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对100例EH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24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对比。结果①EH左室肥厚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比较: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各项指标显著降低;②EH无左心室肥厚组(A1组)与B组比较:SDNN、rMSSD、PNN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P〈0.01);③EHA1组与A2组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均降低。结论EH左室肥厚(LVH)患者的HRV降低,HRV与LVH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EHLVH)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观察125例EHLVH者(A组)与同期12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正常者(B组)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发生率66.5%),室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EHLVH者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提示应积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逆转左室肥厚(LVH)以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观察EH患152例,按左室肥厚,左房增大,心肌缺血,年龄,病程分类,并比较各类与心律失常关系。结果:(1)EH左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左室正常组,尤其是Lown3级以上更为显(P<0.01),(2)左房增大组阵发性房速或房颤发生率高于左房正常组(P<0.05),(3)心肌缺血组易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4)年龄大及病程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左室肥厚,左房增大,心肌缺血,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是EH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DCG)分析20例高血压病(EH)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T)(A组)、22例EH对称性左室肥厚(SLVH)(B组)、23例EH无左室肥厚(NLVH)(C组)及20例正常对照(D组)的心律失常特点。结果 A组和B组总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D组与C组明显增加(P<0.05-0.01);而房性心律失常增加仅见于A组(P<0.01)。结论 提示AST和SLVH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增高,前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作为高血压病(EH)心肌纤维化(MF)血清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41例EH左室肥厚(EH-LVH组)和53例EH非左室肥厚(EH-NLVH组)及32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PICP、PCⅢ水平;用二维超声及多普勒技术测量左室重量指数及舒张功能参数[二尖瓣E波与A波峰值速度(VE、VA)、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结果①EH-LVH组和EH-NLVH组PICP、PCⅢ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EH-LVH组均显著高于EH-NLVH组;EH-LVH组及EH—NLVH组VE/V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EH—LVH组IVRT较对照组及EH-NLVH组显著延长,EH—NLVH组较对照组显著延长。(2)PICP与VA正相关,r=0.301,P〈0.01;PCⅢ与VE负相关,r=-0.329,P〈0.01;PICP、PCⅢ均与IVRT呈正相关,分别为r=0.324,P〈0.01;r=0.513,P〈0.001。结论血清PICP、PCⅢ可作为评价MF及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4例高血压病人(12例为心肌肥厚组,12例为无心肌肥厚组)及24例正常人进行了多普勒超声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组PVE降低,IRTI延长,PVA、AI、AFF、AEF增高(P<0.05);而三组间的LVEF值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高血压病左室舒张早期功能降低与心室肥厚有关;舒张晚期左房射血代偿性增强对维持心脏的收缩功能有一定意义;左房射血力(AEF)这一新指标可能为早期发现高血压病舒张功能改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声学定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的功能变化。方法38例正常人为对照组,67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为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NLVH)和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LVH),应用声学定量(AQ)技术观测左房的功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VH组左房射血分数(LAEF)显著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LVH组管道容量(CV)则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组心室舒张末期左房容积(LAEDV)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时,左心房泵功能显著增加,储存器功能增强,管道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含量变化。方法:利用酶联免疫法,对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的68例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及66例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进行测定。结果: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组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高血压非左室肥厚组[(308.35±74.04)pg/ml:(211.50±73.58)pg/ml,P〈0.01]。NT—proBNP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r=0.863,P〈0.001),与E/A呈负相关(r=-0.758,P〈0.001)。结论: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且与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的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不全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氯沙坦、美托洛尔联合应用与单用氯沙坦在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及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对EH伴LVH患者68例采用随机、单盲、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功能等指标。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后,氯沙坦组(A组)、氯沙坦加美托洛尔组(B组)的血压、LVMI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结果比较:B组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较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沙坦加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对EH患者降压、逆转LVH的作用并不优于单用氯沙坦,但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却明显优于后者,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4h动态心电图仪分析60例高血压(EH)患者,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A组),以探讨EH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R)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VR检出率EH组(B组)与A组分别为66.6%与13.3%(P<0.001)。EH组左室肥厚(LAH)(B1组)与无LVH(B2组)VR检出率分别为100%与58.3%(P<0.001)。高血压Ⅰ~Ⅲ期VR检出率分别为39.4%、100%、100%。结果表明B组VR明显高于B2组者和A组。提示EH患者VR的发生率与LVH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脏的左室局部心肌功能。方法: 将40例EH患者按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LVH)组(14例)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26例),另30例正常同龄人为正常对照组。获得心尖四腔、两腔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各室壁的心肌组织速度曲线,测定收缩期、舒张早期、房缩期的平均峰值速度 (VS、VE、VA) 及VE/VA。