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癌的磁共振征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伴分隔多房囊实性2例,单房囊实性7例。所有病灶均显示壁结节突入囊腔内,囊壁结节及分隔信号略有差异,但均表现为T1WI呈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4例囊腔内并出血。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囊内分隔及囊壁结节轻、中度强化。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癌MRI有较特征性表现。肝内单房或多房分隔囊性异常信号,囊壁有壁结节或囊腔内有实性成分或囊内液性成分出血表现,支持肝内胆管囊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评价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例,其中3例作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作螺旋CT平扫及肝动脉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及胆管囊腺癌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1例胆管囊腺瘤,呈多囊性病灶,囊壁光整,厚薄一致,部分分隔有较均匀的增厚。1例胆管囊腺瘤恶变,为单囊性病灶;4例胆管囊腺癌中3例为单囊性病灶,1例为多囊性病变。CT均见囊内主要为水样密度,5例恶性者中4例可见壁结节和(或)乳头状突起,另外1例有囊壁局部增厚;3例有厚薄不均的分隔,2例有囊壁钙化,1例有囊内出血,呈液液平征。常规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有强化。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及壁上结节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减退。结论 CT可显示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却难于鉴别良性胆管细胞囊腺瘤与恶性胆管细胞囊腺癌。如见病灶有间隔增厚、壁上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囊内出血以及伴粗大钙化者多考虑为恶性的胆管细胞囊腺癌,肝内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鉴别主要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MRI资料.结果 6例均为单发,均累及肝左叶,除1例为单房,其余5例均为多房囊性病灶.5例可见囊内结节,增强后均不同程度强化.CT平扫示1例分隔细线样钙化.3例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例为稍短T1长T2信号.1例MRCP示肝内胆管扩张并与病灶相连.结论 CT、MRI能清晰显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特征性表现(多房、囊内分隔、结节、钙化等),可为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囊腺瘤CT、MRI表现特点,评价CT、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男2例,女3例;肝左叶4例,右叶1例;5例均为单发,单房2例.多房3例,囊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3例,囊壁点状钙化1例,胆总管囊状扩张2例,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壁结节及乳头状突起强化.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囊性病变伴有分隔、囊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提示囊腺瘤诊断,胆总管明显扩张是诊断与胆管相通粘液性囊腺瘤的一个重要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病例的CT、MRI及病理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病理结果显示6例囊腺瘤,2例囊腺癌,影像学检查示8例均为单发囊性病灶,其中7例见分隔,为多房病灶,可见壁结节,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除以上表现,CT平扫示1例分隔细线样钙化。MRI还可显示病灶成分,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良好,2例MRCP示肝内胆管扩张且与病灶相连。结论CT、MRI对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癌的CT、MRI及B超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癌患者,螺旋CT检查6例、MRI检查5例,B超检查7例.结果 18例肝胆管囊腺癌患者中多囊性病灶2例,16例为单囊性病灶.CT平扫及MRI T1WI均表现为囊性占位,囊内可见分隔和乳头样、条状实性突起,囊壁不均匀增厚,T2WI病灶呈高信号为主,囊内分隔及乳头样、条状实性突起呈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囊壁、分隔及实性部分轻度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期减退但仍有强化.B超均表现肝内液性为主的囊实性混合回声团块,边界较模糊,边缘高低不平,囊内有棉絮状或乳头状赘生物.结论 平扫加动态增强CT、MRI及B超能够一定程度反映肝胆管囊腺癌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胆管囊腺类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管囊腺类肿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胆管囊腺瘤和3例胆管囊腺癌的CT资料,并与病理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6例CT扫描均表现为单发囊性病变.3例胆管囊腺癌中单房1例.多房2例,囊壁均可见乳头状结节,增强扫描结节可见强化;3例胆管囊腺瘤均为多房,囊腔4~6个,囊壁及分隔厚薄一致,平均1.0~1.1 mm,其中1例分隔可见钙化,无1例出现囊壁结节.结论: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肝脏近肝门区多囊病变提示胆管囊腺瘤或囊腺癌,囊壁或分隔出现结节则高度提示囊腺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分析其CT、MRI表现、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结果:3例行CT平扫,其中2例加行增强扫描,平扫示病灶呈单房、囊性表现,增强扫描囊壁未见明显强化,1例囊壁见结节状钙化;1例行MRI检查,MRI示多房囊性病变、可见壁结节及分隔,动态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结论: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CT或MRI表现为单房囊性或多房囊性伴分隔及壁结节,可见钙化,病灶位于腹膜后外侧间隙或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征象,以提高对肝内胆管囊腺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资料。