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川崎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对1998~2005年我院收治的符合川崎病诊断际准的28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中男17例,女11例,男:女为1.55:1;年龄以1~3岁为多,占68%;均为发热5d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中皮疹27例,眼结膜充血24例,口唇干裂出血27例,杨梅舌25例,淋巴结肿大22例,手足末梢肿20例,两周后膜状脱皮23例,冠状动脉扩张15例,多发性冠状动脉榴形成1例,丙种球蛋白治疗全部有效。结论进一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及治疗、可降低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杨丽 《农垦医学》2008,30(2):97-99
目的: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新疆兵团医院儿科住院的26例川崎病的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26例,IVIG敏感川崎病22例,IVIG不敏感川崎病4例,IVIG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IVIG不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3∶1(P<0.05),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例通过用IVIG治疗后48小时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2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控制,1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得以缓解;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有良好疗效,且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减轻;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IVIG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5%.IVIG不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发病10天内,尽早应用.IVIG1g/kg,单剂加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及严重程度.针对初次IVIG治疗不敏感,需36~72小时后再次应用IVIG1g/kg,若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可加用激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可降低发生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住院确诊的10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患儿中男79例,女22例,比例为3.59:1;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11%;发病全年散发,以3~4月份最多.口唇潮红皲裂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临床表现;卡斑红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9.70%,心脏损伤不限于冠状动脉,还见于心肌、心内膜和心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为91.09%.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应用IVIG对川崎病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意义及超声心动图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为川崎病患者43例,常规检查超声心动图,重点检查左右冠状动脉。结果:43例川崎病患者中23例冠状动脉异常以冠状动脉≥3mm为异常(23/43)包括冠状动脉扩张20例,冠状动脉瘤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而且随访观察简便易行。超声心动图可以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炎进行早期诊断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诊断川崎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101例儿童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住院确诊的10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川崎病患儿中男79例,女22例,比例为3.59∶1;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11%;发病全年散发,以3~4月份最多。口唇潮红皲裂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临床表现;卡斑红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9.70%,心脏损伤不限于冠状动脉,还见于心肌、心内膜和心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为91.09%。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IVIG对川崎病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50例健康儿童的超声监测值为参照,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2006年10月至2014年3月进行治疗的26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进行检测,观察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壁厚度、回声的强度及有无动脉瘤形成。结果:健康组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右冠脉显示率为100%,病变组检出冠状动脉病变15例(57.7%),其中冠状动脉内径扩张为14例,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合并内膜增厚为2例,合并心包积液2例,1例为右冠状动脉瘤。冠脉病变最早发生在起病5~7 d。结论:超声心动图用于诊断和随访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安全、方便、迅速、直观的优点,对川崎病冠脉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学检查中的首选方法,但对远端冠状动脉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住院的4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中男29例,女13例,男:女为=2.2:1。患者年龄多在1—5岁。症状均为发热5天以上,其中皮疹39例,结膜充血35例,口唇干裂出血34例,杨梅舌36例,淋巴结肿大27例,手足硬肿35例,手足未梢和肛周脱皮39例,冠状动脉扩张5例。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治疗有效41例。结论: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及加强随访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茜丽  胡伟  焦丽  刘向萍 《西部医学》2011,23(12):2380-238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儿均有不规则发热,眼结合膜充血25例,唇红、杨梅舌23例,颈淋巴结肿大14例,皮疹12例,指趾端脱皮28例,肛周黏膜潮红、脱屑17例,卡介苗接种处红肿10例,白细胞升高25例,血红蛋白降低13例,血沉增快28例,C反应蛋白升高26例,血小板升高30例,心电图示ST段及T波改变4例,P-R间期延长1例。胸片示肺炎3例,超声心动图异常11例。结论不完全性川崎病容易误诊,对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化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监测血小板,并及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9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毅兰  李泓 《广西医学》2006,28(5):645-647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表现.最长随访时间为8年.结果在受检的94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共26例,3例发生冠状动脉瘤,左冠状动脉比右冠状动脉更易发生扩张性病变.随访结果表明,轻度扩张性病变较易恢复正常.1例冠状动脉瘤持续存在;1例动脉瘤回缩后主干轻度狭窄.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于早期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时给予正确治疗,减轻冠状动脉的损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均需定期随访,以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显示进行预后以及长期随访,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学改变,了解患儿冠状动脉恢复情况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冠状动脉病变估计预后和长期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及随访小儿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表现.最长随访时间为5年.结果 受检的28例川崎病患儿及12例随访小儿中发生心脏改变有25例,冠状动脉病变23例.随访结果表明,冠状动脉轻度扩张性病变可以恢复正常,1例冠状动脉瘤(CAA)持续存在.结论 川崎病患儿均需长期随访,当出现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时需及时处理.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的病理改变、进展及估计预后,可作为川崎病后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评价和长期随访川崎痛心脏改变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梁颖  郑广力 《吉林医学》2006,27(9):1072-1073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以及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法,为尽早正确判断川崎病的病情与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40例川崎病住院患儿,分析川崎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以及合并冠状动脉瘤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中男25例,女15例,男女比例1.7:1,平均发病年龄2.8岁。临床表现:40例均有发热,平均热程7~14d,口腔黏膜改变37例(92.5%),淋巴结肿大35例(87.5%),球结膜充血34例(85%),指(趾)端蜕皮32例(80%),皮疹31例(77.5%)。心血管改变情况:冠状动脉受累12例(30%),其中扩张9例,冠状动脉瘤3例。结论: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出现较早,一经确诊,应尽早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防治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且经治疗后,大部分冠状动脉受累者可痊愈。  相似文献   

12.
