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蔡英剑  邱明友 《陕西中医》2003,24(3):280-282
湿为六淫之一 ,感人从皮毛而入先犯太阳 ,为阴邪易伤阳气 ,此为外所致 ;其在内多因脾运失司 ,水湿不运 ,或湿困脾胃致水湿内停蕴致其他脏腑病变 ,日久化热形成湿热。其为病经久缠绵难愈。与风、寒、暑形成风湿、寒湿、暑湿等病症 ,与脏腑为病形成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脾虚湿阻  相似文献   

2.
治疗小儿疳积的体会福建中医学院(350003)戴春福福建省仙游县卫协陈益洪【关键词】疳积/中医药疗法必用化湿疳积病变,责其脏腑,主因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每多停聚,水湿内停阻滞脾胃气机,影响脾升胃降之功能,形成因果循环,使病情缠绵难愈。故瘠积患儿常出...  相似文献   

3.
脾胃为其“所恶”损伤引起寒热不同病证《伤寒悬解》黄坤载云:“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体阴用阳,运化水湿是其功能,喜燥恶湿是其特性。燥则清阳之气得以上升,水液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其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若水湿过盛,或水湿不化,湿邪伤脾,则引起...  相似文献   

4.
小儿脾胃病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是因为小儿饥饱不节,贪食求多,造成脾胃损伤。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出现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为饮,故曰“脾虚则生湿”、“脾湿动而为痰”、“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在脾胃病方面表现脘腹胀闷、恶心呕吐、便溏等。笔者就儿科脾胃病最常见之呕吐、泄泻二证从痰湿而治的体会分析如下。1痰饮呕吐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致胃气不降则发生呕吐,其特点往往是呕吐清水痰涎,有的患者胃中有振水声,也有兼脘闷不食等证的。夏某,男,8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患儿胃脘部胀痛、呕吐20天余,…  相似文献   

5.
痰证的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玉根 《江西中医药》2003,34(11):32-32
本文仅就痰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法用药谈一些粗浅的体会。1 痰证的产生原因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水湿不能运化是产生痰饮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在脏腑方面 ,则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王肯堂指出 :“中焦热隔 ,则肺与大肠不通 ,其热毒之气 ,必上蒸于肺而生痰 ,故患肺热者 ,多脾实得之。”(《证治准绳》)所以 ,出现痰证 ,可有诸多因素 ,如心热、肺热以及其它原因 ,但总是关系着脾胃 ,因为痰是水湿所化 ,如脾胃健全受纳运化功能都好 ,饮食就能化为精微而充实人体。如化为痰 ,就会留滞在肺、胃、胸隔 ,以致随气升降 ,流窜各处 ,经络四肢无处不到 ,引…  相似文献   

6.
吴绍从 《河南中医》2011,31(9):1069-1070
肝、脾、胃经脉络属关系密切,经气相互流通,功能相互影响.故临床上不论肝病反复发作病因为何,均可见脾胃病变之症,故健脾益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各脏腑得以濡养,水湿得以运化,实为脏病之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7.
中医按摩治疗肥胖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肥胖一般是指体重超过同年龄正常人平均体重的20%而言。那么肥胖的确切定义是什么?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称为肥胖。肥胖实际是一种疾病,属于慢性疾病。肥胖一般分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种。1病因1.1大量摄取甜食及动物脂肪:中医认为,过食甘之品容易损伤脾胃,而脾主运化水湿,脾胃损伤会引起湿浊停滞,从而导致脂肪堆积,体重上升。1.2缺乏运动:久卧久坐必然伤气,这样就会导致气虚,气虚则引起水湿,进而造成肥胖。1.3情志低迷:肝主疏泄,而怒易伤肝,思易伤脾,肝脾受  相似文献   

8.
吴雷 《中医研究》2009,22(12):35-38
脾胃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失调会导致多个脏腑疾病的发生。笔者紧扣“实脾”思路,结合4例临床常见病的治疗体会,论述了“实脾”在脾胃及相关疾病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脾胃病证有虚有实,脾病以虚证为多,胃病以实证为常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因脾胃的生理机能与各脏腑之间,存在着互相生化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脾胃发生病变,常常影响其余脏腑。相反,其它脏腑的功能障碍也能引起脾胃功能的失调。张景岳说:“治脾胃,可以安五脏”。人体健康与否,关系到脾胃的强弱,若生化之源生机旺盛,五脏六腑则安。如周慎斋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  相似文献   

10.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是《脾胃论》的核心观点,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之本,任何因素导致脾胃损伤,脾胃功能失调,失于健运,病由此生,脾胃被伤,为疾病发生的基础。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脾胃与肠生理病理关系密切,其发病不离于脾胃内伤。基于“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观点,探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外感时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都可致脾胃内伤,或是素体脾胃虚弱,脾胃功能失健,无力纳运,导致水谷代谢失调,病理产物生成,气血化生不足,气机升降失调,肠腑功能失健,水湿积聚,酿蕴成浊,浊毒内蕴,壅溃成疡。文章则从“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观点出发,阐述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调理,并强调顾护补益脾胃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