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窦汉卿针灸学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受到针灸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借助电子数据库及图书馆,检索、筛选建国以来窦氏针灸文献和理论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了解当前的研究概况。结果发现,目前对窦氏针灸的文献理论研究主要依据《针经指南》,对其中的《标幽赋》和"交经八穴"内容尤为关注,而对其后发现的《窦太师针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三种文本缺少相应的关注,在窦氏针灸学术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上有待提高。建议在中国针灸学术史的整体背景下,对窦氏针灸的多个文本及其生平进行综合研究,以对窦氏针灸学术形成客观、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由于《窦太师针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三书的重见于世,故对窦汉卿学术成就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归纳总结。窦氏学术成就主要有六大方面:融汇先贤之要,厘正前人之误;刺法创新;穴法创新;继承发展宋代针方,创立针灸诊疗模式;启发明代诸家针法;以"赋"载道。最后,立足于现代,对窦汉卿学术成就的启示意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卫生宝鉴》《济生拔粹》及《针灸四书·针经指南》书中与“真言补泻手法”和“气血问答”两篇有关的内容,探讨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之源流,认为窦氏针灸学术思想受《素问》《难经》影响较多,但似未受到《灵枢》影响。  相似文献   

4.
元代针灸古籍《窦太师针经》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极高。《窦太师针经》(补注本),腧穴专书,编者未详,其穴法、刺法与金元针灸大家窦汉卿针术如出一辙。是自初唐《甄权针经》之后的又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对针灸腧穴的系统总结。其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都很高,但对其版本及传本源流的研究不多。理清《窦太师针经》一书的版本和传本源流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利用该书、更好地理解该书在针灸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它对我们今天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此书的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金元医家窦汉卿为透穴刺法初创者已为学界共识,本文从《窦太师针经》入手梳理元明清时期多个针灸文本的透穴内容,探讨透穴刺法的体例、应用腧穴及基本要素、主治病症特点等,尝试从技术哲学角度辨析其与透刺法之关系.发现《窦太师针经》28例"透、向"体例之透穴刺法的规范和数量足以为后世模范,为元明清透穴刺法的源头文献,此后针灸文本基...  相似文献   

6.
<正> 据现存资料,“流注八穴”名称始见于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一书,即内关、外关、后溪、照海、中脉,足临泣、列缺、公孙八个穴位。窦氏在该书中对此八穴的213个主治症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依其所述,此八穴是山人宋子华秘传于窦氏,窦氏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自如,深得其法,故后人又将“流注八穴”称为“窦氏八法穴”。从此以后,历代针灸医著将该八个穴位均作为治疗奇经八脉病候的特定穴而提出。窦氏把内关等八个主治奇经八脉病候的穴位命名  相似文献   

7.
道家针灸特殊手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针灸,是道家医学家发明的有别于一般针灸的独特针灸术。道家针灸学也不同于现行的一般针灸学,他是以太极阴阳、九宫八卦、河图洛书、于支甲子等具有强烈时空观的道学理论为基础理论的,所以特别讲究时辰禁忌、时间针法、八卦针法等。道家针灸不仅在治病选穴上与一般针灸不同,在针刺手法上尤为独特,常常是同一穴位手法不同,疗效调异。因此掌握道家特殊针刺手法十分必要。现以宋代琼瑶真人《针灸神书》为例,介绍其特殊针刺手法。1特殊手法琼瑶真人在《针灸神书)}上介绍了几种道家针灸用得最广、疗效最好的特殊针刺手法,即现行针…  相似文献   

8.
窦默(1186—1280),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元史·窦默传》称他为广平肥乡人(今属河北省肥乡县)。从李元学医(见《滕县志》、《新元史》)。晚年开始政治生涯,官至太师。窦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针灸大师之一,撰《针经指南》、其《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影响甚大,后人尊称他为窦太师。  相似文献   

9.
总结针灸古代文献中窦汉卿针灸处方特点和规律,为研究窦汉卿学术思想以及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参考。对窦氏针灸处方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建立窦汉卿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中的腧穴进行频次分析,并采用Apriori算法分析处方用穴规律。共收录窦汉卿针灸处方446个,针灸处方最多用穴12个。治疗病种以内科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及五官科病症最多。窦汉卿所有处方中总共用穴205个,包括25个奇穴。窦汉卿针灸处方中关联程度较强的穴对有7组,分别为合谷-足三里、足三里-中脘、合谷-曲池、合谷-委中、曲池-肩井、委中-曲池和委中-足三里。选穴原则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配穴方法以上下配穴、本经配穴和表里经配穴为主;注重刺灸法与腧穴的配合,注重针刺顺序。  相似文献   

