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高频彩超在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依次扫查中上腹、脐周、左右下腹等肠系膜分布区,重点检查脐周和右下腹,观察并记录淋巴结数量、形态、大小、边缘及内部回声,测量淋巴结的长径、短径,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内部血供情况,经抗炎治疗后进行复查,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内部血流的变化。结果: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血流信号显示丰富,经抗炎治疗后淋巴结明显减少和缩小,其内血流信号也明显减少。结论:高频彩超在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对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经抗炎治疗7~30d后复查彩超,并将治疗前后的图像特点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95例患儿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皆为多发,以右中下腹、脐周为最多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见星点状、棒状及树枝状血流信号.治疗后复查,19例患儿淋巴结消失,76例患儿显示淋巴结长径、短径均明显缩小(P<0.01),彩色血流亦减少.结论 高频彩超能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是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随访观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其合并症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在我室用高频超声检查发现,后经临床抗炎治疗复查,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其合并症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患者中,单纯肠系膜淋巴结炎205例,肠炎或阑尾炎伴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6例,肠套叠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9例。结论小儿腹壁较薄,高频彩超可直观清晰地显示小儿腹腔内部层次结构,大血管、肠管的蠕动及肠系膜上肿大的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回声、分布情况,并能同时发现阑尾炎、肠套叠等病变,为临床治疗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特征,观察并记录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回声、形态、血流及纵横比值。结果: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以右下腹多见26例(占68.4%),以低回声为主28例(占73.7%),有32例(占84.2%)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血流信号。结论:高频彩超是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陈慕洁  苏辉华 《中外医疗》2010,29(36):178-179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高频彩超图像特征,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7例确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前后腹部高频彩超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 67例患儿均有腹部疼痛及右下腹压痛,发病前1~2d均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高频彩超发现肠系膜淋巴结均有多发肿大,治疗前后淋巴结数量及大小均有明显变化。结论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腹部高频彩超检查,能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是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和治疗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55例临床初步诊断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情况,并对二维图像和彩色多普勒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组53例腹腔发现肿大淋巴结,淋巴结长径48例〉1.0cm,形态规则,L/S〉2,CDFI可清晰显示淋巴结内血供情况。肿大淋巴结分布以脐周、右下腹为主。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是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及治疗后复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期间,我院对临床确诊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124名患儿进行高频彩超检查的结果.观察有无肿大淋巴结、淋巴结的肿大情况及其分布位置.结果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100%),其中以右下腹多见(92.3%),单纯脐周淋巴结肿大(55.6%).结论 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与疗效观察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郝洁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79-158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探头对腹痛小儿常规行超声检查,并记录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及长短轴比值(L/S)。结果182例患儿显示淋巴结肿大,其中脐周及右下腹均见肿大淋巴结者82例,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者64例,左上腹及脐周见肿大淋巴结者36例。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治疗及病例追踪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5~10 MHz高频探头,对因腹痛就诊的135例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常规进行全腹检查后,重点扫查腹主动脉周围、脐周及右下腹的淋巴结,并观察其大小、形态、回声及数量.结果 因反复腹痛而就诊的135例患儿,腹腔内探及肿大淋巴结102例,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阳性率为75.56%;且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肿大淋巴结位于右上腹17例,右下腹45例,脐周34例,左上腹5例.肿大淋巴结最大20 mm,最小5mm,肿大淋巴结数1~10个,多数为4~6个,部分患儿合并有少量盆腔积液.结论 用高频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准确性较高,并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范慧芳 《安徽医学》2013,34(9):1378-1380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应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抽选57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炎症组)进行高频彩超检查,对其超声图像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抽选57例健康患儿为对照组,予以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儿腹腔内高频彩超检测均可见淋巴结肿大,并且多位于脐周或者是中下腹,彩色多普勒可见血流信号增多;炎症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的长径(L)、短径(S)以及内部回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彩超能快速判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临床首先诊断方法,同时可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鉴别诊断、治疗效果评估等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儿科急腹症经超声显像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门诊及住院患儿和30例正常健康儿童行高频超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超声显示肿大淋巴结在脐周及右下腹,而且淋巴结最大长轴直径大于1.0 cm,最大短轴直径大于0.5 cm,纵横比又称圆形指数大于2,彩色多普勒(CDF)I显示淋巴结内见血流信号增多,呈点、条状沿淋巴门分布.