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能量模式对角膜以及视觉质量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500例(520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50例(260眼),观察组运用爆破超声能量模式治疗,对照组给予连续超声能量模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角膜厚度以及视觉质量,并比较两组在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手术之后1d的中央角膜厚度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手术之前、术后1d以及术后1周,观察组的前房深度均明显浅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最佳矫正视力以及眼压上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爆破超声能力模式可以使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超声能量以及有效时间得到明显降低,并减少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的几率.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术后的恢复速度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吸除术术中、术后并发症,探讨更适合高龄硬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方法。方法随机抽取67例(67眼)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其中采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手术31例(A组),超声乳化吸除术36例(B组),对比观察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以角膜反应为主),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平均内皮细胞面积。结果两组术中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内皮细胞密度以及平均内皮细胞面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硬核性白内障采取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有效的,但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术后角膜反应轻,更有利于视力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3.
林东晓  陈钢锋  王彦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499-1501
目的比较隧道内碎核和前房内碎核技术在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92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住院次序半随机分为隧道内碎核组和前房内碎核组,比较2组术后1d、1周、1月时的视力和手术源性散光及术中晶体后囊破裂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时视力≥0.5者,隧道内碎核组明显优于前房内碎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时视力≥0.5者,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1月时手术源性散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后囊破裂和术后角膜水肿,前房内碎核组高于隧道内碎核组,术后角膜水肿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闪辉及前房细胞,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采用隧道内碎核技术较前房内碎核技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相对安全、视力恢复快、对角膜内皮损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眼科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收入的白内障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5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则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观察对比术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眼压的下降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观察组6.4%的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的3.2%,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能较为有效地缓解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视力,降低眼压,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保障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高龄白内障患者小切口手术疗效。方法:选取71例(共123眼)高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76~96岁之间。将123眼随机分为研究组(55眼)和超乳组(68眼)。分别接受小切口手术和超声乳化治疗。结果:研究组和超乳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分别有42眼和54眼出现角膜水肿。研究组和超乳组之间发生I级、II级及Ⅲ级角膜水肿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P〉0.05);但研究组发生Ⅲ级的比例少于超乳组。研究组患者角膜水肿术后消退时间快于超乳组,其中术后1天消退的眼数研究组多于超乳组(χ^2=6.45,P〈0.05)。术后研究组和超乳组内皮细胞计数分别是(2341±238)个和(2181±28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还原型谷胱甘肽点眼液对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后早期角膜内皮水肿肿发生程度的影响。方法本院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38例(42眼),其中男17例(19眼),女21例(23眼)年龄50-85(65.5±15.5)岁,均无全身免疫性疾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20例(22眼),术前2d滴用2%还原型谷胱甘肽点眼液3次/d,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4次/d,氧氟沙星眼液滴眼4次/d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1次/晚,用药1周;对照组18例(20眼),除不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外,术前术后用药均与实验组相同观测术前1d、术后1、3和7d角膜水肿程度及术前1d、术后1和7d角膜中央厚度。结果实验组术后1、3和7d角膜水肿程度和发生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1和7d角膜测厚分别为(626.21±19.57)μm及(587.93±51.88)μm;实验组术后1和7d角膜测厚分别为(607.91±15.83)μm和(556.07±13.0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点眼液可预防和降低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应用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60例(17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85眼),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当中术后视力在0.1以下的患者眼数进行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方面,研究组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时变化较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治疗当中应用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有效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调高超声频率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2019年7月白内障患者86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例,50眼)和观察组(n=43例,49眼)。对照组采用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观察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调高超频频率,术后均完成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视力水平、角膜内皮密度及角膜内皮变异系数。结果:两组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视力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调高超声频率手术后1、2、3个月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密度及角膜内皮变异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密度低于术前(P0.05);角膜内皮变异系数高于术前(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适当的调高超声频率能提高患者视力水平,对角膜内皮的影响相对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牛贺平 《现代保健》2013,(14):117-11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一期环形撕后囊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环行撕囊与人工晶体植入的方法进行临床分组,不同分组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观察其对后囊混浊的影响,分析随访3—20个月。