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东光  金丽英  郑云娟 《眼科》2002,11(3):181-181
猪囊尾蚴病又名囊虫病 ,是链状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本文报告 11例眼内囊虫病 ,均经手术治愈。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从 196 5年到 2 0 0 0年我院共收治 11例眼内猪囊虫病患者。其中男性 6例 ,女性 5例 ,年龄最大 6 4岁 ,最小 8岁。病程 3个月~ 3年 ,1例曾有脑囊虫病史 ,所有患者均有食米猪肉史。1 2 实验室检查  11例患者均经血常规、大便常规及虫卵补体结合试验检查。其中大便虫卵检查 8例阳性 ,3例阴性 ;虫卵补体结合试验 6例阳性 ,5例阴性 ;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1 3 眼部情况 囊虫位于玻璃体内 4例 ,视…  相似文献   

2.
囊尾蚴病在内眼感染率高约占猪尾蚴病的13~46%,多位于玻璃体内和视网膜下,而位于结膜下者较少,约1.3%,本文报告6例儿童球结膜下囊尾蚴病,均经手术治愈,现作报道。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1990~1997年我院治疗并记录在案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4例,女2例;右眼内眦部5例,左眼7点角膜缘球结膜下1例;年龄8~12岁,平均9.7岁。所有病人既往有食米猪肉史。病程1年~3年,5例病人有反复发作史。2.术前检查:6例病人均经大便常规、虫卵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常规检查,其中大便虫卵检查2例…  相似文献   

3.
猪囊尾蚴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多寄生于肌肉、皮下组织和脑组织内,称为猪囊虫病[1].眼部也是其好发部位之一,多见于玻璃体内(52.9%),其次为视网膜下(37.0%)[2],而位于结膜下则少有报道.最近一周内,先后有两例球结膜下猪囊尾蚴患者来我院就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科从 1998~ 2 0 0 0年共收治眼内猪囊尾蚴病患者 6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6例中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19~ 4 8岁 ,均为单眼发病。患者均因眼前黑影飘动来我科就诊 ,均有吃生肉、生肝史。手术前视力 5例为手动 /眼前~ 0 .3,1例为 1.2。检眼镜检查可见玻璃体内或视网膜下灰白色囊状物 ,约 1~ 4个视盘直径大小 ,囊内可见有一白色囊尾蚴头节 ,2例可见头节在蠕动。4例囊尾蚴位于玻璃体内 ,囊尾蚴活动度较大 ,玻璃体呈不同程度混浊 ,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 ;2例囊尾蚴位于视网膜下且并发视网膜脱离。所有患者血清囊尾蚴病免疫学…  相似文献   

5.
眼猪囊尾蚴病是较常见的眼部寄生虫病,国外最早报道于1829年,我国刘宝华1933年在北京首次报道,由于它的发病率在眼内寄生虫病中相对较高,对人眼的损害严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本病的诊治问题,手术方法也有了改进。本文通过对我院20例21眼猪囊尾蚴病的总结,着重讨论眼内猪囊尾蚴病的感染途径、诊断及对黄斑的损害。临床资料20例21眼深部猪囊尾蚴,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3岁,平均29.25岁、伴有脑囊虫症7例,皮肤囊虫病4例。血清学检查阳性12例,既往有食米猪肉史3例,排虫史5例。眼部出现症状到检查确诊最短1周,最长2年,平均18.55周,右眼12例,左眼13例,眼内囊虫位于玻璃体11例,视网膜下9例。(包括双眼1例及1眼3只囊尾蚴1例)。对眼部的损害包括色素膜炎,玻璃体混浊,视乳头水肿、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及对黄斑的损害(表1)。  相似文献   

