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韩丹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231-232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观察30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有高血压脑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肺癌化疗。临床表现头痛,癫痫及视觉障碍表现最多见。头颅MRI表现双侧大脑后部白质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等或稍高信号。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明显好转。结论 RPLS病因复杂,机制不明,有可逆性,脑后部白质易受损,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牛锐  宋晓群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786-2787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视觉障碍、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原发病包括高血压脑病、子痫、慢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肾衰竭等。影像学改变: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白质为主的T1WI略低或等信号,T2WI、FLAIR高信号。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表现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该病治疗及时其临床和影像学改变完全可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分析和总结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CT、MRI表现,提高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水平。回顾8例经临床、影像学及其治疗结果证实的RPLS的CT、MRI的影像学特点。8例RPLS中,双侧枕顶叶白质均可见病灶,2例累及额颞叶,1例累及基底节,1例累及左小脑区。5例CT均表现为片状低密度,边界不清;MRI所有病例T1WI序列为低信号,T2WI、FLAIR为高信号,3例DWI为等或稍低信号,1例DWI为稍高信号。所有病例治疗短期(10~15 d)复查均见病灶吸收消失或明显缩小。RPLS在CT、MRI上有一定的特点,尤其是MRI,表现为枕顶叶白质为主对称性发病,DWI等或稍低信号,ADC图高信号,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产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CT及MRI诊断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出现头痛、呕吐、视物障碍等先兆子痫及子痫症状且并发RPLS的孕产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RPLS病灶CT表现为稍低密度影,MR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T2WI高、FLAIR高信号,病灶主要分布于双侧大脑后部皮质下脑白质.10例累及两侧大脑半球(其中枕叶受累8例,顶叶受累8例,额叶受累6例,颞叶受累4例,另有2例累及两侧基底节区),1例仅累及左侧顶枕叶.MRV成像的5例患者中均没有观察到明显静脉血栓征象.MR显示病灶较CT更清楚,尤其是FLAIR序列.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甚至消失,8例复查后发现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消失.结论 孕产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有较特征的影像学改变,认识这些特点并正确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10例经临床证实RPLS病例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8例,男性2例,10例常规行T1WI、T2WI、FLAIR序列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6例行MR静脉成像(MRV)。结果 10例患者MRI检查均发现脑白质水肿,7例为双侧对称性分布,3例不完全对称;病变累及顶枕叶居多,少数累及基底节区、颞叶、额叶。病灶在T1WI为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明显高信号,D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MRV脑静脉、静脉窦未发现异常。10例治疗好转后复查,5例病灶完全消失,3例大部分消失,2例部份消失。结论 MRI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尤其以FLAIR序列最为敏感;MRI是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6.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e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以头痛、痫性发作、视觉异常、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和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现将本院经临床、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28例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12月入我院治疗的4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其发病原因、影像学特征、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本组患者多有头痛、视力模糊、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其他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显示为双侧程度不同的对称性多发;T1为等信号或低信号改变、T 2为高信号改变、FLAIR为高信号改变;可见累及各额叶、脑叶、枕顶叶等,累及程度不同;主皮质下白质为主,有累及丘脑、脑干、小脑、基底节区者;本组45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消失者有40例,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者有5例,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影像学显示完全正常者43例,有2例患者的影像学显示为轻度的病灶表现.结论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表现,经过及时就诊和有效治疗,预后良好,可以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漳州市医院诊治的2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6例,女17例,男9例,其中16例子痫患者,6例高血压脑病患者,4例肾功能不全患者。23例出现头痛,18出现癫痫发作,17例出现视物障碍,5例肢体麻木无力,4例出现意识障碍,1例有精神异常。影像学病灶以对称性为主,大部分位于双侧大脑后部白质,CT低密度影,MRI长T1、长T2,FLAIR高信号,大部分患者DWI低信号,ADC高信号。