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对肿瘤科新入职医护人员开展姑息照护培训,以提高其姑息照护知识水平。方法对116名新入职医护人员在规范化培训的同时进行姑息照护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姑息照护的哲理、原则,失眠、呼吸、营养、便秘、疲乏等症状管理,疼痛管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患者的心理护理,丧亲后家属哀伤辅导6个主题,以专题讲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反思讨论等方式进行培训。于培训前后对肿瘤科新入职医护人员姑息照护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培训后新入职医护人员姑息照护知识总分及姑息护理哲理和原则、心理精神社会支持、疼痛和症状控制3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结论姑息照护培训能有效提高肿瘤科新入职医护人员姑息照护知识水平,促进形成积极的姑息照护态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照顾者姑息照护接受度及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患者照顾者姑息照护接受度量表,对125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照顾者姑息照护接受度总分65.98±11.03;不同文化程度、能否胜任照顾者角色、不同子女数、与家人关系是否融洽的照顾者姑息照护接受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照顾者对姑息照护接受度较高,有益于我国姑息照护服务的开展;仍需加强低文化程度、不能胜任照顾者角色、子女数目较多、与家人关系不够融洽的照顾者知识宣教,改善其身心状况,优化患者及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家属对晚期肿瘤患者实施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态度,为姑息照护领域相关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17名晚期肿瘤患者家属进行深度访谈,采用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家属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态度提炼出4个主题:如患者主动提出,自己愿意支持;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本意较好,但不忍患者面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效果令人质疑;目前实施有难度,将来有望推广.家属对晚期肿瘤患者终末治疗的选择提炼出2个主题:不忍患者受苦,选择放弃抢救;进退两难,抢救为无奈之举.结论 晚期肿瘤患者家属在认可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同时存在很多顾虑,知晓抢救的无效性但因外在压力和良心不安选择抢救;医护人员应做好家属健康教育,并协助家属与患者、家属与家属之间进行坦诚沟通,以推广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技能干预方案并探讨其实施效果。 方法 以Farran照顾者技能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技能干预方案。将80名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人。对照组实施常规住院护理和出院随访,干预组实施基于Farran模型的失能老人照护者照护技能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当天、干预后2周评估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以及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负担和照护技能。 结果 干预2周后,两组照护者照护负担得分、照护技能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失能老人生存质量得分(除生理维度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技能干预方案可有效减轻家庭照护者照护负担,提高其照护技能水平,提高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开展人性照护理论培训对护士照护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性照护理论培训对临床护士照护行为的影响。方法对128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人性照护理论培训,组织学习讨论护理关怀行为指南、交流人性照护实践经验等;建立人性照护网上论坛、答疑与咨询,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和介绍人性照护理论以及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采用照护行为质量评价表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于人性照护理论培训前后对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培训后护士的照护行为和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P<0.01)。结论护理人员经过人性照护理论培训后,将人性照护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中,有利于提高护士照护行为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实践导向的认知症照护培训方案对提高养老机构护理员认知症照护胜任感和照护质量的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所养老机构内承担认知症照护工作的护理员6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机构分为两组各30人。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干预组接受3周实践导向式认知症照护培训。培训前后收集护理员认知症照护胜任感,并采用神经精神量表评估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1个月认知症专区老年人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培训后干预组护理员认知症照护胜任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认知症专区老年人的神经精神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养老机构护理员进行实践导向式认知症照护培训,能提高其认知症照护胜任感,提高认知症照护质量,并有效提升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朱榕  张莉 《护理学杂志》2016,(21):20-23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主要照护模式分为居家照顾为主的模式和机构照顾为主的模式。发达国家老年居家照护模式日趋成熟,照护形式多样。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居家护理仍将是主要护理形式。在精准医学大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兴起的背景下,可挖掘和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将电子信息化途径与患者照护相结合,形成以家庭为重心、社区为中心、医疗机构为支撑的现代化照护模式,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慢性病轨迹模式,探讨胆道闭锁患儿住院期间父母的照护体验,为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支持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9名胆道闭锁住院患儿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 结果 胆道闭锁患儿住院期间不同阶段父母的照护体验可归纳为3 个主题 ,即诊断阶段:疾病认知与自我概念缺乏,情绪反应强烈;术后阶段:支持需求突出,照护负担沉重;出院阶段:希望与压力并存。 结论 胆道闭锁患儿父母在其住院期间不同阶段有着不断变化的复杂照护体验,医护人员应给予针对性的照护支持与指导,以提高患儿健康水平及减轻父母的照护负担。  相似文献   

9.
对以人为中心的老年照护模式进行综述,为老年照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互助养老模式、文化变革模型、情感框架、医养结合模式、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框架和智慧养老模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照护理念。目前国内大部分以人为中心的老年照护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结合现实,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以人为中心的老年照护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快速增长的失能老年人口已成为目前日益严峻的问题,如何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是当今养老的重中之重。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内容、需求现状以及需求未满足的不良结局、照护模式进行综述,照护模式包括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社区居家护理服务、“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及医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为今后有效对接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拓展适合失能老年人养老的长期照护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早日实现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