结果: VS:NLVH组及LVH组各室壁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VE :NLVH组后间隔、左室后壁、前间隔、下壁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LVH组除左室侧壁外其余室壁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VA:NLVH组后间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LVH组各室壁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VE/VA:NLVH组除左室侧壁外其余室壁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LVH组各室壁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能够客观、准确的评价EH患者的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OT离散度(QTd)的变化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126例EH患者,其中72例伴左室肥厚(LVH),54例左室正常;健康对照组40名。所有患者均进行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测定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QT离散度与左室正常组、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正常组QT离散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时QT离散度增大,表明QT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密切相关。早期检测及时逆转左室肥厚,降低QT离散度对预防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方法:以体表心电图描测15例肥厚性心肌病及42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QTd)和经校正的QTd(QTCd),并与高血压无左室肥厚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心室肥厚患者的QTd和QTcd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元左室肥厚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2)两组心室肥厚者间以上诸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QTd>60ms的患者中,两组心室肥厚患者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发生率间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者。结论: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左室肥厚均与QT离散度的增加相关,并可能为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潜在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DTI技术评价卡维地洛对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卡维地洛对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LVDF)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分析正常人和轻中度高血压左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室肥厚组(非LVH组)患者的二尖瓣环的舒张早期,晚期运动速率(Ea,Aa),并与血流多普勒法检测的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晚期最大速度(E,A)比较,对E/A和Ea/As均<1者给予卡维地洛(10-20mg/日)治疗12周,观察降压疗效及LVDF的变化。结果 1.高血压组Ea,Ea/As,E,E/A较正常组明显降低,A值明显升高(P<0.01),而Aa值二组间无差异。EA,Ea/As在LVH组比非LVH组进一步降低(P<0.05),而E,E/A二组间无差异(P>0.05)。2 卡维地洛作用 用药12周后,SBP,DBP明显降低(P<0.01),心率无明显变化。Ea,Ea/As及E,E/A升高,非LVH组A值降低(P<0.05),LVH组A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DTI技术可较血流多普勒法更敏感准确地反映严重LVDF受损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卡维地洛对轻中工高血压病具有良好降压作用并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H患者血清的中Ⅲ型前胶原(PCⅢ)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含量,用超声心动图测量EH患者心脏左室舒张功能各主要指标的变化并与2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EH患者血清PCⅢ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①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E/A上升(P< 0.05),A下降(P<0.05);②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心肌重量指数明显下降(P<0.05),血清PCⅢ水平也有显著下降(P<0.05),但未降至正常。③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组:血清PCⅢ水平降至正常(P<0.05)。结论:血清PCⅢ水平是反映EH患者心肌胶原合成活跃程度与心肌纤维化的早期、敏感指标。缬沙坦有助于减轻心肌纤维化的程度,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 H)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左室肥厚( L V H)及年龄因素的关系。方法:52例 E H 患者( E H 组,年龄60.94±6.45岁)及65例正常人(对照组,年龄59.63±7.21岁)行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将 E H 组按有无 L V H 分为 L V H 与非左室肥厚( N L V H)组。结果:二尖瓣左室舒张期功能损害频谱在 E H 组与对照组、 L V H 与 N L V H 者间均无差异( P >0.05),相反,正常二尖瓣左室舒张期功能频谱有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趋势。结论:在决定左室舒张性方面与年龄有关的心肌内在因素的变化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在室性心律失常(VR)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分析38例正常人(A组),4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VR(B组)及45例器质性心脏病VR(C组)的心率变异性(HRV)。结果:(1)与A组比较,B组SDNN,PNN50,RMSSD,HRVTI显降低(P<0.05-0.01),SDANN,SDNNindex无显差异(P>0.05);C组各项指标均显降低(P<0.01),(2)C组各项指标均比B组显降低(P<0.05-0.01)。提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在VR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HRV减低可作为高危性VR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对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左室肥厚(LVH)的高血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厄贝沙坦+美托洛尔治疗;B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C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疗程均为1年。检测左室肌重量和左室肌重量指数、24 h动态血压、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血压下降,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都改善(P<0.01),但A组的疗效优于B、C组(P<0.01),特别是A组左室肌重量指数(LVMI)明显降低,左室舒张功能提高。结论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血压、减轻左室肥厚,提高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9.
骆峰  刘国华  祁学平 《心脏杂志》2007,19(5):582-584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离散度(QTd)与肥厚性心肌病(HCM)左心室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43例HCM患者,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诊。根据心室肥厚的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室间隔肥厚)16例、B组(室间隔肥厚及左室前壁肥厚)10例、C组(室间隔肥厚、左室前壁肥厚及左室侧壁肥厚)10例、D组(室间隔肥厚及广泛左室壁肥厚)7例。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ECG),人工测量各导联的QT间期、QRS波时间,并计算QT及QRS离散度(QTd及QRSd)。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D组的左室后壁厚度(PWT)明显大于A、B、C组,D组的室间隔厚度(IVST)/PWT明显小于A、B、C组。A、B组的QTd明显大于C、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QTd不仅反应了左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也反应了左心室肥厚的形态学改变的不均性。  相似文献   

20.
对102例未经正规治疗的轻中型高血压病(EH)病人和100例正常血压者的临床肺呼吸功能指标进行前瞻性单育对照研究。结果表明,EH组在反映肺呼吸功能的多项指标(用力肺活量:第一秒时间肺活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速、最大肺通气量、呼气峰值流速)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0.001)。提示:EH病人肺呼吸功能受到损害,其中EH合并左室肥厚者较非左室肥厚者肺功能损害更为严重(P<0.05~0.01)。左室舒张功能和排血能力受损引起肺循环压力增高以及EH对支气管动脉的损害可能是导致肺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提出未来的EH防治战略应将肺器官保护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