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发干酷性上颌窦炎的CT征象及其病理基础,以期与上颌窦癌鉴别。方法: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干酪性上颌窦炎CT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CT表现:①单侧上颌窦实变且无强化。②粘膜肥厚并强化。③骨壁不规整增厚,骨壁破坏(5例6处)。手术所见:①窦腔内充满大量干酪坏死物,无血供。②粘膜肥厚糜烂。③骨质增生硬化,部分骨质破坏。结论:CT检查对干酪性上颌窦炎的正确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32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颇似恶性肿瘤,常易发生误诊。本文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2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上颌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有放射性肠炎、骨炎、肺炎[1] 等的报道 ,未见放射性鼻窦炎尤其上颌窦炎的专题论述 ,放射性鼻窦炎中的筛、蝶窦炎CT表现较单一易诊断 ,而上颌窦炎所示形态各异 ,与其他病变易相混淆。因此本文特搜集 174例放射性上颌窦炎 ,就其CT诊断与鉴别诊断归纳如下。1 资料与方法搜集上颌窦接受 15 0 0cGY以上放射性次照射 174例 ,其中因鼻咽癌上颌窦次照射 16 6例、鼻腔坏死性肉芽肿上颌窦次照射 3例、鼻咽恶性淋巴瘤上颌窦次照射 3例、硬腭癌上颌窦次照射 2例。 174例中男 10 2例、女 72例 ,年龄 2 8~ 80岁 ,平均5 4岁。行放射治疗前鼻窦…  相似文献   

4.
顾东胜  陶正义 《武警医学》1998,9(3):174-175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14例临床病理分析武警浙江总队医院五官科顾东胜,陶正义,王天生,尹满香(嘉兴314000)关键词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炎性出血坏死组织将我院自1991年2月~1996年5月以“上颌窦占位性病变”收入、术后病理诊断为“炎性出血坏死...  相似文献   

5.
上颌窦曲菌病的CT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上颌窦曲菌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上颌窦曲菌病的影像学,临床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1)上颌窦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2)与窦壁无关的钙化;(3)局限性骨质增生和破坏;(4)仅累及一侧上颌窦,少累及其他鼻窦。结论 该病具有较特征的CT表现,85%以上的病人可获得诊断。CT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1994年 6月~ 2 0 0 0年 8月 ,我院收治有上颌窦壁破坏的上颌窦良性病变 39例 ,虽各具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 ,但治疗效果均良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39例中 ,男 2 5例 ,女 14例 ;年龄18~ 6 5岁 ,平均 4 0岁。均为单侧发病。其中上颌窦囊肿 16例 ,上颌窦真菌病 14例 ,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 8例 ,上颌窦炎性息肉 1例。均有鼻塞、流粘脓涕、回抽性涕血、面颊部肿胀、麻木、疼痛等症状。1 2 CT检查 均经鼻窦冠状位和 (或 )轴位CT扫描 ,发现上颌窦前壁、内侧壁骨质吸收破坏 2 0例 ,前壁、内侧壁、顶壁骨质吸收破坏 6例 ,底壁、内侧壁…  相似文献   

7.
姚书霞  张田 《武警医学》2010,21(7):609-610
上颌窦出血性坏死性息肉是发生于上颌窦,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息肉或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微创治疗出血坏死性息肉成为了可能。我科自1998—01至2009—05间采用鼻内镜双径路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23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提高本病CT诊断正确性.材料和方法:4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腔出血坏死性息肉术前采取横断面、冠状面、平扫和/或增强后CT检查.结果:CT表现为:1)所有病例均涉及上颌窦,密度不匀,增强轻度.2)上颌窦内侧壁有吸收破坏(31/43),窦腔有膨大(28/43).3)骨质既有吸收破坏,又有硬化增厚.本组病例CT术前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3.7%.结论:CT可对出血坏死性息肉作出明确诊断,应作为本病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CT在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 9例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 ,术前采用鼻窦轴位和冠状位 ,平扫和 /或增强后CT薄层扫描。结果 病变密度不均匀 ,为低高混杂密度 (2 6/2 9) ,边界清楚 ,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 ;上颌窦和 /或鼻腔呈膨胀性扩大 ,骨质压迫性吸收破坏以上颌窦内侧壁多见 (13 /2 9) ;多数病例既有骨质破坏 ,又伴有硬化增厚 (15 /2 9)。结论 CT对出血坏死性息肉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常规上颌窦根治术后,其前壁常遗留骨缺损,瘢痕组织由此长入上颌窦腔内,易形成阻塞,甚至引起上颌窦炎症或病变复发。为克服这一缺点,我们采用自体复合骨瓣移植,进行上颌窦前壁重建术20例,取得满意效果。1 病例报告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6~57岁,平均34岁。其中慢性上颌窦炎11例,上颌窦粘液囊肿5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例,上颌窦骨瘤1例。术前X线或CT片示均无上颌窦骨质破坏。1.2 手术方法 局麻,按柯-陆术式作口内唇龈粘膜切口,自尖牙向外达第2前臼齿,深达骨膜,掀起粘骨膜瓣,暴露上颌窦前壁。在前壁中央用电钻切取边长…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114例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平片(华、柯氏位)及CT 扫描的影像表现,提出X 线诊断在下述征象组合出现时较有特征性:(1)单个上颌窦腔均匀密度增高;(2)不均等的窦腔膨胀、骨质吸收甚至破坏;(3)病侧鼻腔内软组织增生。CT 扫描能更清楚地观察上颌窦内侧壁及前壁的骨质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7例累及同侧筛窦及鼻腔。病变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密度影,内见斑点斑块状钙化36例,窦腔高密度影内见气泡影19例。34例见上颌窦窦壁骨质改变,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24例。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和CT图像观察了解鼻中隔偏曲与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的关系,探讨鼻中隔偏曲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经鼻窦冠状位CT扫描证实的鼻中隔偏曲伴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包括慢性上颌窦炎、上颌窦浆液性囊肿、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和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56例,观察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与鼻中隔偏曲的关系。随机抽取10例患者的鼻窦冠状位CT图像,按Uygur法计算钩突所在平面两侧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以坐标纸格数表示)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并与10例正常对照(鼻中隔正直、无鼻窦病变)进行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单侧慢性上颌窦炎25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9例,上颌窦浆液性囊肿5例,霉菌性上颌窦炎17例;病变位于鼻中隔偏曲鼻腔宽大侧35例(62.5%),狭窄侧21例(37.5%)。10例鼻中隔偏曲伴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患者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在鼻腔宽侧为48.8%,窄侧为44.1%,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10例正常对照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为右侧40.1%,左侧39.8%,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使鼻腔宽大侧发生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的机会大于鼻腔狭窄侧;临床处理上颌窦炎性病变的同时应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恢复鼻腔鼻窦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阻断鼻中隔偏曲造成的代偿失调。  相似文献   

