,心尖部隆隆样舒张期杂音。胸片显示心影扩大,心胸比0.76。心电图表现额面QR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房心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诊断要点,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2例三房心进行检查,10例经心血管造影对照,12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手术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纠治术,完整切除左房异常隔膜,并矫治其他合并心内畸形.结果 IA型4例,IB型1例,ⅡA型6例,ⅡB型1例.其合并房间隔缺损者7例,室间隔缺损者5例,动脉导管未闭者3例,出现肺动脉高压(PAH)者6例.12例患儿全部存活,畸形矫治满意,术后随访6个月~3年,恢复良好.结论 CDE对三房心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因此,CDE是诊断三房心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血管造影对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为肺循环主要供血来源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本组2例,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4岁和8个月。临床表现为发绀,心前区杂音,心电图均为右室肥厚,但临床及心电图均无心肌缺血证据。心导管检查肺动脉血氧比右室显著增高,1例有轻度肺动脉高压。心血管造影示受累冠状动脉增粗,发出分支向肺动脉供血,并且该分支为肺动脉惟一血供来源。1例累及左冠状动脉,另1例为右冠状动脉。2例均经心血管造影诊断并为外科手术证实,分别行择期根治术及分流术成功。结论 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为肺循环主要供血来源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是一罕见畸形,术前确诊的“金标准”仍是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0.
1975~1989年我院共行心内直视手术800例,共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10例,共发现Lutembacher综合征4例。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12~39岁。临床表现为运动性心慌、气短4例,颈静脉怒张2例,胸廓畸形2例,口唇轻度紫绀1例,心界向右扩大3例,心尖区闻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各2例,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收缩期杂音3例。采用仪器为SSD—800扇扫仪和Mark600双功能显像仪,探头频率3.0MHz。常规切面观察心内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房间隔缺损(ASD)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4例ASD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并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64例患者中有1例三房心合并房间隔缺损畸形,1例合并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漏诊,术前超声正确诊断63例,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8.4%,有1例混合型定位不准确,定位准确率在98.4%,而且64例患者中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在无合并其他畸形时房间缺损大小与右心系统扩大及肺动脉扩张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ASD是以右室容量超负荷为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首选检查方法,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1987-08~2004-08我院共手术治疗心脏黏液瘤4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32例;年龄8~71岁,平均(42.0±6.2)岁;左房黏液瘤37例,右房黏液瘤4例,双房黏液瘤1例,右室黏液瘤1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心慌气短者41例,头晕、晕厥12例,外周血管栓塞1例;全身症状中发热14例,贫血18例,胸痛8例,关节痛3例,血沉快25例;心尖部Ⅱ~Ⅲ级舒张期杂音者30例,双期杂音者2例,杂音随体位变化者5例,有肿瘤“扑落”音者6例,2例右房黏液瘤的三尖瓣区闻及收缩期杂音,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胸骨左缘闻及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3…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3岁.出生后便出现口面部紫绀,生长发育缓慢,无胸痛、晕厥或杵状指,无明显气促.体检:T:38.9℃,R:27次/分,H:143次/分,BP:123/73 mmHg,鼻唇周及口唇发绀,双肺未闻及明显呼吸杂音;心尖向左扩大,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Ⅲ/6级,向心底传导;于胸骨左缘第2~5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Ⅲ/6级.入院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室肥大伴劳损.心脏彩超示:单心室、房间隔缺损、大动脉异位、肺动脉狭窄,考虑先天性心脏病并复杂畸形.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常用方法。对缺损的定位有助于术前了解室缺部位、明确手术径路。本文回顾性分析 2 75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及合并其他畸形患者的资料 ,以便提高其诊断水平。1 材料和方法我院 1997 0 1~ 2 0 0 2 0 9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及合并其他畸形 2 75例 ,其中男 164例 ,女 111例 ,年龄 5个月~ 46岁。多数在临床体检中发现杂音而就诊 ,部分因有心悸、活动后不适、紫绀而就医。使用惠普 2 0 0 0型彩超仪 ,探头频率 2 .0~ 3 .5MHz ,患者平卧或侧卧探查。2 结果本组 2 75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MSCT在三房心(Cor T)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三房心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7例行外科手术。