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经络循行、生理、病理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有关经络辨证的内容自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而在各朝各代的针灸专著中,经络辨证理论更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比较,揭示了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再到《灵枢.经脉》篇经络辨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1972年初至1974年初,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卜一脉灸经》。两部古脉灸经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在两部脉经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最为古朴,《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稍晚,而《灵枢·经脉》比两部脉灸经都晚,我们可以说,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相似文献   

3.
通过归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经络循行部位的相同点来总结各个经络所主治的疾病。对比其不同点来探讨其进化过程。经络的形成曾经有一个由循行方向不定、经络间的联络不定、脏腑属络关系不定发展到循行方向规律、经络间联络相对固定、脏腑属络关系确定的过程。归纳出各本经经络循行与其主治疾病的共同点,应用于临床,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对马王堆出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一词进行考证。考上下文,"牧牧"当为通假字。从音义和语境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历代辞书、传世医籍和其他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考察前人学者观点,并分析包括"瞙""芒""""茫""""""瞢"等在内的一组词,得出结论:将《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耆(嗜)卧以咳"之"牧牧"读作"瞢瞢"是值得商榷的,当读作"默默",义为静默不语;《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之"瞙"、乙本之"芒",张家山出土医书《脉书》之"",《灵枢·经脉篇》之"()"均为目不明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脉书》与《经脉》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本》和《阴阳本》)。《经脉》是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篇。通过学习、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脉书》与《经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经脉的数目《足臂本》和《阴阳本》均记载了11条经脉,手为二阴(大阴、少阻),缺少手厥明心包经。而《经脉》记载了手、足各三明三阳经脉,共计12条,其重大意义不单是经脉数量的增加,弥补了《脉书》中阴经与阳经的不平衡,而且纠正了《脉书附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  相似文献   

6.
经脉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其内涵也随时间不断扩充,然而,经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经络,血脉,穴位是如何联系到了一起,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文章以足厥阴经为例,通过梳理秦汉时期保存较完整的中医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虾蟆经》《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进而分析经脉理论在早期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规律,以期为足厥阴经甚至经脉理论的多重构成寻找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耳疆"蠡测     
文章通过考察文字意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论述疾病的顺序以及参阅《黄帝内经》与其他出土文献.指出《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中"耳疆"这一病症应是"肩疆",即"肩部活动不利".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考察文字意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论述疾病的顺序以及参阅《黄帝内经》与其他出土文献,指出《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中“耳彊”这一病症应是“肩彊”,即“肩部活动不利”。  相似文献   

9.
经络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笔者近年来研读经络专著 ,发现《帛书·经脉篇》〔1〕中脉气流注的思想独特 ,对后世影响较大 ,以下试做探讨。1 脉气流注特点《帛书·经脉篇》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1 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考古专家据其内容及历史背景推断 ,认为其早于《内经》〔2〕。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十一条经脉均从四肢末端起始 ,渐次以上。例如 :臂泰阴温 (脉 ) :循筋上兼 (廉 ) ,以奏(凑 )内 ,出夜 (腋 )内兼 (廉 ) ,之心。《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梳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针灸甲乙经》、敦煌《灸经图》等医学文献中关于足太阳经的记载,可以发现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总结经验的动态过程。敦煌医学文献《灸经图》关于足太阳经在背腰骶部后正中线旁开2.3寸的单条循行路线的记载可能是长期以来擅长灸法的医家通过其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专属于"灸"所用的一种腧穴定位模式;此外,还可能有以重灸的方法来治疗疑难杂症(尤其以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所导致的重病为主)的思想在内。  相似文献   

11.
赵京生 《针刺研究》2007,32(6):411-418
基于简帛医书和《内经》,归纳阳经与五官及其病候的联系,结合《甲乙经》分析阳经及其络脉经筋的五官病候与治疗用穴关系,重在记载形式有所变化的病候,从中探讨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认为经脉病候应视作腧穴主治的一种(早期)形式,腧穴主治形式实由经脉病候形式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2.
施沛是明代的一位重要医家,对他的了解,中医界大多来自其代表作《祖剂》。随着中医善本古籍的海外回归,《藏府指掌图书》、《经穴指掌图书》、《说疗》、《医医》、《素问逸篇》、《脉微》等施氏著作已然面世。以此为据,从方剂来源、脏腑经穴、脉学理论、医德医风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施沛的主要学术思想,以期为现今医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11部。其中,《脉经》并未列入校正医书局最初校正8部医籍之计划,该书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由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讫,成为宋之后定型化版本,传习至今。下文将从校勘过程、方法和内容等3个方面进行简要考释。  相似文献   

14.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论述十四经脉的循行及病候,按经脉循行列出穴位,编写各经脉穴位歌,倡立十四经脉,把任、督二脉提高到十二经脉的同等地位,并对十四经脉进行发挥,确为创新之作。然而该书存在概念运用不规范;“经脉"拆开解释导致后人认识混乱;断句错误没有发现而给予纠正等问题,应被后世医家所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易筋经锻炼对推拿专业学生体质的影响。方法:实验组15人,在上推拿功法课程的基础上坚持易筋经锻炼6个月;对照组15人,不进行易筋经锻炼,但其他条件和练功组组相似。结果:实验组学生体质显著提高,对照组学生体质变化不明显。结论:易筋经锻炼对推拿专业学生的体质有着积极的改善作用,为推拿功法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也为健身气功易筋经在校园内的普及推广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6.
叶巧红  朱慧梅  张丽丽 《新中医》2021,53(5):144-146
目的:观察足三阳经循经井穴刺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足三阳经循经井穴刺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偏头痛综合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疼痛VAS评分、偏头痛综合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疼痛VAS评分、偏头痛综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研究组91.43%,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加用足三阳经循经井穴刺血治疗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脉"与一般血脉之"脉"概念内涵的联系与区别。方法:从唐宗海用气化理论阐释"经脉"内涵,明确区分"经脉"与"脉"开始展开,剖析经脉与血脉(即西医的血管、脉管)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结果:"经脉"与一般血脉之"脉"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结论:中医"脉"在形态上可对应于西医的血管,但"经脉"是一个包含气化内涵(或称功能)的概念,是人体运行气血的路径,它没有与之对应的特定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54-656
目的 :观察练习易筋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2014、2015年级学生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易筋经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维持原生活状态不变;易筋经组以易筋经作为干预方法,进行每天2次的功法锻炼,每周练习5 d以上,连续3个月。观察实验前后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项因子得分差异以及体质指标变化。结果:易筋经组干预3个月后与本组干预前SCL-90量表评分比较显示,易筋经对降低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得分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得分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与干预前比较,易筋经组改善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台阶试验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改善坐位体前屈、台阶试验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筋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的"久病入络"学术思想,其理论揭示了一般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和邪气入深的共同通路,并指出其主要病理机转为络中气滞,血瘀或痰阻,在治疗上主用清络宣通、虫蚁搜剔之法,形成了系统的"久病入络"体系。笔者根据多年临证,体会到痹症日久迁延不愈,痰浊、瘀浊相互搏结,蕴结成毒,浊毒流注全身,导致恶性循环。故在从毒论治痹病的基础上,宗叶氏之法,以涤痰祛瘀,搜剔经络,解毒排毒为治法,运用涤痰蠲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  相似文献   

20.
易筋经运动疗法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易筋经运动疗法治疗腰背部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易筋经运动疗法,每日2次。[结果]观察60例病例,治愈19例,显效31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习练易筋经运动疗法治疗腰背部筋膜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