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强  李平 《医学文选》2003,22(5):654-655
目的 探讨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受累副鼻窦共20个,上颌窦17个(85%),筛窦2个(10%),蝶窦1个(5%)。CT表现为:窦腔内均见有不同程度的结节状、团块软组织密度影;14例(70%)在浑浊的窦腔内见斑点状高密度影或钙化灶;12例(60%)窦壁骨质增生硬化;1例(5%)上颌窦内壁骨质破坏。结论 CT是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探讨真菌性副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2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25例临床症状以鼻塞、头痛为主,其次是脓鼻涕、回吸性血涕以及嗅觉异常。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单个或多个副鼻窦腔内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窦腔缩小、闭塞消失。其中19例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及条状钙化影;上颌窦开口扩大13例;上颌窦壁骨质吸收变薄4例。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CT检查,CT检查可以良好地显示病变密度、范围和副鼻窦解剖结构,病变内出现钙化影是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的可靠依据。CT检查是本病首选且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探讨CT在真菌性副鼻窦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以回缩性涕血或脓血涕为主要症状。CT显示病变的鼻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7例在上颌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影;5例伴有上颌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例伴有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变薄。手术发现累及的鼻窦腔内有大量的污秽坏死组织或充满炎性息肉状物。病理检验示坏死组织中有成团的真菌菌丝。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在显示副鼻窦解剖结构和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捶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上颌窦炎18例,双侧同时发病的5例(其中1例累及左侧筛窦),筛窦3例,蝶窦1例。CT表现主要为25例窦腔内有密度较高的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其中,19例伴有斑点、斑块状及不规则条带状钙化.4例病灶内有散在“小空泡”征,2例病变完全钙化;21例窦壁骨质增厚硬化,2例筛板增厚,窦腔均有所缩小;8例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变薄或中断。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对该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胡建妙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1):119-120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上颌窦15例,蝶窦5例,筛窦3例。CT表现为①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密度增高;②窦腔内可见团块状或斑点样钙化影19例;③窦腔高密度混浊影中有气泡16例;④上颌窦骨质吸收、破坏12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6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CT特征表现,如病变鼻窦内团块状高密度影、斑点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病变常膨入附近鼻窦或鼻腔,鼻窦骨壁可伴有压迫性破坏或吸收等。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最具特异性。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15例中,单侧9例,其中上颌窦发病3例,合并筛窦、蝶窦发病6例;双侧6例,其中两侧上颌窦发病2例,上颌窦、筛窦及蝶窦发病3例,全组发病1例.CT表现为窦腔密度增高,可见斑点状、云絮状、不规则细条状及环形钙化,窦壁骨质吸收并硬化.结论 CT结合鼻内腔镜能够明确诊断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点及诊断要点,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经病理检查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的37例患者的鼻窦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7例病变鼻窦腔内均有局灶性点状或者絮状类似金属异物的高密度影像(金属影),3例伴有上颌窦内侧骨壁部分吸收。结论:鼻窦腔内见均匀的密度增高影伴类金属密度的颗粒状或絮状高密度影是真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CT表现,鼻窦CT检查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真菌性鼻窦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8月病理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53.9±5.4)岁。所有患者均完成CT与MRI扫描,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见受累鼻窦黏膜增厚,病变窦腔密度不均,软组织密度影填满窦腔,病灶内可见小气泡影残留,伴钙化,部分伴上颌窦内壁骨质呼吸破坏,骨壁增生硬化;病变窦腔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或混合不均匀信号,周围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影充满窦腔,增强可见鼻窦黏膜增厚,病变中央无强化。结论 CT对真菌性鼻炎病变内钙化显示好,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MRI则可显示病灶侵犯特点及附近组织结构,对CT不能确诊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可配合MRI筛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郑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411-4412
