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毅  赵理 《山东医药》2006,46(10):62-62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泵衰竭是目前AMI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1995年以来,我们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AMI合并泵衰竭患者1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时泵衰竭的临床特点田凤石,刘宝成我们对我院1988~1993年间因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的301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老年人AMI时泵衰竭的发生和特点。一、对象和方法301例AMI患者中,老年患者201例,发生泵衰竭65例(老...  相似文献   

3.
参附注射液救治心肌梗死泵衰竭23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泵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自2002年5月以来,采用参附注射液配合硝普钠救治AMI泵衰竭2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谭勇明  杨立华 《内科》2009,4(3):366-3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空腹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根据人院时的空腹血糖分为血糖正常组38例,血糖升高合并糖尿病组33例和血糖升高无糖尿病组37例。比较发病时症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结果人院时高血糖且合并糖尿病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早期空腹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者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高。有糖尿病病史者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与泵功能的相关性及在诊断泵衰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心功能正常者4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55例,Ⅱ级32例,Ⅲ级15例,Ⅳ级14例。测定患者血NT-proBNP水平并分析NT-proBNP水平与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血hit-proBNP水平随心功能Killip分级明显升高,NT-proBNP水平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0.425,P〈0.01);高NT.proBNP水平患者泵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低NT-proBNP水平患者,NT—proBNP水平与泵衰竭明显相关(r=0.333,P〈0.05)。结论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泵衰竭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搏出量减低,当梗死面积达20%~25%时,易出现泵功能衰竭,泵功能衰竭多发生在心肌梗死最初几个小时内,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在急性心肌梗死24h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观察了左旋卡尼汀与生  相似文献   

7.
周秀红 《山东医药》2010,50(27):93-93
2006年9月-2009年10月,我们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5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8.
王品晓  方志高  冯湘君 《心脏杂志》2005,17(6):576-577,58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并发泵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以1999年4月至2004年7月收住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176例AM I患者为对象,对比分析泵衰竭组(66例)与对照组(110例,无泵衰竭)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特点,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AM I并发泵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泵衰竭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前壁或多部位AM I、肺部湿罗音、白细胞计数≥10×109/L、左心室射血分数≤0.5、肺炎发生率、下壁、侧壁或非Q波AM I、心肌酶峰值、住院期间病死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前壁或多部位AM I、高龄及并发肺炎是AM I患者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M I患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前壁或多部位AM I、高龄及并发肺炎是AM I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心脏的主要功能象泵一样通过规律的心肌收缩和舒张,将回流到心脏的血液有效地排到主动脉和肺动脉,临床表现上通常将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称为泵衰竭。1病理生理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可累及乳头肌。一般认为,当梗死面积占整个左心室心肌的20%时即可引起泵衰竭;若达到或超过40%时,会造成心源性休克。有时初发梗死面积不到40%,但由于机械性并发症如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室间隔穿孔等引起左室负荷骤然增加而诱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入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62例,观察并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结果。结果其中有12例(19.35%)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40例(64.52%)患者为前壁梗死,有10例(16.13%)为下壁梗死;45例左心射血分数小于40%,17例左心射血分数大于40%;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33例(53.2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为心脏泵衰竭,病情危重,发生原理为左室收缩和舒张能力受到破坏,患者冠脉基础病变严重,多为多支血管病变,需及时诊断、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讨探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产生低血压的原因,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 共收集患者79例,前瞻性观察病情,记录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小部分为泵衰竭、右室梗死等引起,尚有多种原因导致的血容量不足、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既往即存在低血压、药物影响、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多种合并因素.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应全面考虑,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不能全部归咎为泵衰竭.  相似文献   

12.
应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心泵的工作性能,是近十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泵衰竭(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这一疗法现已推广到慢性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而且对于某些机械性障碍引起的泵衰竭(如严重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的二尖瓣返流和主动脉瓣返流,室间隔缺损所致的左右分流,高度二尖瓣狭窄所致的肺郁血等)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科在2003年11月联合使用无创伤性呼吸机(BIPAP)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病人1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龄老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8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泵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和(或)心原性休克]的影响因素.方法:以1993年1月至2002年8月相继收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123例高龄AMI患者为对象,对比分析泵衰竭组(41例)与对照组(82例,无泵衰竭)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特点,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高龄AMI并发泵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泵衰竭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前壁或多部位AMI、肺部湿啰音、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左心室射血分数≤0.5、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心律失常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下壁、侧壁或非Q波AMI、住院期间病死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前壁或多部位AMI,合并肺炎是高龄AMI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值和95%可信限分别为2.600、1.104~6.122和3.898、1.639~9.270及3.790、1.516~9.473).结论:高龄AMI患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前壁或多部位AMI和合并肺炎是高龄AMI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所致急性肺水肿病人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以往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是机械通气的相对禁忌证,近年来,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心肌梗死治疗手段的增多,在抢救和治疗心肌梗死病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需要使用机械通气这一有效的生命支持措施来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加强对其预防及其治疗的效果。方法:利用观察法与资料回顾收集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死亡的患者死前的临床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有50%急性心肌梗患者溶栓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泵衰竭。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死亡的原因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我们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死亡做到更好地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泵衰竭的因素。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Killip临床分级标准将首次发生且发病6h内入院的263例(男203例,女60例,年龄20-90岁)。急性STEMI患者分为心功能异常组和心功能正常组,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等炎性标记物水平。结果住院期间并发泵衰竭的STEMI患者年龄(P〈0.001)、入院心率(P=0.003)、女性比例(P=0.013)、合并糖尿病史(P=0.023)以及IL-6(P〈0.001)和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P=0.01)水平均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组。Spearman's相关分析显示IL-6与肌酸激酶、肌钙蛋白Ⅰ峰值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入院心率和IL-6是影响急性STEMI住院期间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因素。结论IL-6水平与急性STEMI住院期间并发泵衰竭独立相关,提示IL-6可提供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的预后信息辅助急性STEMI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8.
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严重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严重降低,不能供应器官和组织代谢的需要,发生周围循环衰竭和严重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心源性休克主要由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泵衰竭所致.  相似文献   

19.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东明 《心电学杂志》2002,21(4):203-204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同期86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作比较分析。结果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前后心绞痛显著高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0.05)。但泵衰竭、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心肌酶显著低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0.05),住院死亡率低(P<0.05),住院4周梗死延展无差别(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功能相对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中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其中观察组辅助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同时对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标进行观察与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d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及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室舒张末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