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宋晓健  刘卓敏 《中医药研究》2010,(7):796-796,821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28例AMI患者,按即刻血糖、24h后空腹血糖水平、既往糖尿病病史分成A、B、C、D组。A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B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C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但在病情稳定后未确诊糖尿病;D组:既往糖尿病史,或在病情稳定后确诊糖尿病。观察4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228例AMI患者有139例高血糖,发生率为61.0%,组间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C组及D组较A组及B组明显增高(P〈0.01);D组高于C组,B组高于A组。结论 AMI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且与血糖升高持续时间有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糖升高的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内科病房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68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人院后即刻、24、48h血糖浓度值共分为三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1.1mmol/L;C组血糖≥11.1mmol/L。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1)i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7.6%(17/225),B组8.1%04/421),C组33.3%(8/24),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梗死面积(S)进行比较,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住院期间死亡9例,存活59例,存活组与死亡组血糖分别为(7.10±1.02)mmol/L和(12.04—0.8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对AMI后30天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升高与AMI后30天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并且30天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血糖升高而升高。结论血糖升高是AMI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空腹血糖受损的相关性。方法:将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空腹血糖受损(IFG)相关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当血糖水平为5.6mmol/L-6.0mmol/L时,中医确认证候所占比例较血糖3.9mmol/L-5.5mmol/L水平有所升高,并且其比例还略高于血糖为6.1mmol/L-6.9mmol/L的水平。如果IFG需要治疗,那么从纠正中医证候的微观指标来讲,当血糖为5.6mmol/L-6.0mmol/L时应同6.1mmol/L-6.9mmol/L一样进行中医药的干预,即本组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结果支持将IFG的节点从6.1mmol/L提前至5.6mmol/L;②血糖水平为5.6mmol/L-6.1mmol/L,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中的痰浊阻遏证显著增加,且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为如何对IFG进行中医药干预提供了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混合性卒中与血糖值、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423例急性脑梗死(其中混合性卒中38例)血糖含量及评估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各分三组,并分别将各组不同的混合性卒中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血糖7.0-11.1mmol/L组混合性卒中的发生率高于血糖〈7.0mmol/L组(P〈0.05);血糖〉11.1mmol/L组混合卒中发生率高于血糖7.0-11.1mmol/L组(P〈0.05)。小面积脑梗死中混合卒中发生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中混合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01)。中型组神经功能缺损混合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组(P〈0.01);重型组神经功能缺损中混合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型组(P〈0.01)。结论:梗死面积愈大、血糖愈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愈严重的患者易发生混合性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清白蛋白(GA)在筛查糖尿病(D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健康体检者869例,测定空腹血糖及糖化血清白蛋白。FBG≥6.1且〈7.0 mmol/L或GA〉18.5%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确诊。结果:FBG与诊断为DM相关的截断点为6.2 mmol/L,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96.0%,曲线下面积(AUC)0.988(95%CI 0.980-0.996),阳性似然比24.55,阴性似然比0.03;GA与诊断为DM相关的截断点为14.5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8%和90.2%,曲线下面积为0.923(95%CI 0.870-0.975),阳性似然比8.43,阴性似然比0.19。当筛查DM时,AUC的结果为FBG=6.2(0.988)〉GA=14.55(0.923),提示FBG的筛查准确度较高。FBG≥6.2且GA大于14.55%同时符合为阳性,得出灵敏度为96.7%,比单纯采用FBG≥7.0 mmol/L筛查糖尿病提高筛查效率35.4%,而特异度无明显差异。结论: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清白蛋白筛查糖尿病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动态双C疗法—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与动态胰岛素持续注射系统(CSII)(简称双C疗法),与双C疗法联合回药甘松降糖方强化降糖后血糖波动情况。方法 50例使用口服药物降糖治疗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收住院后,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动态双C疗法,对照组采用双C疗法联合回药甘松降糖方强化降糖,在患者空腹血糖(FPG)达标后(FPG〈5.6mmol/L,2h PG〈7.8mmol/L)采集达标前72h CGMS,获取患者第3个24h内平均血糖(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一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患者达标时的治疗天数,比较达标时动态胰岛素持续注射系统(CSII)使用胰岛素的剂量及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FPG达标后,两组在血糖达标的时间,达标时胰岛素泵使用胰岛素的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MS记录的第3个24h内MBG,LAGE及MAGE,两组血糖波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治疗组为2.0%,对照组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均可强化降糖达标,FPG达标后,两组在血糖达标的时间,达标时胰岛素泵使用胰岛素的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全天血糖波动情况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2009年9月-2010年9月,笔者临床上应用地黄饮子汤联合常规西药降糖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规定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或OGTT2小时血糖≥11.1 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后期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对空腹血糖(FBG)≥11.1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2hPG)≥14 mmol/L的1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和5例2型糖尿病3~5 a患者进行2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比治疗前后FBG、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时胰岛素及C肽分泌相。结果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得到良好控制,IVGTT时出现明显胰岛素及C肽分泌相,部分患者在停止治疗后仅依靠饮食控制和运动就可维持良好的血糖代谢至少1 a,1例继发性糖尿病患者3 a内停止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有利于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9.
