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非涎腺源性肿物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腮腺非涎腺源性肿物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和治疗方法。结果:21例腮腺非涎腺源性肿物中9例(43%)淋巴结疾病,包括淋巴瘤、转移癌和结核病,5例(24%)肉芽肿性病变,4例(19%)神经源性肿瘤,2例(10%)血管瘤。多数患者行腮腺浅叶或部分腮腺加肿物切除术,癌转移到腺体实质的患者需大块切除。结论:腮腺非涎腺源性肿物较少,且多数为淋巴结疾病,术前诊断比较困难。治疗首选部分腮腺或腮腺浅叶加肿物切除。  相似文献   

2.
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cinoma,SD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恶性肿瘤。1968年首先由Kleinsser报道,1990年在WHO公布的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涎腺导管癌正式列为一种独立的肿瘤。该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恶性程度高,因其组织学类似于乳腺导管癌,故被命名为涎腺导管癌。我院近期收治1例伴有髁突中心性骨质破坏的腮腺涎腺导管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患者和方法 涎腺导管狭窄患者25例,其中14例发生于腮腺导管,11例发生于颌下腺导管。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龄25~60岁,随访最长36个月。导管扭转患者9例,7例发生于颌下腺,2例发生于腮腺。女性4例,男性5例,年龄40~55岁,随访最长24个月。 采用涎腺造影术和涎腺内窥镜方法对涎腺导管狭窄进行诊断。导管狭窄在涎腺造影片中非常明显,在涎腺内窥镜检查中表现为典型的“指环”或“漏  相似文献   

4.
赵磊 《口腔医学》1999,19(1):31-31
腺泡细胞癌是涎腺少见的恶性肿瘤,仅占腮腺全部肿瘤的1%~3%,而颊部唇小涎腺更少见.我科遇见1例,手术后经病理确诊,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4岁.因右侧颊部肿物4年,于1996年11月6日入院.住院号:122395.患者4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颊部生有一...  相似文献   

5.
刘婷姣  王如等 《口腔医学纵横》2002,18(1):30-31,I002
目的;分析、探讨涎腺导管癌。方法:本研究对6例涎腺导管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其临床特点为:主要发生于腮腺,次为颌下腺,好发于老年男性,生长迅速,病程较短,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率高,易侵犯神经,患者预后差。组织学特点为:组织学表现与乳腺导管癌极为相似,并因此而得名。瘤细胞向导管内生长,形成乳头状,筛孔状,实性等多种结构,并可发生粉刺样坏死,瘤细胞也向导管外浸润生长,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是其显著特征。结论:涎腺导管癌高度恶性,预后较差,治疗方法以局部彻底扩大切除,根治性颈清为主,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涎腺导管癌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治疗涎腺导管癌奠定基础。方法:对原发于腮腺部位的导管癌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通过HE染色、流式细胞术(FCM)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细胞角蛋白(CK)、巨囊性病液体蛋白(GCDFP-15)、雄激素受体(AR)特异性抗原标记物的表达,对涎腺导管癌进行形态学检查和鉴定。结果:涎腺导管癌体外培养细胞呈多边形,不规则,有突起,异倍体明显。细胞的生长曲线有明显快速生长期。肿瘤性细胞CK、GCDFP-15、AR阳性表达。结论:涎腺导管癌细胞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7.
涎腺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2、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研究,涎腺内镜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价值,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67例临床总结,腮腺肿物231例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p16、p2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结合我院近十年收治的9例涎腺导管癌病例,回顾国内详细记载涎腺导管癌病例报告,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涎腺导管癌好发于老年人,以腮腺导管癌多见,临床上表现为质硬、界限不清肿块,常伴有神经侵犯症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导管样细胞巢呈实质性、筛孔状和乳头状结构,中心有粉刺样坏死。治疗以手术扩大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为主,辅以术后放疗或化疗。术后易复发,颈淋巴结转移率高,常发生远处转移。结论:涎腺导管癌是一类较少见,且恶性程度很高的涎腺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癌基因C-erbβ2和p53检测可能对判断早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涎石多见于颌下腺导管,腮腺导管结石较少见,巨大的腮腺导管结石合并涎瘘更少见。作者曾收治二例现报告如下: 例1 患者男性,52岁,因左颊粘膜发现肿物一年余就诊。患者一年前发现左颊有一硬性肿物,注射青霉素后疼痛减轻,但肿物不见缩小,一个月前左颊肿痛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的腮腺磁共振涎腺造影表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对32例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进行磁共振涎腺造影检查,获得自旋回波磁共振涎腺造影,对其特点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在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磁共振成像中可看到点状、球状、腔状及破坏性表现,少数有正常的主导管和分支导管表现;无造影检查所见主导管层状或葱皮状。结论:磁共振涎腺造影可客观、清晰地反映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主分支导管、腺泡病变,可作为诊断舍格伦综合征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副腮腺肿瘤5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副腮腺(accessory parotid gland)是邻近腮腺导管,但与腮腺分离的孤立的外观呈扁平状的腺质小体,通常位于腮腺导管的上方,居于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小的分支腺管汇入腮腺导管[1]。副腮腺与正常涎腺组织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的区别,因此,副腮腺发生的肿瘤亦与其它涎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例SDC患者临床资料,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SDC好发于男性,以腮腺导管癌多见,肿瘤生长迅速,浸润性强,易侵犯神经导致面瘫。讨论SDC是一类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诊断主要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以局部广泛切除+颈淋巴清扫术为主,术后给予放疗。关键词:涎腺;肿瘤;涎腺导管癌  相似文献   