6.
双眼猪囊虫病比较罕见。近来我们见到1例双眼结膜下猪囊虫病患者,经病理证实,报道如下。患者杨×女40岁炊事员近月余,两眼各长一肿物,于1987年7月20日来诊。既往史:素来身体健康,无头痛和抽搐史。发育良好,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四肢及颈部皮下有散在的结节。双眼视力均为1.5,眼压正常,两眼6点钟方位距角膜缘约3mm处,各有一半球形肿物,表面光滑,稍活动,无压痛,不充血。屈光间质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膜下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诱因。 方法:选择103例眼科门诊结膜下出血患者,对结膜下出血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史、眼部疾病史、出血范围、部位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随年龄增长结膜下出血发病率增加,41~50岁及61~70岁是结膜下出血的两个高发年龄段(0~10岁:5例,11~20岁:5例,21~30岁:10例,31~40岁:15例,41~50岁:24例,51~60岁:14例,61~70岁:24例,71~80岁:5例,80岁以上:1例)。青年患者(≤40岁)18例(51.4%)是由于外伤导致结膜下出血;老年患者(>60岁)结膜下出血中17例(56.7%)患有高血压。结膜下出血常见于球结膜颞侧(45.6%),外伤性结膜下出者球结膜颞侧占50.0%。夏季结膜下出血患者43例(41.7%)。 结论:结膜下出血随年龄增长而多发,常见于41~50岁及61~70岁年龄组。夏季是结膜下出血的高发季节;结膜下出血多位于颞侧结膜下,尤以外伤性结膜下出血为著。外伤是年轻患者结膜下出血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压是老年患者结膜下出血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8.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眼眶植入术后球结膜裂开修补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 ,HA)义眼座眼眶植入物的广泛应用 ,不同程度球结膜裂开等并发症相继出现。我院自 1991年开始 ,对 15 5例患者行HA义眼座眼眶植入术。术后随访观察 ,7例球结膜裂开患者行球结膜修补术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选择本院 1991年 12月至 1997年 12月间行HA义眼座眼眶植入术的 15 5例患者 ,随访观察 1~ 6年 ,其中球结膜裂开者 7例 ( 4.5 % ) ,男 5例 ,女 2例 ;年龄 5 .5~2 9 0岁 ;5例为HA义眼座Ⅰ期植入 ,2例为Ⅱ期植入 ;5例球结膜轻度裂开约≤ 3mm ,2例中度裂开约 5~ 7…  相似文献   

9.
例1:女,21岁。食品公司营业员。左眼下方球结膜处生长一肿物。已有月余,于1995年6月8日入院。既往史无特殊,全身体检无异常。眼部:右眼视力1.5,左眼视力1.0。双眼眼压正常。左眼6点钟方位距角膜缘约4mm处,有一半球状肿物,表面光滑,略活动,无压痛,轻度充血。屈光间质透明。双眼眼底检查未见异常。血细胞检查:血色素13.4%,白细胞总数11000,中性粒细胞48%,淋巴细胞50%,单核细胞2%,血小板29万。大便检查未找到涤虫卵,胸部X线透视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诊断:左眼球结膜下猪囊虫病。…  相似文献   