刘彩玲  马凯 《河南中医》2011,31(10):1188-1188
目的:观察十二味降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十二味降糖胶囊与化学药品同用)与对照组(单用化学药品)各140例。治疗12周,随访6次,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用药12周后,各种检查指标较基线值,治疗组比对照组:空腹血糖多下降0.7 mmol/L(P〈0.01);餐后血糖多下降了1.2 mmol/L(P〈0.01);糖化血红蛋白多下降了0.3%(P〈0.01)。结论:十二味降糖胶囊,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功能的功效,与化学药品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任引竹 《中医药研究》2010,(12):1446-1447
目的探讨入院时随机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对266例非糖尿病的急性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即刻血糖,将患者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mmol/L~10.9mmol/L)、C组(血糖≥11.0mmol/L),并观察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比例高于A组(P〈0.05)。C组中多支病变例数以及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或P〈0.01)。B组、C组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合并高血糖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若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AMI和心源性猝死。在临床上我们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UAP2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冠脉病变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连续入院的非糖尿病AMI患者且行冠脉造影者160例。以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水平分为小于7.8mmol/L组,1.8mmol/L-11.1mmol/L组,对比两组冠脉病变特点及六个月心脏事件危险发生率。结果:人院时血糖水平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高血糖组三支病变及双支病变明显多于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六个月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也高于正常血糖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也可以作为一个预测冠脉病变,尤其是远期心脏事件危险的指标,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安全性及对D-二聚体(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入选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并发AMI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脂、DD及hs-CRP水平,并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脂、DD及hs-CRP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脂、DD及hs-CRP水平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AMI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可以降低血脂,改善高凝低纤状态,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病情严重性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疑似或已确诊CHD接受冠脉造影的197例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56例、稳定型心绞痛(SA)40例、非冠心病(NCHD)50例。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乳胶增强免疫比浊定量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SA组、UA组、AMI组HCY及hs-CRP水平均高于NCHD组(P〈0.0 1);UA组、AMI组HCY水平高于SA组(P〈0.01);hs-CRP水平AMI组〉UA组〉SA组(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CY、hs-CRP的水平也随之升高(P〈0.05),且二者与冠脉病变支数相关(r分别为0.498、0.679,P〈0.01);CHD患者血清HCY与hs-CRP呈正相关(r=0.880,P〈0.01)。结论血清HCY和hs-CRP水平与CHD病情严重性及冠脉病变支数相关,HCY与hs-CRP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HCY和hs-CRP水平,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C肽(FC-P)的动态演变及其与强化治疗时间、降糖速度之间的关系,探讨葡萄糖毒性演变的规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7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12周,监测强化控制前、强化控制后1周、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的空腹血糖(FBG)和FC-P,患者入组后次日及第12周随访结束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以FBG≤7.0mmol/L,餐后2h血糖(PBG)≤10mmol/L为治疗达标。结果:患者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FBG逐渐接近达标后,FC-P仍处于动态演变过程。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改善葡萄糖毒性。葡萄糖毒性改善的过程与强化降糖治疗的时间、降糖速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行为实施综合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病患者180例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降糖药物治疗和健康宣教;观察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干预.结果:两组实施干预前治疗依从性、血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综合干预一年后观察组空腹血糖(6.21±0.78)mmol/L、餐后2h血糖(8.09±1.18)mmol/L低与对照组的(7.21±0.98)mmol/L、(8.72±1.21)mmol/L;治疗依从性75.55%高与对照组的47.77%(P〈0.05).