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名医喻嘉言在其所著《医门法律·痢疾门中》提出“逆流挽舟”一法,历来对喻氏所论褒贬不一。详究痢疾之成因,总由饮食不洁,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发,病从口鼻而入,均属外邪。既属外来邪气,喻氏认为“其必从外而出之,以故下痢必从汗,  相似文献   

2.
惊风病是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文通过总结宋金时期医家对惊风的论述,试图阐明:宋金时期是该病认识史上的主要时期,宋金医家在研讨该病的诊治理论上做了巨大贡献。宋以前,痫证概念的范围很大,将绝大多数发搐性疾病囊括于内,惊风病证亦在其中。长期以来,有惊风病患而无惊风病名。从现有文献看,惊风病名首见于《幼幼新书》中引录的宋以前撰写的《玉诀》、《石壁经》两部论著中,文中述及惊风、急惊、慢惊等病名并列有症状。当然,较之宋金时之论述,颇感简朴。宋金时期,医家们对急慢惊风以大量篇幅加以  相似文献   

3.
喻嘉言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在伤寒、温病、内科杂病上多有建树,对儿科也颇有贡献。如明确了小儿惊风的病因证治。对小儿表证,力主解肌,而不是单纯发汗解表,“但表法原取解肌,不取发汗”,因“小儿肌肤嫩薄,腠理空虚,断无发汗之理”。喻氏同时认为:“理脾则百病不生,不理脾则诸疾续起”,其  相似文献   

4.
"惊风"一词,历经千年而沿用至今。宋代《太平圣惠方》开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并载有急惊风、慢惊风之病名,后世均遵此说,沿用惊风之名。本文从历史沿革、各医家对"惊风"病名之辨以及病名分类3个方面论述惊风之病名,望对各位医家研究惊风一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许金 《北京中医药》2013,(12):922-924
《寓意草》是一部记录医案、医话的著作,为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所著,与《尚论篇》《医门法律》合称“喻氏三书”。《寓意草》记载了喻氏“视人如己”的从医宗旨,及临证时倡导“定议病式”和“先议病后用药”的施治思路。喻氏临证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讲究立法用药,同时顾及用药前后的病机转归,还注意时令、体质不同对辨证治疗的影响。书中所载病案及理论皆为喻氏多年行医所得的宝贵临床经验,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书记有喻氏医案、医话60余则,其中血证病案5则,将其辨治思路运用于肿瘤患者血证的临床治疗中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凡病而出现惊厥抽搐者统称为惊风。临床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类。其中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慢惊风多由急惊风经久不愈,病邪留连,真阴耗损,虚风内动而致。本文重点讨论急惊风。该病多罹患于1~4岁的婴幼儿,以发病急、变化快、死亡速为其特点。古人有:“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之说。  相似文献   

7.
林季文 《新中医》1993,25(10):50-52
惊风一证,是以抽风为主要证候的总称。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为儿科急重症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北宋钱氏始以“心主惊风属肝”立论。创立惊风病名,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种类型,他认为急惊风是由于热甚生风,慢惊风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8.
小儿惊风,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称为"婴儿病间(痫)"、"婴儿瘛",在《内经》中称作"痫惊",《神农本草经》中称为"小儿惊痫"、"小儿痫",《颅囟经》中称为"小儿风痫"。《诸病源候论》根据病因不同将小儿痫分为三类,分别称作"惊痫"、"风痫"与"食痫",并从阴阳的角度将痫病分为"阴痫"、"阳痫"两类。《千金要方》中的"痫"多指惊风,如"五脏痫",也指癫痫,如"六畜痫"。《黄帝明堂灸经》首次提出"小儿急惊风"、"小儿缓惊风"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惊风"的病名,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惊风"的病名逐渐取代"痫"成为主要称谓。  相似文献   

