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辩证治疗体会,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所收治1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中医证候特征分析,胃络瘀阻型27例,脾胃湿热型31例,肝胃不和型32例,脾胃虚寒型12例,对其辩证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3个月连续治疗,不同证型患者病情均改善,胃络瘀阻型患者有效23例,占85.2%;脾胃湿热型有效28例,占90.3%;肝胃不和型有效30例,占93.7%;脾胃虚寒型有效11例,占91.75%。本组总有效患者共计92例,占90.2%。在用药期间,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汪永和 《西部中医药》2003,16(10):18-20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对确诊的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湿热阻胃、痰湿中阻、气虚血瘀、脾胃虚寒5型,采用中药汤剂治疗,治疗前后按病情轻重程度进行统计,对治愈者1年后随访复查。结果:60例中,治愈32例,占53.33%;显效18例,占30%;好转6例,占10%;无效4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满意,复发率低,未发现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学勇 《河南中医》2006,26(11):32-33
2002年2月~2005年9月,笔者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10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病例:本组100例慢性胃炎病人,其中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萎缩性胃炎3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2例,疣状胃炎6例。其中100例中伴十二指肠球部炎症12例,食道炎8例。2治疗方  相似文献   

4.
隆起糜烂性胃炎372例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慢性胃痛辨证分型与隆起糜烂性胃炎的关系,探讨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37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从中医辨证分型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肝胃气滞型占49.2%,脾胃虚寒型占22%,瘀阻胃络型占16.7%,胃热炽盛型占5.9%,胃阴亏虚型占3.8%,寒邪犯胃型占2.4%。结论: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机失调,治疗宜以理脾胃、疏肝木同施,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述柴胡疏肝散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通过选取病例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辨证施治.柴胡疏肝散基本方为: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0g、甘草5g、陈皮10g、川芎6g、香附10g,均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加减.经2-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118例,占59.6%;显效44例,占22.2%;有效33例,占16.7%;无效3例,占1.5%;总有效率98.5%.表明柴胡疏肝散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较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涛  陈洪国  尤文 《中医研究》2012,25(1):40-4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胃湿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5个证型,分别进行治疗,给予中药汤剂内服.结果:肝胃不和型51例有效率占94.12%,脾虚气滞型26例有效率占84.61%,脾胃湿热型40例有效率占90.00%,气阴两虚型12例有效率占66.67%,气滞血瘀型7例有效率占57.14;浅表性胃炎61例有效率占96.72%,萎缩性胃炎29例有效率占68.96%,糜烂性胃炎17例有效率占88.23%,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有效率占86.95%,疣状胃炎6例有效率占66.6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04月~2011年11月收治的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结果:本组77例中,临床治愈41例,有效2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4%。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固定方加减、自拟方、中成药、针灸等方面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自1989年6月以来,我们采用胃灵散(自拟方)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4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经内镜检查及病理明确诊断。内镜诊断标准参照《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临床应用》,中医辨证参照198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学术会议拟定标准。40例中,属浅表性胃炎22例,萎缩性胃炎14例,肥厚性胃炎4例。其中男28例,  相似文献   

10.
自配蒙药治疗萎缩性胃炎150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萎缩性胃炎属于蒙医的霍道登西拉病范畴。近年来,笔者按蒙医理论辨证方式分为胃阴虚、胃阳虚、胃阴阳虚三种类型,给予蒙药治疗,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选男99例,女51例;年龄30~60岁之间;其中胃窦部萎缩性胃炎63例(占42%),胃体37例(24.66%),不同程度的上皮化生合并浅表性胃炎39例(占26%),胃粘膜糜烂没有出血点7例(占4.66%),合并胃下垂4例(占2.66%)。2 辨证分型施治2.1 胃阴不足,虚热内扰(49例):胃脘疼痛,食后为著、,痛则喜按,口干、欲饮或有口臭,手足烦热大便干,舌光红,脉细数,治宜益胃养阴而且自研配制的寒水石-26味散治疗。…  相似文献   

