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药白附子炮制沿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连英  王孝涛 《中成药》1989,11(2):22-23
本文对白附子入药炮制沿革作了系统整理。见于文献的制法有10种之多,其目的在于“制毒”。现今沿用的矾制法可为近代新发展的一种制法。此外,对白附子入药品种作了考证,认为元、明以前是采用“关白附”入药,以后出现有“禹白附”入药。鉴于两者药性、来源科属等不同,认为分列为两种药材入药是较为妥当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米泔制主要具有去燥性而和中之功,对历代收载的95种中药米泔制品,7种米泔制方法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应充分发挥米泔炮制药物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3.
贾良栋 《中药材》2000,23(2):80-82
本文对穿山甲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探讨.穿山甲炮制历史渊源流长,见于各类文献的炮制法约有30种之多;现代制法主要有炮山甲、醋山甲、油山甲.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其炮制工艺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远志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及卵叶远志P.sibirica L.的干燥根及根皮。临床上需经炮制后入药,但历代本草记载与今各地炮制法不尽相同。现按《中国药典》(90年版)的炮制法和我市中医院的炮制法,并与生品远志进行对照比较,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雷公炮炙论》中记载的米泔制僵蚕炮制方法的科学性。方法 建立戊四氮急性惊厥动物模型,以惊厥潜伏期、惊厥发生率、死亡潜伏期和存活率为指标评价僵蚕经米泔水炮制前后的抗惊厥作用差异;采用相关技术分析僵蚕米泔制前后气味物质、杂质、总灰分、蛋白质含量及组成、水溶性小分子成分的变化。结果 米泔水炮制僵蚕不会影响僵蚕对戊四氮急性惊厥模型小鼠的抗惊厥作用;僵蚕经米泔制后有难闻气味的成分(2-蒎烯、β-蒎烯、乙基苯、间二甲苯等)相对峰面积明显降低,而具有愉悦气味的成分(乙酸、2,3-丁二酮、2,3-二甲基吡嗪、苯甲醛等)明显升高;炮制后杂质和总灰分含量明显降低;蛋白含量及组成无明显变化;炮制后多数水溶性小分子含量略有降低,且从水溶性成分中鉴定出8个化合物。结论 僵蚕经米泔制后,一方面起到矫臭矫味和洁净药材的炮制作用,另一方面保留了僵蚕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对戊四氮急性惊厥模型小鼠的抗惊厥作用。可为僵蚕古代经典炮制方法(米泔制)的科学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李群 《中成药》1992,14(2):20-21
对白芍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探讨。结果表明,白芍见于文献的炮制法约有10类30种之多;现代制法主要有清炒法、酒炒法、醋炒法、土炒法,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其炮制工艺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水蛭古今药用炮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文海  王琦 《中药材》1994,17(2):28-30
对水蛭古今药用炮制历史进行了整理分析,指出水蛭最初的炮制意图是去腥矫味。始于宋代的“不制入腹生子为害”之说是一种误传,但一直是水蛭制法演变的依据,认为水蛭炮制研究的关键,是在保证其药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易于矫味,便于服用入药形式,制法研究中似宜避免高温处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弄清川芎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南齐至清朝时期本草原著123部,并查阅建国后《中国药典》8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7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与川芎炮制有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文献循证.川芎炮制历史悠久,历代的炮制方法有洗、去土、去苗芦;切、剉、研;熬、炒、煅、焙、蒸、酒炒、酒洗、酒炙、酒煮、醋煮、醋炒、米泔浸、米泔炒、童便浸、盐水炙等,共29种.其中酒炙法自宋代沿用至今.现代主要应用生品,酒炙亦有.分析了川芎现代炮制研究状况.川芎炮制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9.
笔者拟通过收集与整理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闹羊花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时间、入药部位、毒性、功能主治进行系统考证,并对其古今炮制方法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为闹羊花的临床应用、炮制规范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闹羊花基原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的干燥花,在各历史时期出现的别名、俗称较多,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该药材多野生,少量种植,采收时间多为三、四月,采收花期有初开、盛开、开泛等不同描述。闹羊花在《神农本草经》中未言其入药部位,后有花、果、根入药,其中花是其主要入药部位。闹羊花炮制历史悠久,古代有炒、醋炒、酒炒、蒸等炮制方法,现今临床仅用其生品,极少量现代著作保留了炒、酒蒸炮制方法,认为炮制可降低毒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有关桔梗的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桔梗药材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了考证。结果发现历代本草均以桔梗为正名,因其“根结实而梗直”得名。历代主流基原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且明清以来推崇以安徽和县为代表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桔梗品质以身干、条粗均匀、体质坚实、色白、味苦者为佳。古代对桔梗的加工炮制方法以“去芦头及浮皮”“米泔浸,焙干”“切片微炒”为主,近现代以来其炮制方法多简化为以去皮、切厚片为主。因此,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桔梗采用桔梗科植物桔梗P. grandiflorus的干燥根,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1.
麻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关于麻黄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其中以“去节”,“去根节”,“水煮去沫”应用最多,沿用历史最长,现今要求根与茎分开入药,广泛沿用蜜制方法,因去节的工艺费工费时,今已无此要求。本文对麻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其炮制意图。  相似文献   