结果:观察组后囊浑浊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术后眼前节激光组45%、术中植晶体前撕后囊组42.5%、植晶体后撕后囊组47.5%(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3例(7.5%),显著低于术后眼前节激光组27.5%、术中植晶体前撕后囊组32.5%、植晶体后撕后囊组30%(P均〈0.05)。人工晶体植^前先行后囊环形撕除节约手术时间,平均手术时间(54.27±12.73)min,显著低于术后眼前节激光组(78.93±23.17)min、术中植晶体前撕后囊组(83.27±31.20)min、植晶体后撕后囊组(88.43±30.14)min(P均〈0.05)c结论:一期环形撕后囊手术没有人工晶状体阻碍操作容易方便节约手术时间,避免了在操作过程中引起人工晶状体位置的改变,很少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李书林  张英润 《现代保健》2012,(28):142-14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技术在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意义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450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观察组450例(超声乳化技术),对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功能、角膜散光水平。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功能、角膜散光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4.66、4.78、5.02,P〈0.05)。结论:应用超声乳化技术治疗白内障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少、前房保持良好、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角膜散光小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b值联合评估宫颈癌化放疗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30例接受全程化放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时行盆腔常规MRI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并根据治疗结束9个月随访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CR)组(15例)、部分有效(PR)组(9例)、稳定(SD)组(6例),分别计算及两两比较各次扫描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及直径变化,在b=0、600 s/mm^2和b=0、1000 s/mm^2 ADC图上分别计算ADC,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b值ADC图评估宫颈癌化放疗疗效及预后的价值.结果 三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ADC在b=0、600 s/mm^2 ADC图和b=0、1000 s/mm^2 ADC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治疗2周后ADC提高比均高于PR组和SD组(0.35±0.10比0.22±0.10、0.21±0.08和0.28±0.08比0.14±0.04、0.16±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组与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CR、PR及SD组肿瘤直径降低比分别为0.36±0.18、0.33±0.17和0.24±0.09,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1,P> 0.05).治疗2周后在b=0、600s/mm^2ADC图上,当ADC阈值设为0.211×10^-3 mm^2/s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76,灵敏度为85.6%,特异度为100.0%;在b=0、1000s/mm^2ADC图上,当ADC阈值设为0.181×10^-3 mm^2/s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灵敏度为85.6%,特异度为100.0%;两种ADC图评估宫颈癌化放疗早期疗效的准确度均较高,且大致相当.结论 治疗2周后ADC提高比可以用于预测宫颈癌患者化放疗的疗效;两种b值的评估疗效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双肽[N(2)-L-alanyl—L—glutamine;dipeptide grutamine;dipeptiven,DPT]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儿并发症及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3月至2007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疾病种类作分层抽样分为谷氨酰胺双肽组(DPT组,n=28)和对照组(n=28)(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DPT组患儿除接受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支持外,每天给予谷氨酰胺双肽,剂量为1.5mL/(kg·d),共计21d。对照组采用不含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的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检测DPT组和对照组应用谷氨酰胺双肽前1天、第7、第14、第21天患儿体重、肝功生化、血常规,并对造血干细胞植入和移植后30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DPT组发生肠炎为12例,对照组为26例,两组比较,DPT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DPT组患儿的腹泻、腹痛、呕吐、口腔溃疡持续时间,腹泻、腹痛、呕吐次数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发生鹅口疮、肛裂等持续时间比较,DPT组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DPT组患儿长期发热(≥14d)为2例,对照组为10例,两组比较,DPT组的发热总持续时间、最长持续发热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每天最高体温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DPT组患儿发生口腔溃疡为14例、鹅口疮为4例、肛裂为3例、血真菌培养呈阳性为0例、血细菌培养呈阳性为6例,而对照组分别为19例、5例、1例、1例和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DPT组患儿静脉应用抗生素时间为(20.0±7.1)d、入无菌层流室治疗时间为(20.2±6.7)d,对照组分别为(25.4±6.4)d和(24.1±6.9)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DPT组造血干细胞植入成功为22例,对照组为21例;DPT组发生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为3例、肝静脉闭塞病(venous occlusive disease,COD)为0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和1例,两组移植成功率和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肝静脉闭塞病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DPT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植入时间为(15.3±5.1)d,血小板(plateiet,PLT)植人时间为(29.0±14.4)d,对照组分别为(16.2±5.8)d和(32.5±18.6)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在DPT组患儿应用谷氨酰胺双肽的第7、第14、第21天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葡萄糖(glucose,Glu)、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白细胞、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应用谷氨酰胺双肽的第7、第14、第21天,DPT组患儿的体重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应指标比较,下降幅度较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于第21天,DPT组患儿平均体重已恢复至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水平,而对照组尚未恢复。结论谷氨酰胺双肽对造血重建恢复无影响,但能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营养状态,减少黏膜炎、肠炎的发生率及症状持续时间,减少长期发热发生率及发热持续时间,缩短抗生素治疗时间及无菌层流室治疗时间,同时不增加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Ⅳ~Ⅴ级硬核白内障患者269例291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小切口组,139例157眼)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组,130例134眼)。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结果术后小切口组和ECCE组比较,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更优。