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调查了解云南省白族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知识的认知度,为开展ADR监测工作和进一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设计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问卷调查表,针对云南省白族公众以及当地医药类专业人士实地调研,并对回收有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问卷共发放204份问卷,回收204份,回收率达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04份。被调查人群对药品不良反应关注度不足,安全用药意识不强;对ADR定义认知不清、ADR上报知识不了解、上报意识不够。结论 云南白族公众普遍对药品的认知度有限,且部分偏远地区对ADR认知极度匮乏,应该加强公众对ADR认知度的宣传力度,增强云南白族公众对ADR的认知度,本次调研为保障临床安全有效用药及方便开展ADR监测工作和进一步完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徐艳艳  尹桃 《中国药房》2008,19(14):1117-1120
目的:了解门诊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认知现状,分析ADR的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5~12月门诊患者488名,填写问卷调查表,并当场回收,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患者的ADR知识答题正确率仅为36.6%;70.5%的被调查者对ADR知识认知度低。文化程度、ADR经历、药师指导用药、药物知识来源、职业、医师指导用药、社区开展ADR讲座以及性别为ADR认知度的影响因素。结论:门诊患者对于ADR知识的认知非常欠缺,应加强医院医师、药师指导用药,在社区开展合理用药和ADR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山西省阳泉市居民用药安全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探索用药风险因素,为开展合理用药宣教方向和内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近似随机抽样方法,发放调查问卷和网络问卷,问卷结果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共63个问题,包括居民用药行为、用药意识和用药情况,是否接触用药教育活动及对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支持率等。结果:本次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421份,居民对药品及药品使用的整体认知度按性别、月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等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结果显示阳泉市居民用药行为风险认知度低,尤其是老年人、农村居民、低文化程度、离退休及无/失业者认知水平较其他人群低。一些用药错误行为发生率高,用药知识来源有限,主要以各种形式的宣传资料为主,大多数人渴望得到专业用药指导,对各种形式的合理用药知识教育宣传活动支持率高。结论:公众安全用药知识知晓率和普及率偏低,针对数据结果,提出相应对策,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居民合理用药水平,最大程度防范用药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公众认知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燕珠  蔡仁变 《中国药师》2009,12(4):466-468
目的:调查广州市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的现状,为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供信息依据和参考。方法:在医院、药店和高校随机进行调查,发放调查表320份,回收312份,有效300份。并对有效调查表进行分析。结果: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及相关知识认识不足。18.4%的普通患者和63.5%的医务人员对ADR定义能正确理解;54.4%的普通患者和13.5%的医务人员认为ADR就是医疗事故。结论:应加强普及ADR相关知识,及时公布药品安全信息,向公众宣传科学、合理的用药知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患儿家长安全用药认知情况,为提高儿童安全用药水平,进一步开展安全用药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制定安全用药认知的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以2011年2~3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的家长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发放问卷调查表13 1份,有效问卷调查表130份,有效率99.23%。家长安全用药认知度评分及格率仅51.54%,安全用药认知度与家长文化程度、职业有关联。结论:儿童家长安全用药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临床药师加强在儿科的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患儿家长安全用药认知情况,为提高儿童安全用药水平,进一步开展安全用药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设计有关儿童安全用药认知的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选择2011年2~3月到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家长为调查对象.进行安全用药认知情况的KAP调查。结果:发放问卷调查表131份,有效问卷调查表130份,有效率99.23%。家长安全用药认知度评分及格率仅51.54%.安全用药认知度与家长文化程度、职业有关联。结论:儿童家长安全用药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临床药师加强在儿科的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患儿静脉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在我院门诊治疗的498名患儿的家长进行调查,填写问卷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问卷498份,回收率为100.0%,回收有效率为98.9%。患儿家长对药物知识、不良反应、选择治疗方式等认知程度较低。静脉用药的潜在危害性、引起的不良反应了解与否,患儿家长文化程度、职业高低等成为用药认知度高低的影响因素。结论:患儿家长的静脉用药知识欠缺,应加强宣传,提倡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公众对药品安全知识的认知度与满意度,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三甲医院的候诊或探访人员开展药品安全知识的认知度及满意度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公众的药品安全知识认知度合格率为65.1%,平均得分为(6.25±2.17)分,对安全用药原则认知度偏低,合格率仅占33.8%。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人员认知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体认知得分分值呈正态分布。多因素分析显示,地区、年龄、文化程度与认知度高低有关。对药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显示,不满意人员占30.7%,未接受过药品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占68.7%,使用过抗菌药的人高达79.5%,74.2%的人有建立药品不良反应(ADR)救济与赔偿制度的需求。结论:公众安全用药认知度偏低,抗菌药普遍滥用,三成以上人员不满意药品安全状况。今后应加强医院合理用药考核,建立公众药品安全教育体系与ADR救济与赔偿制度,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苏省涉药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和药物安全性问题的认知情况,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单位集中被调查人员统一填写问卷。EpiData3.1建立录入系统,用SPSS13.0和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问卷5482份,纳入统计5474份,回收率81.69%。江苏省涉药人员对于ADR基本知识、ADR的监管知识、合理用药等知识认知程度较高,对于药物警戒认知程度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单位内不同岗位之间人员的认知程度有一定差距。单因素分析显示,单位类型、地区、工龄、本岗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和职称与认知程度有关,性别与年龄则与认知程度高低无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单位类型、地区、文化程度和职称与认知程度的高低有高度的统计学关联,而工龄和本岗工作年限与认知度无关。结论:江苏省涉药人员对于ADR的相关知识认知程度较高,而对于药物警戒认知度低,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需加大对药品生产企业,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宣传培训力度,在不同的单位中,应加大对直接面对患者的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ADR报告意识,促进ADR监测工作平稳、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于美玲  徐建国  于欣  计生鑫 《中国药房》2011,(36):3376-3379