22例复查后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RPLS是妊娠期女性好发的,以头痛、癫痫、视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像学为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的神经系统疾病,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表现为抽搐发作、精神改变、视觉障碍、恶心、呕吐等,并伴随特征性神经影像学表现。磁共振成像(MRI)常表现为双侧对称的白质水肿,主要位于枕叶和后顶叶。8%~10%的PRE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例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中均有视力障碍,头部MRI显示大脑半球脑白质长T1长T2信号。经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均很快好转。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经过正确的治疗,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神经影像学改变可恢复到病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侧大脑后部以外非典型部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非典型部位PRES的MRI影像资料,包括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及扩散加权成像(DWI),5例行MR动脉成像(MRA),4例行MR静脉成像(MRV)检查,3例接受MRI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在3—14d内复查MRI。结果9例非典型PRES病例中,3例累及额叶,2例累及颞叶,2例累及两侧小脑半球,1例累及两侧基底节,单纯桥脑病变1例,左侧单侧病变1例;5例行MRA检查,其中1例MR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节段性狭窄,4例MRA正常;4例MRV正常。3例MRI增强未见异常强化。所有病例3~14d复查病灶明显好转或完全消失。结论认识非典型部位PRES的MRI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PRES,并对揭示其发病机制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产后PRES患者的临床及CT学资料。全部CT检查,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PRES在产后2~28d出现,发生于两侧额顶叶及两侧枕叶4例,左侧额顶叶4例,双侧顶叶后部8例,CT表现为脑白质区低密度改变为主,8例病灶邻近矢状窦旁出血及病灶内散在出血,随访病灶范围、数目减少、消失;8例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结论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CT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早期做出诊断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28例DAI,患者均做了MRI检查,其中17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结果 28例中共发现了126个病灶,其中大脑白质及皮髓质交界区103个,胼胝体10个,基底节区7个,脑干3个,小脑3个。89.7%病灶为非出血性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CT上难以发现病灶的小脑、脑干、胼胝体等处,MRI均可清晰显示。结论 MRI为DAI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以提高确诊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21例患者中6例男性,15例女性。4例子痫,严重高血压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病5例,严重肺部感染3例,肿瘤化疗后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头痛、呕吐、癫痫、一过性皮质盲。头颅CT及MRI提示枕叶为主、大部分顶叶、颞叶、少部分额叶白质区、脑干、小脑异常信号。经对症、脱水治疗及基础疾病治疗后,神经症状均短时间恢复。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是一组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提高对该组疾病的认识,结合临床表现、基础疾病,能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胼胝体损伤的CT和MRI表现,评价CT和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6例胼胝体损伤CT和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CT和MRI检查。结果 16例胼胝体损伤中,5例位于体部,5例位于压部,5例累及体部和压部,1例位于膝部;常规MRI上表现为T2WI均为高信号,T1WI为低、等或略低信号,弥散加权像(DWI)对胼胝体损伤具有敏感性,病灶显示高于常规T2WI,极易发现病灶且均表现为高信号。CT检查胼胝体区未见异常密度。12例还合并颅内多处挫伤和血肿。结论胼胝体损伤少见,CT检查难以发现,MRI是最好的影像检查方法 ,胼胝体损伤大多数合并颅内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I扫描在急性脑干梗死诊断以及预后分析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收诊治的3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急性脑干梗死的MRI扫描影像特征及病理特点,以及MRI扫描在急性脑干梗死预后分析中的应用.结果 3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经MRI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梗死单发患者29例,梗死多发患者7例.一共发现梗死灶43个,梗死灶直径在4~90(52±31)mm,形态主要为圆形27个.MRI扫描显示22例为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特征;11例为T1WI等信号特征,T2WI高信号特征;3例在T1WI及T2WI均为混杂不均匀信号.结论 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梗死的个数、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同时可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跟腱外伤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依据。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11例有跟腱外伤病例的患者进行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查看11例跟腱外伤患者各自的核磁共振成像的表现,并归纳总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跟腱外伤中的特征性表现。结果有3例患者跟腱完全性损伤,其中此患者MRI图像表现特征主要为跟腱肌腱普遍增粗,而且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肌腱束的连续性全部分开中断,肌腱内T1wI、T2WI上呈混杂性信号;有7例患者为跟腱部分性损伤,其中此类患者MRI图像表现特征为肌腱广泛增粗,在T1WI、T2WI上,肌腱内呈局限性高信号,跟腱肌腱束内毛糙而且呈现不规则形态。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完全性损伤有5例,部分性损伤为6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跟腱的图像,通过图像能清楚看到跟腱肌腱内的形态及其病变,能准确评估跟腱损伤的位置、范围、程度,判断跟腱损伤的性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