12.
<正> 远志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的干燥根或根皮,为临床祛痰利窍、安神益智之常用品。历代许多中药学、炮制学中记载过远志有小毒,需用甘草汤制。经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探讨,也证实了远志必须用甘草煎汁浸洗后,才能入药用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苍耳子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探讨。据统计,历代至少有40余部医药文献涉及其炮制方法,所收载的制法有20种之多,现今仅沿用去刺、清炒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精始载于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列为药用之上品,是历代用于补气养阴,健脾益肾之良药。黄精炮制历史悠久,方法及工艺多样。按炮制方法分主要有蒸制、炖制的制法,按炮制辅料分有酒制、蜜制、黑豆制及多辅料制等多种制法。目前《中国药典》收载入药的黄精品种有3种,分别为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滇黄精P.kingianum及多花黄精P.cyrtonema,统称为药用黄精。药用黄精含多糖、甾体皂苷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等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抗肿瘤等广泛药理作用。该文就药用黄精炮制的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对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等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目前药用黄精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对将来深入研究药用黄精炮制科学内涵、质量提升、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等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当归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当归历代炮制演变轨迹及现代全国各地炮制概况。自南北朝开始,经历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文献记载的当时炮制方法有25种之多,其中以酒制法应用广泛;经过历代医家由浅入深、逐渐变化的认识过程,逐渐形成了当归炮制的传统理论;目前全国各地主要沿用了清炒和酒炒法,其它方法虽有沿用,但已不是主流。  相似文献   

16.
山楂炮制历史沿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楂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的现代研究进行整理。结果发现,山楂炮制法记载始于元代;现代制法主要有炒黄、炒焦和炒炭;目前,山楂炮制研究已深入到微观方面。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五加皮古今文献的考证和分析,梳理五加皮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炮制及古代品质评价方法,厘清其常见混伪品香加皮混入历史脉络,为含五加皮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五加皮以“五加”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雷公炮炙论》以“五加皮”为正名,历代皆沿用;根据本草中五加花序着生位置与果实形态描述,判断历代所用五加皮主流基原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民国时期,因杠柳Periploca sepium的根皮(香加皮)符合“类地骨皮,轻脆芳香”而混做五加皮;五加皮历代著录的产地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产于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逐步形成了五加皮以皮厚、色白、气香为佳的传统品质评价;传统五加皮采收加工为五月、七月采茎,十月采根,阴干。现代五加皮为夏、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历代炮制有酒制、吴茱萸煮、姜汁制等方法,现代多为净制后切厚片生品入药。根据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五加皮基原选用细柱五加的根皮,根据具体处方要求炮制入药。此外,建议恢复香加皮“羊桃”的药材名称,降低其混做五加皮药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山楂炮制的历史沿甘、炮制的现代研究进行整理、结果发现,山楂炮制法记载始于元代,现代制法主要有沙黄、炒焦和炒炭;目前,山楂炮制研究已深入到微观方面。  相似文献   

19.
南沙参去皮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炮制经验要求南沙参去皮后入药。本文用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为指标,对南沙参的根皮、去皮根及带皮根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β-谷甾醇、总皂甙、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成分的含量均为带皮根最高,多糖的含量带皮根与去皮根相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炮制的传统理论及不同制品的临床应用等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大黄见于历代文献的炮制工艺至少有22种之多,其中常用的有蒸制、酒蒸制、酒浸制、制炭、姜汁制、醋制、炒制等。酒制大黄始见于汉代,唐代始见有醋制大黄、蜜制大黄“熬令黑’即可为炭药。宋代始见有米泔汁制、炒制。大黄炮制的传统理论认为主要在于改变药性提高疗效。生大黄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多用肠道实热积滞;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多用于润下剂,酒大黄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大黄炭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