李莉 《四川医学》2010,31(6):748-750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为提高川崎病的诊断率与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2009年我科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2例,分析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①32例中,男22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2.2∶1,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发病季节以春、夏为主;就诊前平均发热天数7.6d,除发热外,其他症状出现频率依次是:口腔粘膜病变31例(96.8%),球结膜充血30例(93.7%),皮疹24例(75%),淋巴结肿大23例(71.9%),指、趾端脱皮14例(43.8%),合并肺炎7例(21.9%),胃肠功能紊乱12例(37.5%),转氨酶升高11例(34.4%),凝血功能异常14例(43.8%),无菌性脑膜炎1例(3.1%)。②心血管改变情况:治疗前合并冠状动脉扩张10例(31.3%),心房心室扩大6例(18.8%),心电图改变8例(25%)。治疗10 d新发冠状动脉扩张2例(6.3%)。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其冠状动脉病变与性别、发热持续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发热性疾病,以冠状动脉受累最为严重,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及异常免疫反应有关.本文旨在探讨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及其对扩张冠状动脉恢复的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996年1月-2000年12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患儿58例.所有患儿均持续高热5~7d,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血沉明显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随机选择28例为观察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最小20个月,最大8岁6个月,平均3岁8个月.另30例为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21个月,最大5岁2个月,平均3岁4个月.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发热性疾病 ,以冠状动脉受累最为严重 ,其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感染及异常免疫反应有关。本文旨在探讨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及其对扩张冠状动脉恢复的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患儿 5 8例。所有患儿均持续高热 5~ 7d ,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 ,血沉明显增快 ,C反应蛋白阳性。随机选择 2 8例为观察组 ,男 18例 ,女 10例 ,年龄最小 2 0个月 ,最大8岁 6个月 ,平均 3岁 8个月。另 30例为…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2002年8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的3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川崎病发病年龄以幼儿多见,81%在1~6岁.早期无特异性检查方法,采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随访2年无一例死亡,无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 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及加强随访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赵武红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8):132-132
目的:学习和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川崎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52例中,男35例,女17例,男女比例2.01:1,平均发病年龄2岁2个月,合并冠状动脉损害13例,发病率25%。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减轻或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7年 1月~ 2 0 0 4年 6月该院收治的 38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结果 :首诊误诊率达 6 5 79% (2 5 / 38) ,主要原因 :仅具备部分川崎病的诊断条件 ,基层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非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 2 8 95 % (11/ 38) ,明显高于同期川崎病发生率 10 6 4 % (15 / 14 1) ,P <0 0 1。结论 :提高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警惕性 ,及时做心脏彩超 ,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 ,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高晓玲  朱然 《吉林医学》2010,(34):6290-6290
川崎病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血管炎性改变的疾病。80%发病在5岁以下,男:女为1.5:1。其发病趋势逐年上升,未经治疗其冠状动脉瘤的发病率可达15%-25%。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可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成为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对32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表现、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且长期随访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住院的42例川崎病惠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中男29例,女13例,症状均为发热5天以上,其中皮疹39例,结膜充血35例,口唇干裂出血34例。杨梅舌36例,淋巴结肿大27例,手足硬肿35例,手足未梢和肛周脱皮39例.冠状动脉扩张5例。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效41例。结论: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及加强随访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炜 《当代医学》2011,17(11):91-92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尽量做到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男11例,女4例,男:女为2.75:1;年龄以≤3岁为多,占62.5%,3例发热3天,10例发热5天,1例发热7天,1例发热11天。其中皮疹15例,眼结合膜充血15例,口唇干裂出血7例,杨梅舌11例,淋巴结肿大13例,手足末梢肿8例,两周后膜状脱皮14例,骨关节痛1例。冠状动脉扩张3例,多发性冠状动脉瘤1例。13例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未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余治疗相同。结论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