10.
试论窦汉卿《标幽赋》对针灸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窦汉卿《标幽赋》对针灸学的贡献甄德江,吴光明(河北省邢台市卫生学校,054056)窦汉卿(公元1195~1280年),字子声,广平肥乡(今河北省广平县西北)人。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学家,窦氏博览经典,擅长外科,尤精干针灸,著有《针经指南》一书,内载...  相似文献   

11.
The origin of Dou Han-qing's academic though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studied by analysis on relative contents in the books Weisheng Baojian, Jisheng Bacui and Zhenjiu Sishu Zhenjing Zhinan and the two papers "On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 and "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qi and blood", holding that DOU Han-qing's academic though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influenced more by Suwen (Plain Questions) and Nan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not by Lingshu (Miraculous Pivot).  相似文献   

12.
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希言  马巧琳 《中国针灸》2006,26(6):451-453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不仅是针刺手法的大家,也是灸治的名家,对灸法认识独到而深刻,其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①大量收录各家灸法和治验,博采众家之长,广集明以前灸法之大成。②结合临床经验,对揣穴与体位、施术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发灸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规范。③创新形成杨氏临床灸疗特色,即取穴贵精,以疏通经气;用灸在活,能常中达变;灸必有验,当把握时机;针灸、药物宜结合使用;灸后调摄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论》对针、灸、药的选择应用谨慎而精到,并开创了针(灸)药并用之先河。其内容有先针后药者;有先灸后药者;有只针不药者;有只灸不药者;有针灸药皆宜者;有误用针灸,汤药救逆者;有根据疾病轻重,而选择针或药者。通过整理、分析《伤寒论》中针(灸)药选配应用的有关条文,探析针(灸)药各自的优势及相互作用,把握其针(灸)药选配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针灸医学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宁  王丹琳  王成伟  吴滨 《中国针灸》2007,27(7):529-532
通过对目前针灸医学临床循证试验文献研究,在充分剖析目前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不足原因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临床研究实践体会,分析针灸医学临床试验的特色,提出未来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要积极寻找新的研究方法,既要强调坚持循证医学研究,又要注意保留针灸医学自身特色,积累经验,逐渐建立和完善符合针灸医学临床特色的研究方法评估体系,提高针灸医学地位,发展针灸医学。  相似文献   

15.
孙思邈是我国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其代表作,书中不仅载有各科疾病处方,亦记载了大量针灸学内容,其主要针灸学术特点反映于这两部书籍之中,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从经穴理论发挥、针灸治未病、灸有生熟说、针药结合及针脉结合、完善刺灸法、辑录针灸处方、擅用外治法七个方面来阐述孙思邈之针灸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针灸在瑞士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石良 《中国针灸》2004,24(4):283-285
该文介绍了目前针灸在瑞士的发展情况.瑞士全国共有163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针灸医疗服务,针灸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在瑞士从事针灸治疗工作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通过与中国有关医疗机构合作从中国引进的专业针灸人才;第二类是爱好针灸的瑞士西医医生;第三类是欧洲自己培养的一些缺乏现代医学理论基础的治疗师.这三类人员都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支持.在瑞士,针灸临床的常见病种与中国国内有较大区别.关于医疗保险支持情况,瑞士是欧洲各个国家中医疗保险系统对针灸(中医)项目支持力度最大的国家.瑞士有3家取得政府教育部门认可的中医教育机构,学制3年,瑞士联邦政府目前尚未出台有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脱胎于中国文化的宗教。道教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道教徒长期医药实践的总结。《正统道藏》是道教经籍书文的集大成者,其中包括许多医药相关文献。虽然这些医药相关文献记载的药物和药方中的一部分在功效方面有待商榷,但大部分药物和药方在当今依然具备一定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丹溪学派通过其医著被《东医宝鉴》引用而对朝鲜医学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医宝鉴》引用丹溪学派医著有14种2900多次,遍及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各篇。具体引用情况包括引文与原文内容相同,多为中医理论;引文与原文内容基本相同;剪裁编辑,调整次序;删除、补充内容,后三者多为临床诊治;佚文;间接引用朱丹溪或丹溪学派医著。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用的大补阴丸、越鞠丸等核心学说和主要经验,已经被17世纪的朝鲜医学所接纳,并呈现出本土化朝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