10.
稻粒眼外伤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农村机械化的逐步实现,稻谷脱粒大多使用小型脱粒机.由于脱粒机无保护屏障,因此高速飞扬的稻粒常引起眼外伤.1993年10~11月我科门诊就诊者43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43例中,男22例占51.2%,女21例占48.8%.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者76岁,其中25岁~60岁者37例占86%.均为农民和单眼外伤,其中右眼18例占41.8%,左眼25例占58.2%.受伤至就诊时间:1~3天13例,占30.2%;4~7天19例占44.2%;7天以上11例占25.6%,3例于伤后20天就诊.结膜囊异物1.例占2.33%,为一完整稻粒,已发芽,芽长约1.5cm,位于右下穹窿.球结膜下出血1例占2.33%.角膜异物19例占44.2%,均为芒刺,数量1~6根,其中合并角膜挫伤3例,角膜溃疡1例.角膜上皮损伤11例占25.6%,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圆点状混浊,呈簇状.单纯角膜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3月间共治疗复发性胬肉32例(32眼),其中24例(24眼)随访1~5年,平均3年。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平均50岁。胬肉均位于鼻侧,头部侵入角膜缘3~6mm,有1例为两次手术后复发,其余均为一次手术后复发。手术方法:①胬肉切除:所有病人均在静止期手术。术前3~5天给予碘必舒眼药水滴眼5~6次/日,术前用生理盐水清洗结膜囊,1%的卡因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 0·1%肾上腺素3~5滴行结膜下浸润麻醉。在显微镜下于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并向上下方及鼻侧分离,注意尽量保留正常球结膜,于胬肉头部前1mm开始剖切,将胬肉头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结膜黑色素瘤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利于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天津市眼科医院从1985年5月至2007年6月间收治的26例结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理学检查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S-100蛋白和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6例患者年龄30.0~83.0岁,平均53.4岁;均为单眼发病.26例中,11例起源于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恶变、8例起源于结膜色素痣或黑色素细胞瘤恶变、7例为原发性结膜黑色素瘤;14例肿瘤累及到睑结膜和球结膜、6例肿瘤位于球结膜、4例肿瘤位于睑结膜、2例肿瘤位于角膜缘;22例为上皮样细胞型黑色素瘤、4例为上皮样瘤细胞和梭形瘤细胞混合型.7例原发性黑色素瘤中有3例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瘤细胞对S-100蛋白和HMB45呈阳性表达.大多数肿瘤表面和邻近的结膜上皮内伴有瘤细胞侵犯.术后随访到14例,随访时间为1~18年.其中12例在肿瘤切除术后有1~3次肿瘤复发,3例有耳前淋巴结转移,1例有同侧耳前淋巴结和双侧颌下淋巴结转移,4例死于肿瘤全身扩散或肝转移.结论 结膜黑色素瘤主要是起源于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或色素痣恶变,大部分为上皮样细胞型黑色素瘤,伴有邻近结膜上皮内侵犯.术后复发比较常见,尤其肿瘤范围较大或伴有PAM者.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是治疗视网膜下猪囊尾蚴的有效方法 ,本文报告 5例 :病例介绍 :5例 5眼视网膜下猪囊尾蚴病中 ,男 4例 ,女 1例。年龄 7岁~ 47岁 ,平均 2 3 2岁。多有吃生猪肉史。病程最短半月。最长半年。单眼患病。 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眼前常有黑影飘动 ,视物变形或眼内有闪光感。眼部检查除视力下降外 ,2例为单纯型 (伴有轻度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浑浊、局限性视网膜脱离等 ) ,3例为增殖型 (除上述体征较重外 ,尚有PVR形成 )。眼底镜下单纯型者可见 1 5~ 6PD大小灰白半透明囊泡 ,边缘呈金黄色或虹样光泽 ,其中可见致…  相似文献   

14.
眼部猪囊尾蚴病占猪囊虫感染病人中的13%—46%,位于玻璃体内和视网膜下最多见(占84.6—91%),位于眼眶、结膜下及眼肌仅占1.3%。现将1例眼眶猪囊尾蚴病报导如下。患儿孔×女性 6岁住院号319887 在左眼眶内上方发现1肿物12天,不红不痛,视力无改变。于1991年8月14日以“左眼眶皮样囊肿”收住院。全身一般情况良好,表浅淋巴结无肿大,皮下未触及结节。血色素13.59%,白细胞总数11600,中性粒细胞48%,淋巴细胞50%,单核细胞2%,血小板29.9万。双眼视力均为1.2。右眼外眼、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左眼球不突出,向内上方运动时轻度受限,并出现复视。左眼眶内上方稍微隆起,皮肤不红、不肿,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眼表鳞状细胞癌高发病率的原因及发病年龄趋势.方法 对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工作期间的2000年4月至211302年3月收治的235例眼表肿物患者,手术切除后所有标本均行眼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97例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结果 97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67例,男女之比约为1:2.2;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3.9岁.其中年龄在20~40岁之间者73例,占75.2%;病灶起源于球结膜者73例,占75.2%,起源于角膜缘者15例,占15.5%,病变累及眼球者7例,占7.2%,扩散至眼眶者2例,占2%;另有1例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结论 在当地眼表鳞状细胞癌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球结膜起源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16.
眼内猪囊虫病国内文献已有不少报导,治疗上均以手术取出虫体而愈。现将我院一例眼球后极部视网膜下两个猪囊虫,以一般术式取出活囊虫,在手术显微镜下取出视乳头下方死囊虫的病例报告如下: 患者王×男35岁山西人汽车司机住院号753777 主诉:左眼视力渐降五个月。五个月前觉左眼视物模糊并伴黑影飘  相似文献   

