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血站血库存量是血站血液供应能力的体现。其库存量取决于临床对血液的需求量。理想的库存量应能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用血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库存量和库存时间,以提高输血的效力。文章对陕西省血液中心2005年全年采供血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血站最佳血液库存量设定方法进行了探索,并提出涨库警戒线、减库警戒线、最佳库存量上下限等几个库存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实现地区医院输血科与血站采供血液信息共享,使血站能更好的科学合理储血,医院临床用血更加安全有效,2012年,本地区医院输血科与血站实现了血液供求信息计算机联网。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血液中心济南血站是一所现代化的公共输血服务机构,该站承担着济南市所辖六区、三县、一市医疗机构用血的血液采集、输血研究、临床输血指导与监管及济南市公民无偿献血宣传、组织与发动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血液安全和质量管理的新形势对血站的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目前不少血站都实行了输血业务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但整体上还是以各自的工作流程设计为主,缺乏宏观上的统一指导和规范的技术标准,信息网络技术的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血站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是现阶段输血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应当作为采供血机构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5.
输血安全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卫生部对采供血机构设置要求一个城市只允许设一个血站,因此血站的管理水平即代表着这个城市的输血管理水平,无疑这对血站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岛市中心血站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实现了血站业务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反映了青岛市中心血站内部管理的逐步完善过程。本文结合我站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践,着重介绍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与实际应用情况,为血液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血液安全及执法监督现状,为做好血液安全执法监督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象和方法北京市10家血站;从事血液安全执法71名监督员;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涉及临床用血的31家医疗机构家。结论在采供血方面,血站的设置规划、街头采血、血液运输方面不符合相关规定或存在血液安全隐患;在临床用血方面,输血科的建设、血液来源、临床输血与审批不符合相关规定或存在薄弱环节;在血液安全执法监督方面.监督职能尚未到位、监督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发展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采供血机构的文化是指输血知识、输血技术、道德、法律以及包括采供血机构人员和献血人群素质在内的综合体现。血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从单纯采供血发展为集采供血、临床输血、科研、教学于一体的机构。血站文化是血站建设的灵魂与精髓,能为我国采供血事业发展提供凝聚力、规范力、导向力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在血站管理中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提高了血站输血信息化管理水平,对现代血站系统在提高血站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血液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加强血站全面管理、提升血站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输血医学档案是输血医学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是输血医学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技术储备。科学地管理输血医学档案,及时、准确地提供档案为输血医学工作服务,是输血医学事业的客观要求,是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是血站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历史依据。因此,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基本标准》、《血站管理办法》,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血站档案达标升级工作。  相似文献   

10.
血液及血液制品的质量是预防和控制经输血传播艾滋病及其它传染病,确保输血工作中献血者、受血者及职工安全最基本的因素。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与输血有关的采供血纠纷案件逐年上升。血站如何更新管理理念,己成为血站管理者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质量管理必须与国际接轨。我站于2003年11月积极导人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探索与建立起一套与血站工作相适应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该文针对血站强化血制品质量管理具体实际,提出血站需对血液从来源至使用全程开展质量管理(包括血源来源的质量控制、血液采集环节的质量管理、血液制备环节的质量管理、血液检测环节的质量管理、血液运输、贮存环节的质量管理、血液使用环节的质量管理),并通过加强血站工作人员培训、遵守相关操作程序和规范以及加强对血站工作的监督控制力度等各项措施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健全,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指出在血源紧张时,加强供血质量管理,做好发血工作人员培训,密切血站与医院的合作,积极提高服务质量,对规范临床科学合理输血、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无偿献血、缓解血液供需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战备血液储备与常规的血液储备,在储备的形式、管理的方式、动用的权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军队采供血机构在战备血液储备工作中应当关注:物资准备、人员培训、信息管理、动用权限、保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贮血冰箱、送血箱及血袋消毒效果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杨晨曦 《职业与健康》2008,24(8):720-720
血液是一种维持生命的复杂物质,在采集、储藏、运输过程中,必须确保质量,避免污染,防止经血传播疾病。为此,我们在采供血的各个环节加强控制,杜绝血液被细菌污染。我们现将贮血冰箱、送血箱及血袋消毒效果监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用我们的血去救兄弟姐妹!”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群众献血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各地采血现场人头攒动,献血车前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重庆某血液中心在短短两天内采集74万毫升血液,创下了当地最高采血记录;广州某夫妻徒步10小时派传单倡献血,还有的人为了能先献血而“走后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样本处理条件对血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取160例健康的无偿自愿献血者血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速率法对血液样本进行ALT检测。研究对比了“先离心后储存”和“先储存后离心”两种方式对ALT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同储存时间对ALT检测的影响;常温(18-27℃)和4℃离心温度对ALT检测的影响;使用抗凝管和促凝管分离对ALT检测结果的影响。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先离心后储存”和“先储存后离心”两种方式对ALT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储存0 h离心和4 h离心后AL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 h和8 h以及4 h和8 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常温(18-27℃)离心和4℃离心后ALT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使用抗凝管和促凝管对ALT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标本采集到分离时间和离心温度对ALT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是ALT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日常工作中要加以规范。如无法及时离心应立即放入2-8℃冰箱,并储存4 h内分离。血浆和血清对ALT检测结果无影响,必要时血清和血浆可以替代使用,方便日常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薛黎坚  王文明  吴卫国  杭涛 《职业与健康》2008,24(10):1008-1009
血液安全关系着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献血法》,标志着我国的无偿献血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市达到了临床用血全部采自无偿献血,无偿献血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为了解我市无偿献血的血液质量,我们对35003份无偿献血标本HBsAg、抗-HCV、梅毒、抗-HIV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献血服务全过程从数据化向智慧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献血服务始终围绕献血者展开,以献血者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终极目标为人的体验和感受。借助智慧管理精准识别献血者需求,是提升献血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以武汉血液中心智慧化献血服务为例,阐述了智慧化为献血者带来的全新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