目的:了解消费者对药品说明书的内容及合理用药的认知水平。方法:对银川地区药品消费者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处理。结果:共发放问卷302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3%。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药品说明书和合理用药知晓度较低,不同研究变量其知晓度不同,其中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和不同的健康状况的消费者认知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该地区消费者对药品说明书的知晓度亟需提高,建议从加强药学服务、改进药品说明书、普及医药知识和净化医药广告等几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11.
药物不良反应267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唐永刚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32-1934
目的:分析我院近几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67例ADR报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ADR以抗感染药居首位;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静脉给药方式占多数.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重视ADR,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上报的340例ADR报表,将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方面,静滴引起的ADR比例最高;药品类别方面,抗菌药引起ADR比例最高;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首位。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邱晓春  韦灵玉  韩昊颀 《中国药房》2014,(22):2077-207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加强药品安全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度上报国家ADR监测网并通过中心审核的286例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51.05%);静脉滴注给药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途径(占77.85%);引起ADR的药品以抗肿瘤及辅助药为主(占66.08%);严重的ADR表现以红细胞异常最为常见(占34.51%);引起严重红细胞异常的前10位药品均为抗肿瘤药,报告最多的是顺铂、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等。结论:临床应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ADR的认知度,尤其是应重视对抗肿瘤药ADR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1月~2007年11月收集并上报的19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94例ADR报告中,21.6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63.9%),且13例严重ADR就有11例发生在此年龄阶段(84.6%);涉及的药品42种,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例数占首位(69.1%);报告者主要来源于护士(91.2%);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51.0%)。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的监测,加强监测上报人员的培训工作,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李岚  王晓玲 《中国药房》2012,(4):299-301
目的:了解我院药师对合理用药的认知度,促进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我院药师合理用药知识水平。结果:共发放并收回问卷89份,答题较好者为78.7%,一般者为21.3%。结论:我院药师对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和处方调配都有较好的掌握,但对药学知识进展未能全面掌握。医院应加强对药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和技术素质,同时在院内积极开展合理用药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集到的17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ADR出现时间、ADR涉及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7例ADR涉及药品76种,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44.63%),其次是中药制剂(9.60%);给药途经以静脉滴注为主(58.1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6.27%);严重的ADR有3例。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微生物药物合理用药教育,慎用静脉注射剂,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8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药品ADR报告中61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5.64%),男:女比例为0.79∶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维生素及营养制剂所占比例较高;ADR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42.55%)、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新的、严重的ADR共计28例,占ADR总数的14.89%;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8例严重ADR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及重点品种的用药监管与监测,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尤其是严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8.
叶思勇  魏霞  冯杨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147-148,15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对本院2008~2010年收集到的21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14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占38.78%,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64.61%;ADR的主要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38.32%,抗感染药物引发ADR数量最多,共38.79%。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10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ADR涉及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78.8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比例最大,占70.19%;累及器官/系统方面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2.16%。结论:抗感染药物应用及静脉滴注用药是产生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ADR高发生率品种的监管,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强化ADR的监测报告,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