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制胎龄24~42周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并探讨其地区差异特征。 方法 在中国11市(海口、广州、深圳、柳州、桂林、泉州、重庆、成都、长沙、宁波、连云港)选择年分娩量7 000例以上的11家妇幼保健院,纳入其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分娩的全部活产单胎新生儿进行出生体重曲线研制。 结果 纳入了11市合计93 720例胎龄24~42周单胎新生儿进行研究。建立了中国11市合计及各市单胎儿出生体重3rd~97th百分位数参考值,并绘制了出生体重百分位曲线图。深圳市和泉州市单胎儿出生体重曲线水平与中国11市合计单胎儿水平基本相同;海口市、广州市、桂林市、柳州市单胎儿出生体重曲线水平略低于中国11市合计单胎儿水平;重庆市、成都市、长沙市单胎儿出生体重曲线水平略高于中国11市合计单胎儿水平;宁波市和连云港市单胎儿出生体重曲线高于中国11市合计单胎儿水平。中国11市合计单胎儿出生体重曲线与中国协作网2011~2014年单胎儿出生体重曲线非常接近。 结论 制定了中国11市合计及各市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3rd~97th百分位数参考值,可作为该区域新生儿宫内生长评价的参考标准。部分地区新生儿宫内生长水平与全国水平有差异。 引用格式: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5):482-491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制中国11市汉族(胎龄26~41周)和壮族(胎龄28~41周)单胎儿出生体重曲线及14个民族足月单胎儿出生体重均值。 方法 对中国11市11家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分娩的活产单胎儿,按母亲民族分类,计算各民族足月儿出生体重均值,并采用Lambda-Mu-Sigma(LMS)方法对其中样本量大的汉族和壮族绘制不同胎龄单胎儿出生体重百分位曲线。 结果 共纳入105 365例单胎活产新生儿,其中汉族纳入数量最多(84 851例,胎龄26~41周),其次为壮族(12 803例,胎龄28~41周);其他民族纳入的均为足月单胎活产新生儿,各民族样本量均在100例以上。制定了汉族(胎龄26~41周)和壮族(胎龄28~41周)单胎儿出生体重3rd~97th百分位曲线;汉族单胎儿出生体重曲线水平高于壮族。获得了黎族、仫佬族、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汉族、布依族、蒙古族、土家族、彝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14个民族足月单胎儿出生体重均值和标准差(均值为3 199~3 499 g);出生体重水平从低到高排位依次为:黎族、仫佬族、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汉族、布依族、蒙古族、土家族、彝族、回族、满族、朝鲜族。 结论 制定了中国11市汉族(胎龄26~41周)和壮族(胎龄28~41周)单胎儿出生体重3rd~97th百分位曲线及中国11市14个民族足月儿出生体重均值,可为这些民族新生儿宫内生长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胎龄27~40周双胎新生儿宫内生长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制定双胎新生儿宫内生长曲线,研究双胎儿宫内生长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取样实况调查方法,于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在深圳市两家医院完成了1 296例活产双胎新生儿体格生长现场测量,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指标曲线拟合应用Lambda-Mu-Sigma(LMS)法。结果 获得了1 296例胎龄27~40周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指标宫内生长均值及其第3~97百分位曲线;该1 296例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曲线均低于既往报道的深圳单胎新生儿5项曲线;胎龄越小二者差异值越小,胎龄越大二者差异值越大。结论 该研究获得的深圳胎龄27~40周双胎新生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宫内生长曲线可作为评估深圳当前人口群体双胎儿宫内生长状况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定不同胎龄初产足月儿与经产足月儿宫内生长百分位曲线,研究分娩产次对宫内生长潜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取样法于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对深圳市两家医院出生的胎龄37~41周单胎足月儿进行体格生长现场测量。曲线拟合应用Lambda-Mu-Sigma(LMS)法。结果 获得了14 529例胎龄37~41周初产、经产足月儿各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均值,并制定了其10th、25th、50th、75th、90th百分位曲线。经产足月儿上述5项指标的百分位曲线的形态和增长趋势与初产足月儿一致,但37~41周各胎龄经产足月儿上述5项指标的均值及百分位曲线值均高于初产足月儿。除胎龄41周组初产与经产组顶臀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胎龄组5项指标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胎龄37~41周经产足月儿各胎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指标宫内生长水平均高于初产足月儿,提示分娩产次是宫内生长潜力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定深圳新生儿宫内生长曲线,了解深圳新生儿宫内生长水平。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取样调查方法,于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在深圳市两家医院完成了胎龄27~42周活产单胎新生儿16 887例(男9418例,女7469例)现场调查。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指标曲线拟合应用Lambda Mu Sigma(LMS)法。结果制定了深圳胎龄27~42周新生儿(男、女、性别混合)三分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5项指标宫内生长第3~97百分位曲线。上述5项曲线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该组新生儿体重曲线形态及变化趋势与中国新生儿协作网曲线基本一致。