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女性患者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尿管膀胱灌注;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管行膀胱灌注。结果 观察组灌注时临床不适症状及药液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管行膀胱灌注,操作方法简单,可减轻患者的临床不适感,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贴膜临床护理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头皮钢针输液,实验组使用静脉留置针贴膜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外渗发生率及输液结束时间,并采用自制表对患者心理焦虑情况进行测定。结果实验组患者液体外渗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及疼痛的评分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留置针贴膜临床护理能有效平稳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状况,减少液体外渗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黄莉 《护理学杂志》2006,21(22):62-63
目的 探讨α-糜蛋白酶溶液膀胱保留灌注治疗膀胱积血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膀胱积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生理盐水行膀胱冲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天给予α-糜蛋白酶溶液行膀胱保留灌注;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行膀胱保留灌注.保留30 min,连续3 d,观察两组血块体积变化、尿色转清时间及患者不适症状.结果 观察组患者保留膀胱灌注后B超测量膀胱血块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泌尿道不适程度、尿液中血色转清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α-糜蛋白酶溶液膀胱保留灌注治疗膀胱积血能快速有效清除膀胱积血,且可减轻患者泌尿道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TURBT)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个体细化灌注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 112例TURBT后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非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按治疗时间段先后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膀胱内化疗药物灌注;观察组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采取个性化的膀胱内化疗药物灌注方法,包括灌注前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尿管,灌注药物加温,灌注药物的个性化排出方式及拔除尿管的时间等。观察两组患者按规定完成全程灌注的治疗依从性、排尿不适症状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痉挛性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及按规定完成全程膀胱灌注治疗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URBT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灌注方法,可减少患者排尿不适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存质量,达到膀胱肿瘤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霉素软膏局部涂抹预防膀胱灌注化疗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将80例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需长期膀胱灌注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于术后第3~7天开始行膀胱灌注化疗(吡柔比星30mg+生理盐水50mL),采用一次性8F导尿管导尿。在无菌操作下观察组使用红霉素软膏涂抹尿道口(男性)、会阴部(女性)及导尿管导尿;对照组用液体石蜡润滑尿管导尿。结果观察组膀胱灌注化疗后尿管相关膀胱刺激症、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夜间排尿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使用红霉素软膏局部涂抹尿道口/会阴部及导尿管,可保护膀胱尿道黏膜,降低膀胱刺激症状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膀胱灌注化疗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Gao JG  Tian T  Song YL  Dong ZY  Yang XF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1):1650-165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大剂量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03年6月至2009年5月治疗的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TNM分期Ⅰ~Ⅱ期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2例,行围手术期大剂量THP膀胱灌注治疗;B组:58例,采用常规小剂量长期灌注治疗.观察各组患者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理分期、手术方法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5例,复发率8.1%;尿道狭窄2例,发生率3.2%;3例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4.8%.B组复发12例,复发率20.7%;尿道狭窄11例,发生率18.9%;16例患者在灌注的不同时期出现膀胱刺激症状或血尿,发生率27.6%.两组患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大剂量THP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以护生为主体的小讲课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莉 《护理学杂志》2006,21(11):62-63
目的探讨α-糜蛋白酶溶液膀胱保留灌注治疗膀胱积血的疗效。方法将40例膀胱积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生理盐水行膀胱冲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天给予α-糜蛋白酶溶液行膀胱保留灌注;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行膀胱保留灌注。保留30min,连续3d,观察两组血块体积变化、尿色转清时间及患者不适症状。结果观察组患者保留膀胱灌注后B超测量膀胱血块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泌尿道不适程度、尿液中血色转清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α-糜蛋白酶溶液膀胱保留灌注治疗膀胱积血能快速有效清除膀胱积血,且可减轻患者泌尿道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评价吉西他滨(GEM)膀胱灌注在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8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行羟基喜树碱常规膀胱灌注治疗1年内首次复发且经膀胱镜活检证实为NMIBC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第2次TURBt,术后即刻行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GEM 1 000 mg剂量进行膀胱灌注,而对照组患者则继续采取羟基喜树碱30 mg剂量进行膀胱灌注。所有患者定期行膀胱镜检查,临床随访时间设定为2年,随访期内观察两组患者在肿瘤复发率、再次复发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生存率均为100%,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7.5%vs.52.5%,P0.05),肿瘤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8.35±2.46)个月vs.(10.83±3.07)个月,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与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经暂停膀胱灌注治疗后自行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血液学及其他不良事件。结论:相较于羟基喜树碱,GEM在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NMIBC患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它能显著提高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降低肿瘤患者的复发率并延长复发时间,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α-干扰素在减少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成两组,最后79例纳入研究,包括对照组4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加维持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37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后随即膀胱镜下行膀胱黏膜下吡柔比星、α-干扰素注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复发时间、拔除导尿管后尿频持续时间、发热及白细胞异常降低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随诊3年,对照组复发16例,复发率38.1%,平均复发时间7.4个月,发热2例.观察组复发7例,复发率18.9%,平均复发时间11.2个月,发热25例.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复发时间、发热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拔除导尿管后尿频持续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白细胞异常降低发生.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加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干扰素安全有效,可减少浅表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程连续护理管理对膀胱肿瘤患者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的影响。方法将58例膀胱肿瘤患者按收治的病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连续护理管理。结果随访1年,观察组膀胱灌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膀胱灌注完全遵医行为及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全程连续护理管理可提高膀胱灌注治疗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灌注所致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