结果:6例均为多房囊性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甚至趋于分叶状改变,囊壁光滑,边界尚清晰,囊内密度较均匀,其内可见分隔,1例边界欠清晰,3例分隔均匀增厚,2例囊壁可见点状改变,1例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强化,囊内低密度灶均未见强化。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单囊或多囊伴分隔、囊壁结节,并可见囊壁及分隔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附壁结节强化,囊液不强化。掌握其CT表现,有助于提高对该病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肝胆管囊腺癌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胆管囊腺癌(HBCAC)的MRI表现,提高肝胆管囊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癌的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平均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9例中单囊性病灶8例,多囊性病灶1例.T1WI上6例表现为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分隔和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3例囊壁光滑,囊内呈稍高信号影,可见结节状软组织信号影.T2WI上病灶以高信号为主,囊内分隔、壁结节及软组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示囊内分隔、壁结节和软组织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仍较明显.结论:平扫及动态增强MRI能较好反映肝胆管囊腺癌的影像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21例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7例,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有蜂窝样囊性病灶(6例)且单个小囊最大直径≤2cm、分叶状(4例)、囊壁及囊内间隔增强后呈轻度强化(7例)、囊壁光整(7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主要CT表现为多房囊性病灶(4/4)、绝大多数小囊的最大直径〉2cm、囊壁较厚且厚薄不均(4例)、2例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示囊壁、分隔及壁结节有轻度一中度强化。胰腺囊腺癌10例,CT平扫示肿瘤呈囊状低密度影,有壁结节及分隔;增强扫描示囊壁、壁结节及分隔呈中度一明显强化。结论:胰腺黏液性和浆液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胰腺囊性病变(假性囊肿24例、浆液性囊腺瘤7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实性-假性乳头状瘤6例)的CT影像资料,并结合临床及相关病史做CT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假性囊肿均发生于胰腺内或胰腺周围组织间隙,20例囊壁薄,4例壁厚,2例囊内伴团块状高密度出血灶.7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位于胰头部,体尾部各2例,5例为呈蜂窝状或海绵状改变,2例呈单房表现.8例黏液性囊腺瘤(癌),3例位于胰体部,5例位于胰尾部,多呈类圆形及椭圆形,3例见钙化,5例伴壁结节,2例病理诊断为囊腺癌,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位于胰体部,2例位于胰尾部,4例囊实成分相仿,1例以囊性成分为主,1例以实性成分为主,2例见钙化.结论 假性囊肿、囊腺瘤及实性-假乳头状瘤是胰腺较常见囊性病变,胰腺囊性病变在CT表现上具备很多共性,CT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及相关病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肝脏胆管囊腺瘤(biliary cystadenoma,BCA)与胆管囊腺癌(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BCA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BCA及2例BCAC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CT平扫BCA 5例呈多房或单房囊性病灶,以囊性为主,囊壁薄且光滑,房间隔细条状,囊内液性密度,境界清晰,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BCAC 2例为多房囊性病灶,均见厚薄不均的囊壁及分隔,内有软组织样密度;1例见明显壁结节;1例累及胆囊;1例门静脉分支受浸润,管径细小,显影不清。增强扫描后显示动脉期囊壁及壁结节均有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持续强化。5例BCA均未发现其他器官病变。结论: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BCA及BCAC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瘤CT、MRI及B超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瘤患者,螺旋CT检查7例,MRI检查4例,B超检查5例.结果 7例患者CT平扫表现为多房囊性病变,囊内可见线状分隔,囊壁均匀增厚,壁光滑;MRI检查4例患者中,病变T1WI呈低信号多房囊性占位,T2WI病灶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囊内分隔呈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B超检查5例患者表现为肝内无回声暗区,边界清楚,内见多条强回声带,可见分隔或乳头状隆起.结论 平扫加动态增强CT、MRI及B超能够特征性反映肝胆管囊腺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病变(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PCL)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CL患者的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26例中假性囊肿5例,3例囊壁薄而光滑,2例壁厚薄不均,内见片絮状稍高密度影。