13.
涎腺疾病     
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自发性涎腺炎的发生与发展;家兔失神经支配腮腺导管改道术后唾液成分的分析;涎腺导管癌9例报道及文献复习;颌下腺导管内涎石取出术的疗效分析;副腮腺涎石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探讨涎腺导管癌。方法 :本研究对 6例涎腺导管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其临床特点为 :主要发生于腮腺 ,次为颌下腺 ,好发于老年男性 ,生长迅速 ,病程较短 ,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血行转移率高 ,易侵犯神经 ,患者预后差。组织学特点为 :组织学表现与乳腺导管癌极为相似 ,并因此而得名。瘤细胞向导管内生长 ,形成乳头状、筛孔状、实性等多种结构 ,并可发生粉刺样坏死 ,瘤细胞也向导管外浸润生长 ,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是其显著特征。结论 :涎腺导管癌高度恶性 ,预后较差 ,治疗方法以局部彻底扩大切除 ,根治性颈清为主 ,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15.
腺泡细胞癌主要发生于腮腺.发生于小涎腺者极为罕见,现报告一例,  相似文献   

16.
涎腺癌肉瘤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癌肉瘤又称真性恶性混合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常发生于涎腺、皮肤、胰腺、甲状腺等部位。涎腺发病多与涎腺多形性腺瘤有关 ,本文报告 2例腮腺癌肉瘤患者 ,结合文献对涎腺癌肉瘤的组织发生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是涎腺肿瘤中非常少见的一类良性上皮性肿瘤,属于单形性腺瘤中的一种,发病率低,占所有涎腺上皮源性肿瘤的1%~7%,80%以上位于腮腺[1]。我院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27岁。主诉发现右侧腮腺区肿物2年,约"黄豆粒"大小,无疼痛,触摸可活动,近半年自觉肿物稍有变  相似文献   

18.
涎腺转移癌是原发于涎腺以外部位的癌瘤通过淋巴系统或血行转移到涎腺淋巴结或涎腺实质的癌瘤[1 ] 。国内文献罕见报道。本文报道 7例涎腺转移癌并结合文献资料 ,将涎腺转移癌的临床特点作初步的分析和探讨。1 临床资料作者收集 1990~ 2 0 0 0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耳鼻喉科收治的涎腺肿瘤 4 10例 ,其中涎腺转移癌 7例 ,均经病理切片证实。其详细临床资料见表 1。表 1  7例涎腺转移癌临床资料病例 年龄(岁 ) 性别 原发部位 病理类型转移部位伴他处转移13 2男右中耳鳞癌右腮腺颈淋巴结2 3 5男左眉弓黑色素瘤恶变左腮腺…  相似文献   

19.
涎腺疾病导管系统的磁共振水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磁共振水成像术(MRH)衍生的磁共振涎管成像术(MRS)对涎腺病变导管系统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对33例涎腺病变患者进行MRS,采用4种序列显示腮腺导管系统,然后给患者含服维生素C,分别于3min和10min后再次扫描,比较腮腺导管系统的显示效果。结果IR-FSE序列较FSE腮腺导管显示效果明显提高(P<0.05),服药后腮腺导管显示效果有一定的提高(P>0.05)。结论MRS对腮腺导管系统显像良好,具有简单、无创、安全等优点,能提供全面、立体的腮腺病变信息。  相似文献   

20.
涎腺内镜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涎腺内镜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价值。方法选择自2003年1月至6月到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涎腺专科门诊因涎腺区反复肿胀就诊的患者25例(34侧)行涎腺内镜术。其中腮腺19例27侧,颌下腺6例7侧;女性16例,男性9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43.72岁。22例术前拍摄涎腺造影片,3例颌下腺结石病例术前加拍下颌横断咬合片。结果常规X线检查显示: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3例;慢性阻塞性涎腺炎22例。x线片显示:腮腺、颌下腺主导管及部分分支导管不均匀增粗。涎腺内镜检查显示:①导管内有不同程度的纤维样物质,呈絮状、片状附着管壁;②导管存在程度不一的狭窄;③导管壁片状充血,部分可见点状、斑点状出血;④黏液栓、脓栓;⑤导管内腔变形呈不规则状,管壁向外突起形成憩室;⑥阳性、阴性结石。涎腺内镜术后,涎腺区肿胀、不适、疼痛感明显减轻,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涎腺内镜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介入学方法。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