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陈老、赵老和我又见面了,我们照例是海阔天空地神侃。 “最近,我听到一件堪称悲壮的事。”陈老说:“在阿富汗博物馆的大门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这句话使人想到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几乎面临绝境的现实。” 我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生  相似文献   

2.
1997年6月中国科协宣传部印发《“捍卫科学尊严、破除愚昧迷信,反对伪科学”文章汇编》第5辑中,有著名科学家何柞麻院士写的评论,题为“为什么我们要反对伪科学?”文章中有如下一段话:“自从科技界响应中央号召,奋起反击伪科学以来,有不少同志希望我们对‘什么是伪科学’给一个界定。由于伪科学内涵极多,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有许多同志试图做一些研究,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这里不拟用几句话来给它下一个定义。但是,由于反对伪科学,涉及到如何行动,所以,我们这里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界定,那是龚育之教授所提出的:现在讲反对…  相似文献   

3.
黄根柱 《气功》2010,(9):776-779
每一个人,从举止、言谈、饮食、起居到待人接物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同其它事物一样,有好坏之别,美丑之分,荣辱之差。每一个人的修养不同。所表现的习惯也有所区别。现代生命科学证明,人的祸福与健康长寿的关键不在于财富与用药,而在于人的习惯与素养。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改变一生命运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优秀是一种习惯”;第二句话是“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思想”。这两句话对于改变人的一生命运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位妻子来信说:“我老伴这个人一生忠厚老实,作风正派。可最近也不知怎么了,忽然变得很不正经起来,特别爱看描写性的文章,前天还弄了一盘有色情镜头的影碟回来看。我真为他难为情,接近50岁的人了,他这不是有点‘老不正经’吗?”  相似文献   

5.
霍寿善 《科学养生》2008,(11):52-52
父亲今年72岁了,但看起来,绝不像古稀老人——腰不弯,背不驼,脸无皱纹,声音洪亮,思维敏捷。熟人们见了,都说家父越过越年轻,而问及健身的秘诀,父亲最爱说的话是:“我一生都喜欢‘跑’,喜欢开自己的‘11路车’!”这个时候,父亲会伸伸左腿,再伸伸右腿,神情很是得意:“我这车还不费汽油哩。”  相似文献   

6.
骄阳似火,暑气逼人。我等3人仍有高谈阔论的兴致。“赵老,上次您说要谈谈传统文化靠传承的话题”我照例开门见山。陈老说:“暂且打住!就传统文化已写了两篇东西,总不能尽由着我们自话自说吧!应当先了解一下读者的反映”?我翻开一沓信件,说:“一个比较集中的意见是上两篇涉及的新概念太多,尤其是第二篇,许多概念一带而过,过于扼要,语焉不详。因此,读者希望做必要的诠释”。“能提出如此批评者一定是有心人了!”赵老高兴地说。“哪些要诠释?”“比如,我们多处谈到‘有知识’与‘无文化’。有读者来信说似乎意会到了,但又觉得这种提法似乎有矛…  相似文献   

7.
一笑百年少     
儿子放学回来,满脸的不高兴。爸爸看见了,忙问:“发什么愁啊?是不是作业太多了,没关系,我帮你写就是了。”儿子急了:“你还说呢!昨天你给我写的造句‘我吃了一顿饭’写成‘我吃了一吨饭’,同学们都笑我是个大饭桶!”  相似文献   

8.
刘明 《科学养生》2008,(7):48-48
木瓜成熟后,有一个掉到水中,发出“咕咚”一声响,小兔听见后拔腿就跑。狐狸见状便问小兔怎么回事,小兔说:“‘咕咚’来了,可厉害呢,快跑吧。”狐狸一听也跟着跑。松鼠看见它们在跑,也问怎么回事,狐狸说:“‘咕咚’来了,要吃我们,快跑吧!”于是松鼠也跟着跑。  相似文献   

9.
茶淘饭     
黎戈 《东方养生》2011,(6):148-148
写茶淘饭最简短传神的还是周作人,“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菜及‘泽庵’等为佐,很有平淡而甘香的风味。”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件真人真事:一个医生,三句话说死了—个病人。第—句:‘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大夫呀,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来了第二句:“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嘛去了?”病人听完这三句话,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  相似文献   