结论:说明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干预有利于依从性的提高及治疗效果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栓素A2(TXA2)、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病例组32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分别测出溶栓前后再通组和未通组ET-1、NO、hs-CRP、TXA2水平的动态变化。正常对照组测空腹ET-1、NO、hs-CRP、TXA2水平。结果病例组ET-1、hs-CRP、TXA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的ET-1、NO、hs-CRP、TXA2水平显著增高,且峰值显著高于溶栓未通组的峰值(P〈0.05);再通组ET-1、hs-CRP、TXA2和NO峰值提前,都在溶栓后3 h,而溶栓未通组峰值均为溶栓后5h。结论 ET-1、hs-CRP、TXA2和NO相互作用,参与了AMI的循环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可作为判断AMI病情及溶栓治疗再通的可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对STZ大鼠睾丸形态及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通过电针降糖改善T2DM大鼠生精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方法:12只雄性Wistar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结合2%链脲佐菌素溶液(35mg/kg)腹腔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以大鼠随机血糖(BG)﹥16.67mmol/L,空腹血糖(FBG)﹥11.1mmol/L为成模标准。成模后的糖尿病大鼠按血糖高低随机区组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后续仍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6只,普通饲料喂养。电针组大鼠选取双侧“胃脘下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进行针刺,电针同侧“胃脘下俞”和“足三里”,每周6次,持续6周。干预前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NS)、睾酮(T)含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睾丸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睾丸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ImageJ软件测定条带灰度。 结果:干预前,模型组、电针组大鼠FBG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两组大鼠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w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BG显著升高(P<0.01),血清INS、T水平显著降低(P<0.01),睾丸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FBG显著降低(P<0.01),血清INS、T水平升高(P<0.05,P<0.01),睾丸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较空白组病理改变明显,电针组整体情况优于模型组。 结论:高血糖状态下,雄性大鼠血清睾酮水平下降,生精细胞凋亡增加;电针可明显降低STZ大鼠FBG水平,缓解高血糖状态下大鼠生精小管内部形态的病理性改变,保护精子正常发育,其机制可能与电针下调促凋亡因子Bax蛋白表达,上调抑凋亡因子Bcl-2蛋白表达,抑制生精细胞凋亡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正常对照者血浆内皮素(E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选择SAP患者36例,UAP患者46例,AMI患者45例,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将研究组按病变程度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红花黄色素组(常规治疗+红花黄色素100mg/d),药物干预前后行血浆ET、MMP-9、血小板聚集率及hs-CRP等参数的检测。结果 UAP组、AMI组血浆ET、MMP-9、血小板聚集率、hs-CRP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AP组(P〈0.01)。红花黄色素组(尤其UAP组、AMI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ET、MMP-9、血小板聚集率、hs-CRP值均显著下降(P〈0.01)。红花黄色素组治疗后较常规治疗组血浆ET、MMP-9、血小板聚集率、hs-CRP值下降(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以降低血浆ET、MMP-9、hs-CRP、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对不同冠心病患者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9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按病例尾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糖尿病教育、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节血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3粒/次,3次/d。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肌酐比值的变化。结果①两组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较:两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肌酐比值[治疗组分别为(24.5±9.1)mg/L、(2.39±1.6)mg/mmol,对照组分别为(85.9±8.6)mg/L、(5.6±2.1)mg/mmol]均较同组治疗前[治疗组为(142.5±20.8)mg/L、(27.1±5.3)mg/mmol,对照组为(141.6±21.6)mg/L、(26.3±5.6)mg/mmol]明显降低(P<0.01或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FBG、2 hBG、HbA1c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FBG、2 hBG、HbA1c水平[治疗组分别为(5.58±1.57)mmol/L、(7.82±2.43)mmol/L、(7.01±1.22)%,对照组分别为(5.67±1.46)mmol/L、(7.71±2.59)mmol/L、(6.83±2.31)%]均较同组治疗前[治疗组分别为(8.69±1.59)mmol/L、(12.79±2.50)mmol/L、(9.91±1.98)%,对照组分别为(8.72±1.56)mmol/L、(12.86±2.25)mmol/L、(9.89±2.03)%]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可有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阻止肾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