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医苑百花     
八纲辨伤寒首推尚从善仲景虽未明言“八纲辨伤寒”,但《伤寒论》中确有八纲实质。“八纲”是历代医家从长期辨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辨治证候的普遍规律。“八纲辨伤寒”是对六经辨证学说的补充与发展。许叔微论伤寒强调须分表里虚实明代以前,虽未见有“八纲辨伤寒”的明确提法,但将《伤寒论》中的内容以表里阴阳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2.
<正> 第四章八纲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外感内伤疾病尤其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其中并以阴阳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变.如《医学心悟》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中指出:"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  相似文献   

3.
一、桂枝汤证分类《伤寒论》第13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后世称“桂枝四症”,凡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问中风伤寒或杂病,均当选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对于桂枝汤的使用大抵有如下分类: 1、六经表桂枝汤证《伤寒论》六经病证,虽各有其特点,但每一经都囊括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散风故凡六经经表之证,多用此方治疗,诸如第12条为太阳中风经表证,第234条为阳明经表证等。 2、表里同病桂枝汤证《伤寒论》表里同病而使用桂枝汤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表证挟有里实者,治当先解表后攻里,如44条云:“太  相似文献   

4.
张杰 《光明中医》2011,26(5):1033-10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是仲景专为伤寒误下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的变证而设,专治"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于和解少阳中兼通阳泻热、重镇安神。  相似文献   

5.
廖宇 《河南中医》2004,24(1):3-3
明·赵开美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1 76条“伤寒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历代医家注家对此条文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里有寒”三字上。医者共知 ,白虎汤乃主阳明气分邪实表里俱热之方 ,有虎啸生风驱邪退热之妙。若病人里有寒证 ,断无单用白虎之理。如林亿等人校对该书时对此条文备有疑问 :“臣亿等谨按前篇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 :其表不解 ,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 ,表有热里有寒 ,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 :脉浮迟 ,表热里寒 ,四逆汤主之。此表里字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 ,非也。”南京…  相似文献   

6.
宋代著名伤寒学家朱肱《类证活人书》曾将《素问·调经论》结合《伤寒论》进行论述,但惜将《内经》条文误写,以致后世更无发挥。沿承朱肱原理,对正确的《内经》经文进行阐释和扩充,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分类讨论《伤寒论》的治法和方药,拓宽八纲论伤寒六经的研究认识。  相似文献   

7.
初探《伤寒论》中有关表里同病证治的论述。表里同病表现即有太阳表证,又有他经或本经内脏为病者,属《伤寒论》中“两感”“并病”范畴,概述有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寒里饮、表病里实、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之证。并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标本缓急之别的治疗原则。认为其至今对临床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典籍,那么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则是讲中医辨证论治的专著,这是仲景学说的精髓所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是通过外邪侵犯人体,以邪正斗争为主要内容来讲辨证论治,而《金匮要略》则是通过脏腑经络变化,以阴阳失调为主要内容来讲辨证论治。在《伤寒论》的学和教中,分析疾病变化要始终体现一个由表入里,或表里同病,或由里出表,造成邪实和正虚的有机联系过程,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证,也不能单纯地记某方治某证。  相似文献   

9.
一阴阳辨阴阳两纲为八纲之首,它概括了表里、寒热、虚实。如病属表、热、实归在阳的范围;病属里、寒、虚归在阴的范围。仲景《伤寒论》分为六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所谓阳,指外邪侵犯肌表或涉犯某腑经络;所谓阴,指外邪深入五脏。从施治而论,一般邪在阳经是以祛邪为主,邪入阴经则当扶正驱邪。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因邪在阳经尚有虚实之分,邪在阴经亦有寒热之辨。即使在三阴往往也有三阳证;在三阳里亦有三阴证。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一些阴证似阳,阳证似阴的情况,倘不留神,就会由毫厘之差成千里之谬。但只要我  相似文献   

10.
八纲管窥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字.对每一个病的诊断,都必须把四诊?集来的材料,分析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作为指导治疗的方针.关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的含义和它的运用,在《伤寒论》里就有所阐述.如《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太阳为表,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为里","脉微而发热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也"等.虽《伤寒论》提到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但没有"八纲"这个名词.一直到清末,在祖国医学书籍里还没有这个名词.如清末部头较大的医书,《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及《中国医学大辞典》(1920年)等都没有"八纲"这个名词.自《医学摘粹》里提到了"八纲"以后,也就人云亦云,习而不察了.学术理论不论近代远代,它只要合理适当,就应当遵循,但"八纲"这个名词,我认为既不合理、又不适当.我们常常说阴阳两纲是纲领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几几”辨正@贾延利$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相似文献   

12.
论中医学的“预防医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学在其形成发展的两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内容,不但有明确的“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有着整套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在环境卫生、传染病学、隔离及预防接种等诸多方面。如:“上工治未病”与“重视正气”,体现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从《伤寒论》、《温疫论》到《温病学》,中医传染病学逐渐确立;中医学的“种痘术”,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3.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扶阳气"概念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国医论坛》2004,19(3):1-1
扶阳气是贯穿在《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基本思想之一,故温病学家吴鞠通指出“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但多数医家常常因阳气易伤而把《伤寒论》之扶阳气片面理解为温阳,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扶阳气的概念不只是局限在温阳一途。首先,从历代医籍医论  相似文献   

16.
从《尚论篇》谈喻嘉言对《伤寒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琳 《国医论坛》2004,19(6):20-21
喻嘉言名昌,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1585年~1664年)。通晓临床各科,擅长疑难杂证的诊治,与张璐、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喻氏学本经旨,推崇仲景,深究医理,博采众长,颇多创见。著《医门法律》、《寓意草》、《尚论篇》,其中《尚论篇》成书于公元1648年,原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该篇分为前后两篇共八卷,包括《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四卷(附卷首一卷),详论六经证治,  相似文献   

17.
以历代医家校注为依据 ,对《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的二则经文进行辨析。认为“太阳为开”、“太阴为开”的“开”字应作“关”字。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9.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学术理论特色是论病邪从口鼻而入,治伤寒独重阳明,疗脾胃擅益脾阴,治吐血宜降气行血,论中风内虚暗风其验案精妙真实,中药炮炙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  相似文献   

20.
万全在《幼科发挥》中的“治未病”思想主要为:重胎育养护,以培其源;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用药平和折中,固护脾胃;注重调理,扶助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