14.
李蕾  苗重昌  周胜利   《放射学实践》2011,26(1):22-24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者17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者5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鼻腔者3例,累及双侧上颌窦者3例.病理表现为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组织中有较多炎性渗出物,坏死物及淋...  相似文献   

15.
霉菌性上颌窦炎常规CT诊断与临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及CT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本组患者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表现是以涕血为特征。常规CT扫描证实,病变仅发生于一侧,上颌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伴有砂粒状钙化(15)、环形钙化(6)、团块状钙化(5);局限性骨质破坏及增生。结论霉菌性上颌寞炎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CT有特异性表现,常规CT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临床特征以及新的分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1)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密度增高影;(2)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或线样钙化影25例(73.5%);(3)窦腔高密度湿浊影中有气泡影8例;(4)上颌窦骨质吸收、破坏5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3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的CT表现,如窦腔内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线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等。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鼻部源性突眼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对鼻部源性突眼的认识。材料和方法:本文19例鼻部源性突眼,其中鼻咽癌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鼻腔纤维血管瘤、恶性肉芽肿和嗅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上颌窦癌和软骨肉瘤各2例,上颌窦恶性肉芽肿、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全部病例均作轴位CT扫描,12例加作增强扫描,详细分析了它们CT表现。结果:源于鼻咽的放疗前鼻咽癌和纤维血管瘤,其病变主要位于鼻咽腔和咽旁,后者显著增强并有钙斑,与前者不同;源于上颌窦的肿瘤,病变占据上颌窦的全部或大部分,软骨肉瘤有钙斑且无强化,易与其它肿瘤区别,它们破坏上颌窦顶部进入眼眶;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在鼻腔和筛窦形成肿块,破坏筛骨眶板侵入眼眶。结论:根据CT所见,可判断突眼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上颌窦曲菌病的平片和CT诊断(附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上颌窦曲菌病的 X线平片和 CT表现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上颌窦曲菌病 8例 ,均照有站立或坐位平片和轴位 CT扫描。结果 :病变累及上颌窦 8例 ,同时累及筛窦 2例 ,额窦 1例 ,均有粘膜肥厚 ,窦腔内肿块 3例 ,高密度钙化影 4例。结论 :有慢性上颌窦临床表现而治疗效果不佳 ;平片或 CT未见液气平面 ;软组织肿块破坏或不破坏骨质 ;异常高密度影应高度怀疑曲菌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资料.其中14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15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 17例病变均以上颌窦口为中心向鼻腔及上颌窦内生长,边缘清晰,16例形态不规整,呈浅分叶状,仅1例呈卵圆形.CT表现:14例病变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分别在病变周边及内部见到条形及结节状高密度影,邻近骨质均呈压迫、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常见.MRI表现:16例病变内部在T_1WI上为低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_2WI上为高信号,14例同时伴有线样的低信号分隔;15例病变周边可见到T_1WI为等信号、T_2WI为低信号的不规则环形影围绕;15例行增强检查的病变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部分形态各异,10例内部为多发结节状强化,4例为斑片状强化,1例强化外观似叶片状,而T_2WI上的低信号环不强化.4例病变的鼻腔侧周边可见边缘清楚的囊状液体信号影,向前至鼻前庭,向后达后鼻孔区,增强后不强化.1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持续上升型;4例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MRT_2WI上内部的不均匀高信号为低信号围绕以及增强后结节状、斑片状的强化特征均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特异的MRI表现,而CT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MRI应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