11.
辨证施治萎缩性胃炎36例栾宏庆主题词萎缩性胃炎,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隶属于胃脘痛的范畴。自1985年1月~1993年1月共收治55例,均经纤维胃镜及胃粘膜活检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现将坚持治疗3~6个月以上的36例病人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味芩珠凉血方及辨证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5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加味芩珠凉血方辨证加减治疗组39例、加味芩珠凉血方固定方治疗组36例和复方青黛胶囊治疗组30例,用药前后观察三组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法(PASI)的变化。结果临床研究显示,辨证加减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8%,愈显率为41.7%。固定方组总有效率为61.29%,愈显率为32.3%。复方青黛组总有效率为46.37%,愈显率为3.3%。辨证加减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固定方组和复方青黛组,愈显率与固定方组相当,优于复方青黛组,固定方组总有效率及愈显率均优于复方青黛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研究证实加味芩珠凉血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稳定、安全、有效,在此原则上,辨证加减更能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对比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胃镜的广泛应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更易更准确 ,据国内外资料显示 ,该病约占胃炎的24 2 % ,胆汁反流入胃与胃粘膜异型增生胃粘膜恶变显著相关[1],故积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重要意义。笔者于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 ,根据中医学理论 ,自拟中药方辨证治疗30例 ,疗效尚好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门诊36例 ,住院24例。治疗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 ,年龄18至65岁 ,平均年龄41 5±3 5岁 ,病程2月至15年 ,平均6 58±0 9年。对照组30例 ,…  相似文献   

14.
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9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玉生 《河南中医》2007,27(3):22-22
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2003年2月~2006年12月采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门诊患者。根据《中医内科学》[1]和《内科学》[2]确诊。96例中,男54例,女42例;其中30~45岁38例,46~70岁58例;病程2~20 a。多数患者在反复发作中曾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未获成功。临床症状有脘腹痛、胀气、嘈杂、嗳气、痞满、食欲减退等。其中胀气占95%,脘腹痛占90%,嗳气及嘈杂各占60%,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占15%。患者治疗前后,均作胃镜检查。2治疗方法基本方药物组成:红枣5枚,桂枝、乌药、炙甘草各9 g,白…  相似文献   

15.
愈胃汤辨证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愈胃汤辨证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3例311213浙江省杭州龙山化工总厂卫生所何公达笔者多年来运用自拟愈胃汤为基本方,结合辨证分型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73例均经胃镜、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男32例,女4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茯苓、木香、草豆蔻、干姜、甘草、川楝子、元胡)为基本方,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患者6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通过中医的辨证分析,采用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赵岁录 《河南中医》2008,28(2):37-38
采用自拟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5例,结果显效88例,有效3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8.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方法:将32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检查分类,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医证型内镜下分类以萎缩性胃炎最为多见,其次为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其中在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中均以肝胃不和最多,分别占33.77%、34.62%、42.55%;在出血性胃炎中以胃络瘀血最多,占35.29%;在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虚气滞证型上,均以萎缩性胃炎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0.00%、48.48%、41.86%。结论: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下分类之间密切相关,对于无法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可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对其可能的内镜表现进行相应的推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减柴胡疏肝散对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12例以加减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辨证施治,对照组102例用奥美拉唑、多潘立酮,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2%,对照组总有效率70.6%,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减柴胡疏肝散辨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门诊经纤维胃镜确诊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共 2 76例 ,其中男性 14 0例 ,女性 136例。年龄最小者为 16岁 ,最大者为 6 9岁。病例中 31~ 6 0岁之间患病率较高 (占 77 6 % )。病程在 5年以上者占 5 0 % ,病程最长者达 2 0年以上。将 2 7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2 0 0例 ,对照组 76例。1 2 诊断标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诊断参照1982年重庆召开的胃炎诊治座谈会制定的标准 (试行方案 )和全国胃癌研究协会组病理组制定的标准。中医辨证参照 1989年 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试行标准。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