目的:探讨CT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根据其CT表现可归纳为如下特点:病变大多为单侧性;病变部位以上颌窦为主;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中央杂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钙化;局限性骨质增生与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在对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主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真菌性鼻窦炎25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与CT影像资料。结果本组25例真菌性鼻窦炎中由曲霉菌感染引起21例,表现为真菌球形成,CT表现为:(1)病变鼻窦多为单窦,以上颌窦多见,少数可为双侧多窦;(2)病变鼻窦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密度相对较高,部分向鼻腔膨出;(3)多数病灶内可见沙粒样、小条片状、团块状钙化灶;(4)受累窦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硬化,可伴有轻度骨质破坏,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由毛霉菌感染引起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例,CT表现为:鼻窦黏膜增厚;鼻窦腔内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病变密度明显高于相邻软组织;可有斑点状钙化灶。另外可见窦壁骨质侵蚀破坏1例,病变侵犯眼眶1例,但骨质破坏较明显。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可准确地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对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霉性副菌鼻窦炎的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 ,以提高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率。方法 对 16例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并以病理及真菌培养结果作为确诊依据。结果 真菌性鼻窦炎以上颌窦为主 ,其中 15例均有上颌窦病变 ,单侧发病 9例 ,双侧均有病变 6例 ;15例中伴有筛窦变 4例 ,分别占总数的 5 6.2 5 %、3 7.5 0 %、2 5 .0 0 %。侵袭型鼻窦炎 3例 ,占 18.75 %。CT影像学显示窦腔内团块或线状钙化影 ,并可伴有局部邻近骨质的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的CT影像学特点 ,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有帮助 ,同时病理及真菌培养是确诊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星 《浙江实用医学》2008,13(1):55-55,60
目的 探讨CT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 CT表现可归纳为:(1)病变大多为单侧性;(2)病变部位以上颌窦为主;(3)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中夹杂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钙化;(4)局限性骨质增生与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  相似文献   

15.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方法对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36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鼻窦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影,部分软组织块影中见密度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金属影,5例上颌窦内侧骨壁有部分压迫性吸收改变。结论窦腔内结节状团块影及不规则钙化斑点是本病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以从鼻窦内阴影的密度改变等方面对霉菌性鼻窦炎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43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检查结果 .结果31例获得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72.1%,10例患者误诊为慢性鼻窦炎或慢性上颌窦炎伴鼻息肉,2例患者误诊为鼻窦占位性病变.患者CT表现为上颌窦内壁发生吸收受损、上颌窦骨壁有增生硬化、筛顶骨壁吸收受损等骨质变化,同时病变窦腔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CT可对病变范围、鼻窦解剖结构予以显示,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与CT征象。探讨CT在真菌性副鼻窦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以回缩性滋血或脓血滋为主要症状。CT显示病的鼻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7例在上凳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影;5例伴有上凳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例伴有上凳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变薄。手术发现累及的鼻窦腔内有大量的污秽坏死 织或充满炎性息肉状物。病理检验示坏死组织中有成团的真菌菌丝。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在显示副鼻窦解剖结构和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联合鼻内镜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33例患者临床与影像学(MSCT及鼻内镜检查)资料。结果 MSCT显示,33例窦腔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影完全充填窦腔23例;部分充填窦腔10例,病灶周围有紧贴窦腔内壁的低密度影环绕;18例发生骨质增生,其中内侧壁受累14例,外侧壁受累4例,窦壁较均匀增厚,窦腔轻度缩小;骨质破坏8例,其中内侧壁、外侧壁受累分别5例、3例,表现为骨质吸收、缺损,周围有软组织肿块,且病变以单侧受累多见,双侧少见,累及鼻腔者软组织影充填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片状、结节状或团块状略高密度影,边界尚清,少数出现均匀组织影,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鼻窦黏膜光滑,有典型干酪样分泌物、息肉样组织生长,鼻息肉或黏膜水肿,窦腔积脓,且存在感染灶,上颌窦自然口狭窄。MSCT联合鼻内镜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符合率高于单纯MSCT、鼻内镜诊断(P0.05)。结论 MS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效果较好,可提高诊断符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收治的52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表现、CT改变、术中所见予以记录,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经CT诊断,47例为鼻窦炎症,其中37例均于术前即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准确率为71.15%,其余10例表现为慢性上颌窦炎,同时合并鼻息肉,或者单纯慢性鼻窦炎,鼻窦占位性病变共5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典型征象为窦腔内存在斑块状钙化软组织填充,虽然病理学检查真菌性鼻窦炎准确性高,但是术前诊断中CT诊断仍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能够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病变主要位于上颌窦、蝶窦,累及同侧鼻腔和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块、沙砾状、短条状钙化样密度区;可有骨质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具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