结论该研究制定的深圳胎龄27~42周新生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顶臀长宫内生长百分位曲线可为新生儿科医生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定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为新生儿出生时身体比例及营养状况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等13个城市调查出生胎龄24~42周单胎活产新生儿24375名,排除了影响参照标准建立的母亲和新生儿因素。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构建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百分位数(P 3、P 10、P 25、P 50、P 75、P 90、P 97)参照值及生长曲线。将研制的参照标准与我国1988年数值、INTERGROWTH项目及美国相关参照值进行比较。结果:24375名新生儿中早产儿12264名(男7042名、女5222名),足月儿12111名(男6155名、女5956名)。研制出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百分位数生长参照值及生长曲线。男新生儿体重身长比在不同出生胎龄P 10、P 50、P 90上比女新生儿高0~0.2 kg/m,男新生儿体质指数在不同出生胎龄P 10、P 50、P 90上比女新生儿高0.1~0.3 kg/m2。体重身长比和体质指数曲线在高百分位数上、重量指数曲线在高、低百分位数上与我国1988年数值均有较大差异,如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重量指数与我国1988年数值在P 90上的差值范围分别为-1.09~0.40 kg/m、-1.19~0.92 kg/m2、-0.64~0.81 kg/m3。体重身长比曲线与INTERGROWTH项目参照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在P 50上的差值范围-0.17~0.20 kg/m,出生胎龄≤32周时在P 90上低0.02~0.40 kg/m、在P 10上高0.13~0.41 kg/m。体质指数曲线与美国参照值差异较为明显,在P 50上的差值范围-0.47~0.17 kg/m2,出生胎龄≥37周时在P 90上低0.53~1.10 kg/m2但≤28周时高0.17~0.45 kg/m2。结论:建立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新生儿不同性别的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标准化参照值,可供临床及相关科研工作参照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定中国新生儿体重的身长和体重的头围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 为新生儿出生时身体比例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 于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天津、沈阳、长沙、深圳13个城市调查出生胎龄24+0~42+6周单胎活产新生儿24 375名, 排除影响参照标准建立的母亲及新生儿因素。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和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构建男、女新生儿体重的身长和体重的头围的百分位数参照值及生长曲线。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将研制的参照标准与已报道的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重量指数、体重头围比、身长头围比5个身体比例指标在小于胎龄儿匀称型和非匀称型判别中进行变量重要性分析。结果 24 375名新生儿中男13 197名(早产7 042名、足月6 155名)、女11 178名(早产5 222名、足月5 956名)。制定出生胎龄24+0~42+6周男、女新生儿体重的身长和体重的头围的百分位数(P3、P10、P25、P50、P75、P90、P97)参照值及生长曲线。在出生体重1 500、2 500、3 000、4 000 g时男性对应的出生身长中位...  相似文献   

8.
1概念与流行病学宫内生长迟缓(IUGR)是指胎儿的生长发育因各种原因未能达到其基因所决定的生长发育程度[1]。但这一概念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应用,其命名与概念通常与小于胎龄儿(SGA)互用。后者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是指一组出生体重低于相应胎龄第10百分位数的新生儿。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观点,如有人认为更合理的是将出生身长减低也考虑在内。由于概念和采用标准(受种族、地域海拔高度、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的不统一,IUGR的流行病学资料也各不相同。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采用出生体重低于相应胎龄第10百分位数)报告其发生率为8·6%[2]…  相似文献   

9.
Xu XF  Du LZ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0):789-791
宫内生长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是指出生体重低于相应孕周胎儿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数或平均体重两个标准差的婴儿.它的发病率在活产婴儿中占10%左右,在低出生体重儿中占30%以上,其围产期死亡率是正常出生体重儿的4~10倍.  相似文献   

10.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管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美国儿科学会营养委员会推荐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营养目标是生后的生长速度达到或接近正常胎儿在孕后期相应胎龄的宫内生长速度。然而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VLBW的生长相当滞后。尤其是出生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VVLBw),而且无论是小于胎龄儿还是适于胎龄儿均发展为宫外发育迟缓。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了早产儿生后生长速度与正常宫内生长速度的差别,胎龄24~29周早产儿的生长曲线均右偏于参考曲线,“生长受限”在VVLBW中很普遍。  相似文献   

11.