11.
名医名言     
《山西中医》2010,(12):27-27
我国著名医学家、北京医院邓家栋教授曾讲过:“做一个好医生是对每个从事医疗的人最基本的要求。一个青年人在他决定报考医学院校时就应该立志成为一个好医生。到了老年,如果他回首往事,能心安理得地感到自己几十年间确曾尽心竭力地做了一个好医生,那他的一生就算没有虚度。如果在他去世若干年之后,人们提到他时还说:‘他真是一个好医生’,那就将是对他最好的颂扬。  相似文献   

12.
<正> 1975年4月,名医蒲辅周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学医首先要认真读书,读书后要认真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光读书不实践,仅知理论,不懂临床;盲目临床,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行医一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一代宗师总结一生的行医操守,作为临终遗嘱,郑重教以后辈,今天读来,犹觉份量所在。记得中科院院士、著名西医大师张孝骞教授也曾说过:“我一生都是‘戒、慎、恐、惧’地对待每一个病人,在病人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戒、  相似文献   

13.
今年85岁的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依然是满头黑发,满口真牙。他说:“牙齿在减少,97年少了一个,98年又少了一个,这二年还没有少。头发还不老,至今也不白,老朋友开玩笑说我‘还不成熟’,80多岁啦还不成熟,大概今生是不会成熟了吧!” 熟悉他的人,爱他的画更喜欢他这个人,与生俱来的乐观、纯朴、真诚和超然物外,他将生活中的重重磨难化为乌有。他的一生历尽坎坷和艰辛:被打成“右派”,流放北大荒,养  相似文献   

14.
余尝撰文,言老子西去不知所终事,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老君乃欲登高延寿,遂其“长生久视”之志。后世仙家,踵哲人迹,多事山居。段玉裁注《说文》:“《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字‘人’旁作‘山’也。”老而不死固未之有也,登高延寿则含医理。《素问·五常政大论》谓:“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通报》2008,7(6):42-42
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它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相似文献   

16.
“我本早已与世无争,但偏偏从事着沾着名利的工作”。谈到“梅兰芳金奖”的获奖情况,今年正逢花甲的刘长瑜谦虚地说:“只能说我是‘幸运儿’,我实际上沾的是‘李铁梅’的光,评委和观众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也很高兴,但并不那么兴高采烈。”  相似文献   

17.
《民族医药报》报社转来南昌郊区的小张来信说:最近在小便末了时发现有一段是白色、混浊的,是不是就是街上见到的广告上面说的‘肾虚小便白浊’?也就是‘下消’,将来会“肾亏’,婚后生不了后代?”  相似文献   

18.
漫画与幽默     
医生对护士说:“你去问那位受伤的太太的名字,好通知她家里人。”护士一会儿回来后说:“病人说:‘不用了,家里人知道我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一、(宋清传):’‘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老,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教材原注:”‘亲与交税之落然若:意为亲近的和过从密切的人都冷漠地看待他们。交,~起,相与。落然,冷落、冷漠的样子。’”教学参考书云:“‘亲与.指亲近和交谊好的人气管子·形势‘:‘见与之交,几于不亲’一注:‘与,亲与也’。落然,冷淡地,犹落莫、冷漠”:这里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入管子则立以“亲与”释‘与”,而。宋清传;、需要诠释的历“亲与”的含义,两相比照,实际上是原地打转.兜了一则‘圈,‘”亲与”的注释还是缺乏依据。何…  相似文献   

20.
赵化南 《家庭中医药》2006,13(11):46-47
著名电影导演严寄洲已年近90岁,但却耳不聋眼不花,走路背不驼、腰不弯,思维敏捷,能吃能睡。他每天晚上9点钟上床,脑袋-沾枕头就睡着。早上5点钟起床烧水沏茶,开始写作。一般人也许看不出严寄洲有什么病怏怏的状态,实际上他却有25年的糖尿病史,前年又查出脑萎缩、高血压等疾病。然而严寄洲却把这些病看得很淡,他说:“有病不用怕,你越怕心理负担越大,死得就越快。我的一生很坎坷,在鼓足勇气挣扎过去之后,就升华为一种安之若素的心态。所以,我觉得,对人生的坎坷看开些,才能摆脱生活的重负……总之,在各种各样的磨难面前要看开些,才能泰然自若。这种‘泰然’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神安’,只有‘神安’才能延寿。而‘神伤’甚于体伤,体伤好治,‘神伤’难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