采用容积再现(VR)、容积密度投影(VIP)、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CT图像重组技术分别对心脏结构、冠状动脉及大血管进行分析。结果:23例中Cor TⅠ型(部分型)5例、Ⅱ型(完全型)18例;6例未见合并畸形且无临床症状,于行冠状动脉CTA时发现,17例手术确诊的Cor T患者均合并其它畸形,17例手术确诊患者中MDCT正确诊断14例,误诊2例,漏诊1例(左心房顶部隔膜)。2例误诊病例CT均诊断为完全性心内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结论:多排螺旋CT可以清晰地显示心房内的异常隔膜和隔膜孔以及肺静脉和心房的连接、有无梗阻,准确显示并发的心脏及大血管畸形以及冠状动脉起源及走行情况;是诊断三房心的有效影像学技术,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器先天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过程中缺损缘对封堵疗效的影响。方法 5 8例患者中男16例,女4 4例,年龄6~6 0 (平均2 9±14 )岁。术前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多普勒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房间隔继发孔缺损。患者中包括双孔型缺损2例,合并明显肺动脉瓣狭窄及重症肺动脉高压者各1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房间隔缺损直径5~36 ,平均(2 2 .2 9±7.0 6 )mm。另有2 5例加作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平均缺损直径(2 2 .36±7.2 )mm。术前超声检测示房间隔缺损缘>5mm者2 2例(39% ) ;余36例患者缺损缘<5mm ,其中前缘短小或缺如者34例,后缘短小(3mm)1例,前缘短小(2mm)合并下缘缺如者1例。结果 除1例前缘短小同时合并下缘缺如者外,余5 7例封堵均获成功。应用封堵器直径8~4 2 (平均2 8.6 6±7.14 )mm。2例患者术后即刻心房水平有微量残余分流(2~4cm2 ) ,分别于术后1周和3月超声复查时消失。术后半年随访的34例患者右房、右室较术前均有显著缩小。1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房缺患者经Inoue球囊对肺动脉瓣进行扩张后置入2 6mm封堵器。1例37岁女性患者曾在外院诊断为艾森曼格综合征;术前超声于房间隔中部可见以右向左为主的双向分流,但动脉血氧饱和度仍可达95 % ;术前主动脉压12 0 71mmHg ,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的实用价值。方法 对EBCT造影诊断为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的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全部病例均经普通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1例行心血管造影,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EBCT检查采用心电门控单层连续容积扫描和心脏长、短轴面电影扫描。结果 4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患者的EBCT图像均清晰显示出主动脉瓣下隔膜状的负性充盈征象。1例合并镜面右位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瓣、二尖瓣病变,1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右位主动脉弓(Ⅱ型),1例合并有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EBCT对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及并发的心血管畸形可以获得准确的病理解剖诊断,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要求,在左室流出道局部细节的显示上甚至优于常规的心血管造影。在术后随诊观察方面可取代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连接至门静脉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完全性肺静脉畸形连接或引流(TAPVC)属少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约占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的 1%~3 % ,而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至门静脉更是罕见 ,笔者最近经造影确诊1例 ,现报告如下。患儿 男 ,2个月龄。以出生后发现心脏杂音就诊。体检 :口唇轻度紫绀 ,胸骨左缘第 2、3肋间可闻及 1~ 2级收缩期杂音 ,肺动脉第 2音轻度亢进。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胸片提示双肺肺血增多 ,伴肺野透亮度降低 ,右侧叶间胸膜增厚 ,肺动脉段突出 ,右心房、右心室轻度增大 ,心胸比率 0 5 4(图 1)。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 ,房…  相似文献   

19.
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是少见的复合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此时通过常规的建立股静脉轨道方法无法完成室间隔封堵,笔者采取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VSD封堵术,成功治疗1例VSD合并下腔静脉畸形的患者。患者,女,29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曾在当地医院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VSD,一直未治疗,为行室间隔封堵术来我院就诊。体检:患者发育正常,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腹部无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入院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VSD(膜部瘤型,直径约5 mm),左室偏大。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42岁。久居于海拔2200米左右,因"胸闷、气促20天"入院。体检:血压正常,睑结膜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X线胸片及动态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左房内探及一隔膜样回声,将左房分为副房和真房,两腔借隔膜上的隔膜孔相通,隔膜孔直径约6mm,左心耳与二尖瓣及部分肺静脉在真房内,部分肺静脉连接副房,房间隔与室间隔无明显回声缺失,各组瓣膜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