17.
例 1 ,女 ,1 3岁 ,黎族 ,生长于农村 ,1 995年 1 2月 2 8日 ,因右眼结膜下肿物 ,伴有右眼发红 ,无疼痛。后肿物明显增大已 2周 ,来院就诊。患者有用“青蛙皮”敷眼史。查 :右眼视力 1 .0 ,球结膜充血 ( ) ,下穹隆部有一肿物约 1 5mm×1 0mm大小 ,固定。角膜透明 ,前房清。予 2 %利多卡因 1 0ml加 0 .45%布比卡因 4ml行结膜下注射局麻后 ,沿结膜 7点钟处横形剪开至 4点钟处结膜 ,钝性分离球结膜至肿物边缘 ,剪开囊袋 ,用镊子夹出一条白色线状寄生虫 ,约长 30mm。后经检查鉴定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随访 1年双眼均未有虫体出现。例…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确诊为上斜肌麻痹 16例 (16眼 )。男 10例 ,女 6例。右 9例 ,左 7例。年龄 4~ 14岁 ,平均 11.6岁。斜度范围 :垂直 5°~15° ,水平 <5°。头位偏向健侧 ,Bieschowsky征均为阳性。 3例既存在水平斜度又存在垂直斜度 ,行水平肌矫正术后半年。2 方法与结果2 1 手术方法 下穹隆部球结膜下浸润麻醉。于颞下方角膜缘外 6mnm处球结膜作 10mm长的水平切口。分离球结膜下组织暴露下直肌止端 ,尽量向鼻上方牵拉眼球 ,用斜视钩向球结膜方向轻轻钩起下斜肌。确认后在外直肌下缘水平处缝置双臂预置线 ,切断下斜肌前段 ,并将其前部纤维…  相似文献   

19.
用玻璃体切除技术摘出眼内后极异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眼内后极异物约占眼内异物的3%.因位于后极,不论是磁性还是非磁性异物,常困难以摘出导致视功能丧失,甚至眼球萎缩.我们在后部玻璃体切除200余例的基础上,利用玻璃体切除术成功地摘出了眼内后极异物.自1993年至今共摘出9例,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尚满意.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眼内后极异物9例9眼,男6例,女3例.右眼6例,左眼3例.年龄最小20~47岁,平均33岁.磁性异物3例,均嵌于球壁,2例位于视盘颞上1~1.5PD,1例位于视盘颞下1PD,大小约1~1.5mm.另1例为铁釉,磁性极微弱,不足1mm.非磁性异物5例,3例为铜丝,均刺于视盘周围2PD之内的视网膜上,大小约为 0.2×1.5mm.1例为石头,共2枚,大者约2×1mm,小者为1×1mm.另1例  相似文献   

20.
最近遇到1例眼球内猪囊虫寄生于视神经盘上,经手术取出,保存了视力,无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曹××男35岁住院号230674 主诉:右眼无何诱因突然视力障碍8天。现病史:发病前1个月经常头痛,曾恶心呕吐一次,经用降压药物治疗,头痛减减。同时发现右眼前有园形黑圈,次日黑影变浓,视力逐渐下降而来院就诊。诊断为右眼视神经盘上网膜前猪囊虫症,神经科诊断为“脑囊虫”。于1979年10月22日入院。既往史:曾吃过“豆猪肉”,未便过条虫节片,无抽搐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