结论高频彩超检查可作为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将肠系膜淋巴结L〉1.0 cm、R〉0.5 cm、L/R〉2,CDFI显示淋巴门样血流信号,作为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7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并分析其相关问题。方法:对472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结果:本组472例患儿均以急性腹痛或反复腹痛就诊,有上呼吸道症状者占74.58%,伴有恶心呕吐者占45.55%,27例右下腹可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超声检查472例均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所有病例均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5~10d症状消失。随访425例,随访6d至6月,腹部B超复查肠系膜淋巴结均明显缩小,纵横径比值(L/S)小于2。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高频彩超是首选检查方法。抗炎、抗病毒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杨芳  程印蓉  马晓娟 《西部医学》2012,24(1):137-139,14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腹痛小儿超声检查结果。采用高频探头超声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强度及类型,并测量其长短轴比值(L/S),病变的变化结果均经临床和随访证实。结果 77例患儿均显示腹腔淋巴结肿大,脐周及右下腹均见肿大淋巴结者72例,最大者24×12mm,其中19例血流丰富;仅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者4例,最大者14×5mm,1例血流丰富;左上腹及脐周均见肿大淋巴结者1例,大小11×5mm,血流较丰富。治疗后肿大的淋巴结逐渐回缩,但肿大淋巴结的回缩比腹痛消失明显滞后。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济简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95%),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伊 《中外医疗》2014,(18):31-32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明确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已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高频彩超探查。结果 80例患儿腹腔内均探及数个椭圆形淋巴结,且肿大淋巴大多结纵横比≥2,长轴径〉10 mm,绝大多数〈20 mm,多呈串珠状排列,经治疗后,患儿症状、体征逐渐消失,声像图显示淋巴结个数及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长轴〈10 mm,短轴〈5 mm,内部血流较治疗前减少。结论高频彩超可快速准确的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中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超声科经临床诊断的89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声像图特点。结果:89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抗感染治疗后复查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彩色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与疗效观察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7.5~12MHz高频探头,对因腹痛的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儿的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多位于脐周和(或)右下腹,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椭圆形、串珠状、堆状分布,皮髓质分界较清晰,直径10~30mm,长/横径≥2。CDFI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分布呈淋巴结门型,条状规则分布。位置较深的可探及点状血流,表浅者可见自淋巴门,向淋巴结内呈树枝状分布血流信号。急性期时,髂窝、肠间隙可探及少量游离液性暗区。结论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检查便捷、诊断率高、无创、定位准确等优点,并具有可以对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对58例腹痛患儿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淋巴结数目增多或直径增大,观察其分布、数目、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测量并记录阳性结果。启动彩色超声波检查,观察肿大淋巴结的血流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于超声诊断后进行药物治疗(头孢哌酮钠100 mg/kg或头孢硫脒50 mg/kg,qd),1周后复查彩色超声波对照。结论彩色超声波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方便、准确,易为患儿所接受,对临床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92例高频超声表现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和正常儿童淋巴结的高频超声表现。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2例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组的腹部淋巴结进行检测,测量4个较大腹腔淋巴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腹腔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大小(纵×横径)、纵横径比值、皮质及淋巴结门回声特征、淋巴门位置及是否融合。结果:正常儿童腹腔淋巴结横径随年龄增大而缩小。0~5岁和5~10岁组患儿较正常对照组淋巴结均显著增大。以腹腔淋巴结2个或2个以上最大横径〉0.4cm为阳性诊断指标,对0~5岁组患儿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4%;对5~10岁组患儿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为最佳选择。结论:高频超声的检查和分析能协助临床了解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的正常表现和炎症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声像图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56例。结果:56例患儿在脐周发现多个肿大的淋巴结,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形态多为椭圆形,边界清晰,呈低回声,皮髓质结构显示清晰,L/S〉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50~0.65。经过抗炎等对症治疗后患儿的症状缓解,10 d后复查超声显示,淋巴结数量、淋巴结长、短径(mm)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淋巴结长短径比明显提高(t值分别为12.364、15.342、3.475、2.364,P〈0.05)。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可以作为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