9.
惊风证治     
惊风,亦名惊搐,或叫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出现频繁的抽搐、痉挛,或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故又名小儿痉病。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临床上,将来病急暴,实象毕具,属阳属热者,称之为  相似文献   

10.
喻氏“逆挽法”的含义是针对外感致痢(肺卫郁闭,内迫大肠)之病机,逆其下痢之病势,挽其邪气出表达外;人参败毒散是通过开表宣肺,使卫气疏通,肺气宣畅,大肠壅滞得以疏解,达到逆挽之目的。拍出“逆挽法”属于治痢的一种变法,并对喻氏表述此法时的一些疑似论据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1.
正惊风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症候,又称"惊厥"。北宋儿科医家钱乙对惊风分类,并确定惊风的治疗原则,本文就惊风的由来、病因病机、钱乙对惊风辨证、治则治法、所用相关方剂及病案分析介绍如下,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1惊风的由来宋之前中医文献中无惊风病名,统称为"阴、阳痫"等。在较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中有"惊痫"的记载,可认为惊风邹形。至《皇帝明堂灸经》中首次提出"惊风"的病名~([1])。至宋·王怀隐将惊  相似文献   

12.
喻嘉言,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在《寓意草》中倡“先议病,后用药”之论,反复推论,阐明审证用药之所以然,对中医辨证论治精神有着很好的发挥,对临床贡献很大,喻氏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本文仅就喻氏在《寓意草》中应用人参经验浅析如下。1与解表...  相似文献   

13.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了北宋儿科医家钱乙诊治儿科病的经验,其中钱乙有关小儿惊风的理论对后世中医儿科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现着重以五脏理论为切入点,将散在于《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关钱乙对小儿惊风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系统整理,详细的总结惊风的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所用相关方剂及病案分析,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惊风病名考     
惊风是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为主要特征。清代沈金鳖的《幼科释迷》指出:“小儿之病,最重唯惊。”明代龚信纂辑《古今医鉴》亦曰:“小儿病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历代儿科著作对惊风都非常重视,均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5.
小儿惊风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的重症、急症之一,病死率、致残率很高,因此对于此病的研究很有必要。明代旴江医家龚廷贤的著作《万病回春》系统总结了小儿惊风辨治规律,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名词解释(共12分,每题2分)1.刚痓2.柔痓3.内钓4.中恶5.马脾风6.客忤二填空(共28分,每空1分)1.肝所生病,主要有()、()。心所生病主要有()、()、()。2.急惊风属阳,病在(),易治,宜用()。慢惊风属阴,病在(),难治,宜用()。3.风从肝治,惊从()治。4.肝经主病实则方用()泻之,虚则方用()补之。心经主病实则方用(),虚则方用()。5.泄痢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虚弱者,此()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后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泄痢不止,宜补涩之。6.刚痓治疗宜();柔痓治疗宜()。7.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  相似文献   

17.
《幼科发挥》是明代旴江医家万全的代表著作,为《育婴家秘》之遗意而作,当中有关小儿惊风的理论对后世中医儿科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书中小儿惊风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以期求古鉴今,为当今小儿惊风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谨守病机,治病求本,深谙药性,知药善用是临床诊疗的关键,也是疗效的保障。通过赏析喻嘉言一则医案,揭示喻氏精湛诊疗技术、高深理论功底和临床用药技巧。  相似文献   

19.
浅述江笔花对惊风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笔花原名江秋,系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氏。早年官居于东粤,中年学医,往来于江浙之间,是晚清时期的一位亦官亦医者。道光四年(1824年)其著成《笔花医镜》四卷,书中卷三为儿科证治,对小儿惊风病的认识和治疗颇多见树,兹浅述如下。1明辨惊风二字真谛惊风...  相似文献   

20.
惊风又称“惊厥”,属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以五岁以内婴幼儿最多见。临床以抽痉或伴神昏为其特征,其病势突然,来势凶险,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故见惊风,应立即抢救。现将笔者多年儿科临床惊风证治体会小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