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评估采用支架成形术(CAS)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作用。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09年2月,62例患者(48~79岁,平均65岁),主诉后循环缺血(PCI)症状如眩晕发作,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椎-基底动脉狭窄。接受经皮腔内CAS,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段行球囊扩张CAS,支架安放位置为致血流灌注不足的动脉狭窄处。结果 62例患者共放置69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DSA显示狭窄段全部成形良好,椎-基底动脉狭窄段狭窄程度从术前的(71.5±9.2)%降至(5.6±2.2)%。无介入相关性死亡病例发生。随访6~38个月,平均(20.6±5.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51例,改善8例,复发3例。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AS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陶丽  朱丹 《中国实用医药》2010,5(7):244-245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眼缺血性疾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是近几年来替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一种方法,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日臻成熟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了颈内动脉狭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的风险及对患者的影响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多模式影像指导下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选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成术组(常规CAS组)和多模式影像指导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成术组(个体化CAS组),各50例,完整地评估神经专科的情况,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手术期总并发症:14.0%和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并发症:6.0%和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0%和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狭窄率分别为:24.0%和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影像指导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能降低远期血管再狭窄率,但尚未能降低远期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和安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对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4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本组Mori A型病变29例,B型病变5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例、颅内颈内动脉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20例。在内支架成形术后,平均动脉狭窄率从70.9%下降到9.0%(P〈0.01)。在围手术期内,除1例(左椎动脉V3段串联病变)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33例平均随访18个月(3—36个月),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部分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总结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与技术经验。方法对25例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药物治疗无效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脑血管造影及TCD随访。结果25例患者血管狭窄部位均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术前狭窄为(88.2±4.4)%,术后即刻血管造影狭窄下降为(12.3±4.5)%。临床随访无TIA再发作,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TCD检查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已经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1,2],但是,由于脑血管本身的复杂性,加之,全国多家医院同时开展,存在着学习曲线,因此在支架成形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并发症,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CAS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将会大大减少手术的风险性,提高手术成功率。为了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能够更加顺利良好的发展,现将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作为一种微创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因其损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已逐渐在临床普及并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1]。笔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26例,术后出现高灌注综合征(HS)3例,低灌注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质量控制(下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目前的临床应用发展迅猛,但对其的质量控制也应尽快建立相关的可实施标准,北京天坛医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将这些经验总结成文与大家分享,上期杂志我们刊登了该文的上篇,本期继续刊登该文的下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tery stentlng,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51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结果全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9.8%,术后残余狭窄率<20%,18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后3例出现轻度再狭窄,l例出现重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支架治疗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80%的患者38例,全部均行全脑血管造影(CAG)、颈部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采用3种不同支架治疗;6月后复查上述检查。结果 38例操作顺利,临床并发症少,3例(7.9%)发生短暂性脑块血发作(TIA),1例(2.6%)发生脑栓塞,3例(7.9%)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所有病例影像学评价成功,TCD检查血流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33例(86.8%)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例(7.9%)好转;6月后CAG显示仅2例(5.3%)发生血管再狭窄。结论 CAS技术治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闫冰 《中国医药指南》2012,(33):146-14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血管血流速度以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3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1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共有5例患者发生心率减慢的情况,经过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P<0.05),并且血流速度接近正常范围。而术后1d、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蒯洁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2):64-66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治疗椎基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适应症。方法2004年4月-2008年12月共收治39例患者41处病变,椎动脉开口15处,V4段椎动脉18处,基底动脉8例,其中有2两例患者同时具有两处病变。结果41病变介入支架成形,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术后残余狭窄率平均21%(P<0.01)。除1例基底动脉支架成形致血管破裂出血死亡,1例椎基动脉汇合部支架成形的患者术后第三天出现意识障碍,其余在围手术期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技术成功率95%。结论症状性椎基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疗效确切,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仍较大,临床就其适应症和适应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随机抽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分组为CEA组以及CAS组,每组15例。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CEA组患者有2例颈部血肿,1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均与CAS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颈动脉夹层方面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AS组(P<0.05)。两组术后随访2年再狭窄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效果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一致,安全性均较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辅以有效护理的效果。方法对30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采取术前宣教、术中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及出院健康指导等系统化的综合护理。结果本组椎基底动脉狭窄成形术患者治疗护理期间,临床症状均得到良好控制,除1例患者术中放支架时,由于血管痉挛而受阻,其余均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随访1~12个月,患者均能按时服药和复诊。结论辅以系统化的综合护理,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成功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5.
刘建峰  侯凯  李辉  张峰  李鹏  井山泉 《河北医药》2013,(24):3744-3745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占缺血性脑血病25%~40%。单纯的内科药物治疗难以改变已经形成的血管形态。随着血管内支架技术的进步和介入治疗经验的积累,椎动脉支架成形术逐渐显现出比单纯药物治疗更大的优势。对我中心2004年4月至2012年6月73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术前、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改善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内科药物治疗对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及自愿原则,分为支架成形术治疗组71例和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随访期间的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TIA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支架成形组有1例(1.41%)发生原狭窄动脉供血区的轻微卒中,内科治疗组5例发生脑梗死,2例发生TIA(11.67%)(P<0.01);NIHSS、mRS评分提示支架成形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残疾程度改善优于内科治疗组(P<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的、可行的,其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脑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3月-2013年2月在我科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46例患者(颅外动脉36例,颅内动脉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病人颅内外动脉狭窄完全消失,38例狭窄程度减少70%以上。术后出现头痛仅2例,脑血管痉挛1例。46例患者基本康复。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探讨该技术的适应症和并发症防治。方法:33例脑缺血一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狭窄程度大于70%)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利用Doppler、CEMRA和DSA对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的范围、程度进行评估。手术中部分患者提前置放血栓保护伞,利用球囊导管对狭窄部位行预扩张,安放支架后用球囊导管进行支架内再扩张,支架成形术后,观察手术期脑栓塞发生情况,术后联合中药治疗。结果:受治的33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支架定位准确,1例术中发生脑梗塞,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3~13个月(平均7.3个月),均未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使用血栓保护伞可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董宏  娄永忠  李斌 《贵州医药》2007,31(8):703-704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病因。近年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作为一种新的、迅速的治疗手段已逐渐在临床普及。笔者采用此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6例,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应用此技术  相似文献   

20.
张志翔  赵进委  恽文伟  钱传忠  陈卓友 《江苏医药》2012,38(22):2723-2724,2636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弓的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介入诊疗方法.方法 常规进行主动脉弓造影并仔细观察左侧锁骨下动脉血管的形态,对发现的25例起源于主动脉弓的左侧椎动脉使用了0.014微导丝支撑下后撤H1导管至左侧椎动脉开口下方造影,对其中6例症状性狭窄患者采用了同轴导管、双0.014微导丝支撑技术及骨性解剖标志定位情况下的支架成形术.结果 主动脉弓造影时25例异位左椎动脉中14例清晰显影,7例间断显影,4例未显影(其后经H1导管超选择左侧椎动脉开口造影时显示,同时发现其起始部存在严重狭窄).25例异位椎动脉近端直径2.5-5.0 mm,起始部正常9例,<50%狭窄4例,50%-75%狭窄5例,>75%狭窄7例.其中6例症状性狭窄患者成功进行了球扩支架成形术治疗.结论 主动脉弓造影能较好的发现起源于主动脉弓的左侧椎动脉,微导丝支撑下椎动脉开口处造影能良好的显示其起始部情况,支架成形术能有效治疗其起始部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