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与透明晶状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回顾性研究近一年内在本院接受矫正超高度近视眼患者23例(45只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8例(15只眼),为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植入患者,B组15例(30只眼),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第3、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前房反应、后发性白内障及视网膜并发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没有医源性事故发生。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A组11眼(73.3%),B组19眼(6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主要并发症:A组中于术后24h内高眼压2眼,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2%。B组术后12个月行YAG激光后囊切开3只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两组均有主诉夜间眩光症状,B组视近困难者6例。结论:两种手术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需充分做好术前沟通及术前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和评估。超高度近视行眼内屈光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剂量左氧氟沙星在重症监护室(ICU)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9月-2008年12月入住某院ICU符合HAP诊断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高剂量组(n=50)和常规剂量组(n=34)。高剂量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 mg静脉滴注,1次/16 h;常规剂量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 mg静脉滴注,1次/24 h。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高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和76.47%,差异无显著性(χ2=1.94,P>0.05);临床显效时间分别为(4.18±2.62)d和(5.64±2.72)d,疗程分别为(7.87±3.66)d和(9.64±3.52)d,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00%和64.71%,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t=2.47,P<0.01;t=2.19,P<0.05;χ2=4.1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00%和8.82%,差异无显著性(χ2=0.01,P>0.05)。结论高剂量左氧氟沙星在ICU治疗HAP的疗效确切、安全,且能够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祝宇飞 《现代保健》2009,(35):10-11
目的初步探讨减瘤手术在晚期肺癌治疗方面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的中晚期肺癌患者20例,采用减瘤手术治疗。选择同时期15例剖胸探查肺肿物活检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减瘤组患者生存质量较好率为40.0%,对照组为2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P〈0.05)。生存质量评分减瘤组为(35.3±8.2)分,对照组为(27.9±7.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P〈0.05)。平均生存时间减瘤组患者为11.6个月,对照组为10.3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1,P〉0.05)。结论减瘤手术可改善中晚期或已有远处转移的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喻虹 《现代保健》2010,(2):78-79
目的 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栓标志物含量的变化.方法 16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82)和对照组(n=78).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分别为(2.88±0.68) g/L,(1.36±1.02) mg/L,(8.78±1.99) 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60±0.84) g/L,(1.98±0.98) mg/L,(11.32±2.68) μg/L(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可能具有抑制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结核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门诊PPD试验强阳性(观察组)50例和PPD试验阴性(对照组)健康者50名,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浓度,分析两组CRP结果的差异性以及观察组PPD试验平均直径与CRP检测浓度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RP浓度观察组(3.00±4.53)mg/L,对照组(1.90±1.77)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93,P0.05);两组CRP浓度阳性率分别为8.00%和2.00%,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8421,P0.05);观察组PPD试验平均直径与CRP检测浓度之间无相关性(r=0.160,P=0.134)。结论结核感染不会导致血清CRP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沐舒坦肺泡灌洗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重症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可行纤支镜肺泡灌洗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与沐舒坦组各21例。全部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后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扩张支气管、雾化吸入及静脉滴注沐舒坦等治疗。记录患者开始治疗前APACHEⅡ评分、GCS评分、C反应蛋白(CRP)、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比较2组肺泡灌洗次数、每次肺泡灌洗时间、吸出痰液量、住ICU天数、使用呼吸机时间及灌洗前后CPIS分值。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开始肺泡灌洗前的GCS评分、APACHEⅡ评分、CR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沐舒坦组与生理盐水组肺泡灌洗次数、平均每次灌洗时间和灌洗痰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沐舒坦组使用呼吸机时间(63.57±21.94) h及住ICU时间(6.24±1.04) d少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88.24±21.35)h和(7.95±1.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3.69,P=0.00;t=-4.58,P=0.00)。灌洗后第3、4天,沐舒坦组CPIS分值(分别为2.36±0.77、2.17±0.81)较生理盐水组(分别为4.16±0.86、3.54±1.09)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3.60,P=0.00;t=2.25,P=0.03)。结论纤支镜下沐舒坦肺泡灌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鲨鱼软骨粘多糖的抗辐照作用,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资料。方法将5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鲨鱼软骨粘多糖低〔0.5 g/(kg·d)〕、中〔1.0 g/(kg·d)〕、高〔2.0 g/(kg·d)〕3个剂量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2周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均以0.83 Gy/h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辐照6 h,辐照剂量为5.0 Gy。结果辐照后3 d,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均为(1.0±0.4)×109/ml,明显高于模型组〔(0.7±0.2)×109/ml,P0.05〕;辐照后14 d,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仍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辐照后,各组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数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辐照后14 d,中、高剂量组的胸腺指数分别为(1.99±0.39)mg/g和(2.05±0.23)mg/g,明显高于模型组〔(1.58±0.58)mg/g,P0.05〕;高剂量组脾指数也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中、高剂量组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分别为(2.75±0.60)×107和(2.68±0.35)×107,明显高于模型组〔(2.16±0.44)×107,P0.05〕;中、高剂量组SOD活性分别为(203±12)U/ml和(216±10)U/ml,明显高于模型组〔(187±17)U/ml,P0.05,P0.01〕;低、中剂量组MAD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鲨鱼软骨粘多糖对辐照损伤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