AIM: Twin gest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turbed fetal growt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body composition measurements of twins to those of singletons. METHODS: Anthropometric and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wins and in matched singleton neonates. There were 48 pairs of twins in which 76 infants were 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 with birth weights between the 10th and 90th percentile and 20 were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 with birth weights <10th percentiles. Each AGA twin was matched as closely as possible for birth weight to an AGA singleton. Each SGA twin was matched with two cohorts of AGA singletons: one with similar birth weight and one with similar gestation. RESULTS: For AGA twins and their singleton cohort matched for birth weights, profile analysis using repeated measur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ne, fat and lean mass either as absolute values or as percentage of total weight. This was also the case for body composition of SGA twins compared to singletons matched for birth weight. In contrast, SGA twins have significantly lower absolute amounts of lean with tendency to lower fat and bone mass. CONCLUSION: For clinically normally grown neonates, with comparable weight, the body com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bone, fat and lean mass components are similar regardless whether they are products of singleton or twin pregnanci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的危险因素,为CH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系统收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8月1日公开发表有关新生儿CH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 3.6.2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其中病例对照研究13篇,现况研究7篇。病例组3 579例,对照组7 985例,样本量合计11 564例。Meta分析显示,母亲高龄(OR=2.111,95% CI:1.275~3.493)、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OR=3.365,95% CI:1.743~6.500)、妊娠糖尿病(OR=2.158,95% CI:1.545~3.015)、妊娠期焦虑(OR=3.375,95% CI:2.133~5.340)、妊娠期用药(OR=2.774,95% CI:1.344~5.725)、妊娠期接触辐射(OR=3.262,95% CI:1.950~5.455)、甲状腺疾病家族史(OR=8.706,95% CI:5.991~12.653)、低出生体重(OR=2.674,95% CI:1.895~3.772)、巨大儿(OR=1.657,95% CI:1.187~2.315)、早产儿(OR=2.567,95% CI:2.070~3.183)、过期产儿(OR=2.083,95% CI:1.404~3.091)、双胎及多胎(OR=3.455,95% CI:1.958~6.096)、出生缺陷(OR=6.038,95% CI:3.827~9.525)是新生儿CH的危险因素。结论 母亲高龄、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焦虑、妊娠期用药、妊娠期接触辐射、甲状腺疾病家族史、低出生体重、巨大儿、早产儿、过期产儿、双胎及多胎、出生缺陷可能增加新生儿CH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市5 027例新生儿体格发育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简称维族)与汉族新生儿出生体格发育状况。方法 连续测量2014年12月至2017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出生的28~42周的单胎活产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采用一元三次方的曲线拟合方法绘制出生体重、身长、胸围及头围的相关平滑曲线。结果 共纳入胎龄28~42周单胎新生儿5 027名,其中男婴2 625名,女婴2 402名。获得了维族和汉族胎龄28~42周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胸围、头围及克托莱指数和维尔维克指数的均值,并制定了其百分位平滑曲线。维汉两民族新生儿间部分生长发育指标测量值存在差异。维族与汉族新生儿克托莱及维尔维克指数均随着胎龄增加呈相应增加的趋势,其中维族新生儿维尔维克指数大于汉族。结论 乌鲁木齐维汉两民族新生儿间部分生长发育指标水平及维尔维克指数存在差异。该研究获得的维族和汉族胎龄28~42周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胸围、头围及克托莱指数和维尔维克指数的均值及其百分位平滑曲线可为乌鲁木齐市新生儿生长发育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深圳16 865例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维尔维克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维尔维克指数(VI)主要反映人体的胸廓发育、体型和营养状况。该研究旨在调查胎龄27~42周新生儿出生时的VI值,制定其百分位曲线。方法 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抽样实况调查方法,在深圳两家医院完成了16 865例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体重、身长、胸围现场测量,用以计算VI值,并制定不同胎龄新生儿的VI百分位曲线。结果 获得了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男、女、性别混合)三分组的VI均数,并制定了其3rd~97th百分位曲线。胎龄27周者VI的50th曲线值最低,随着胎龄增加,VI的50th曲线值不断增大,胎龄42周者50th曲线值最大。各胎龄组女性VI的50th百分位曲线数值均略高于男性。结论 新生儿出生时VI值伴随胎龄增加而增大。女性新生儿出生时胸廓发育、体型、营养状况可能略好于男性。该研究制定的胎龄27~42周单胎新生儿(男、女、性别混合)三分组的VI百分位曲线可为深圳新生儿出生时胸廓发育、体型和营养状况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产科出院后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新生儿入院前的随访情况及随访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是一个多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江苏省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质量改进临床研究协作组12家单位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库。根据自产科出院后是否按时进行新生儿黄疸随访,分为随访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儿入院前随访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545例,其中随访依从性好组156例(28.6%),依从性差组389例(7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胎龄、入院体重较出生体重下降比例≥10%、既往子女光疗、既往子女换血、母亲Rh(-)血型、母亲文化水平高、产科出院前医护人员采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提醒随访、出院后采用电话告知方式提醒随访均与随访依从性增加有关(P<0.05)。结论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产科出院后随访依从性较差,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出院前对家长进行黄疸知识宣教,提高黄疸随访意识;建议通过电话或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督促提醒家长按时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以及不同体重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为判断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中,纳入170例胎龄28~42周、出生8 h内入院的新生儿,其中男性87例,女性83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按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正常出生体重组、低出生体重组和极低出生体重组。按是否小于胎龄分为早产适于胎龄儿组、早产小于胎龄儿组、足月适于胎龄儿组、足月小于胎龄儿组。于生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T)及D-二聚体(D-dimer)。结果早期早产儿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晚期早产儿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足月儿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极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小于胎龄儿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足月适于胎龄儿与足月小于胎龄儿组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儿出血发生率高于足月儿[26.6%(29/109)与8.2%(5/61),χ^2=9.019,P=0.003]。结论新生儿凝血指标有胎龄和体重差异,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新生儿凝血功能越不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