真性囊肿2例,为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境界清,壁薄且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浆液性囊腺瘤5例,3例呈蜂窝状或海绵状改变,内可见分隔,1例呈单房表现,2例发现钙化,增强扫描后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黏液性囊腺瘤3例,可见分叶,呈轻度强化。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呈类圆形囊实性包块,病灶内部可见乳头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中等样强化。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2例,呈多房性囊性病变,壁薄,境界清晰,MRCP显示病变与扩张的主胰管相通。神经鞘瘤1例,MRI呈卵圆形长T2信号影,内见多条不规则斑片状、线状分隔影。囊腺癌5例,呈囊实性改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片状及结节状强化。结论:PCL囊灶大小、分布、壁结节分布、强化情况、囊内密度及信号特点各具特征,但非典型病例需综合各种影像资料,并结合临床病史、年龄、性别及其他临床检查等分析,确诊常依赖于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病变的MRI表现 ,并与手术病理对照 ,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 19例胰腺囊性病变中先天性囊肿 2例 ,MRI表现为典型的长T1长T2 信号 ,囊壁薄而光整 ,囊内无分隔及实性组织成分。潴留性囊肿 3例 ,MRI表现为其与胰管相连 ,囊壁稍厚 ,信号均匀 ,囊肿近端均为胰腺癌。假性囊肿 6例 (急慢性胰腺炎所致 3例、外伤所致 2例、手术所致 1例 ) ,MRI表现为囊壁不规则 ,外伤性假囊肿信号复杂多变 ,胰腺炎性假囊肿MRI表现为长T1长T2 信号。感染性囊肿 3例 (结核 1例、脓肿 2例 ) ,MRI表现无特异性 ,肿瘤性囊肿5例 (浆液性囊腺瘤 2例、粘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 1例、胰腺囊实性肿瘤 1例、胰腺癌囊性变 1例 ) ,肿瘤性囊肿多有软组织成分 ,囊壁多不规则 ,囊内多可见分隔。结论 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及MRI资料。6例行CT扫描,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MRI,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MR胰胆管成像。分析肿瘤的部位、形态、胆管扩张程度、乳头状结构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等,主要对其大体形态学的影像表现进行分类。结果 5例位于肝左叶胆管,2例位于肝右叶胆管,1例位于肝左右叶胆管,1例位于肝门部胆管。6例病灶表现为"囊性肿瘤"外观(其中4例行MR胰胆管成像者表现为胆管囊状扩张)。囊壁可见多发乳头状结节,其中2例"囊内"可见漂浮的乳头状结构,1例仅表现为肝内胆管局限性串珠状扩张。1例表现为肝右叶局限性增宽,其内可见"铸型"肿块影。1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息肉状结节。乳头状结构CT平扫多呈等密度,MRI平扫多呈等T1及等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例乳头状结构表现为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有所降低。1例乳头状结构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持续强化。结论囊性肿瘤型、胆管内息肉状肿型、胆管黏膜播散生长型、胆管内铸型生长型及胆管内漂浮型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影像表现形式,各种类型可混合存在或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8.
胰腺囊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54例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其中假性囊肿41例,真性囊肿2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囊腺癌3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例。结果 41例假性囊肿CT共检出44个囊性病灶,其中41个病灶为单房囊肿,3个病灶囊内见分隔。40个病灶为低密度,4个病灶为略高密度,增强后均无强化。另见。肾前筋膜增厚(32例)、胰周脂肪层模糊(14例)和胰管扩张(6例)。真性囊肿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无强化囊性病灶,确诊主要依赖特殊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检查。5例囊腺瘤表现为多房分隔囊性肿块,3例浆液囊腺瘤中2例中央见星芒状钙化,增强后分隔有强化。3例囊腺癌表现为多房分隔囊性病灶,其中2例有肝内多发转移。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2例表现为单房囊性病灶,1例表现为多房分隔及囊内出血。结合病变本身及胰腺和胰周改变(包括肝脏),CT对假性囊肿诊断的准确性为98.1%,对囊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90.7%。结论 CT能显示病变本身和胰腺及胰周(包括肝脏)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瘤( hepatobiliary cystadenoma,HBC)及肝胆管囊腺癌( hepato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HBCC )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HBC及1例HBCC患者的CT表现.结果 9例均表现为多房性、多分叶的囊样占位,囊内均见分隔,分隔强化均低于周围肝实质;1例HBC及1例HBCC见壁结节,壁结节强化均高于周围肝实质;;3例囊壁上见结节状钙化;病灶近端及远端胆管同时扩张者3例,远端胆管扩张者2例;;4例行增强扫描示门静脉分支受压变窄.结论 肝内单个多房性、分叶状的囊样占位是HBC 的主要CT表现.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管囊腺肿瘤的MRI表现(附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肝胆管囊腺肿瘤的MRI表现,评价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肿瘤的MRI表现,包括囊性病灶均匀度,病灶的位置,病灶的大小,病灶信号特征,有无分隔和附壁结节等.结果:组织病理证实有4例囊腺癌,2例囊腺瘤;病灶直径为4~10 cm,平均7 cm;1例囊腺瘤病灶均匀,其余病灶不均匀;4例位于肝脏左叶,2例位于肝脏右叶;5例病灶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例为短T1短T2信号;6个病灶均存在分隔,3例囊腺癌存在结节,并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MRI可显示肝胆管囊腺肿瘤形态学上的特征表现,对于诊断和确定肿瘤范围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