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痴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Hcy升高,并且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健康老年人群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肾损伤之间的关系,为预防老年人群早期肾损伤提供思路.方法 在我院2018年体检人群中,随机选取60岁以上健康者共428例.根据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HHcy组和对照组.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均衡两组间的协变量,减少组间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评估匹配前后HHcy组与对照组发生早期肾损伤的风险.结果 HHcy组与对照组各有99例匹配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两组估算的肾小球过滤率(eGFR)、早期肾损伤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倾向评分匹配后,组间协变量均达到均衡可比,HHcy组早期肾损伤患病率仍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与健康老年人群eGFR降低显著相关,增加了老年人群发生早期肾损伤的风险,经倾向评分匹配后,HHcy人群发生早期肾损伤的概率仍高于Hcy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Hcy、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化法测定200例患者血清Hcy、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LDL-C、血尿酸(UA)、血糖(GLU)等指标.以高频超声确定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有无,依斑块的有无分为无斑块组102例,斑块组98例,对比两组间Hcy、血脂、血尿酸、年龄、收缩压等的差异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方法确定患者颈动脉发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间Hcy(14.8±5.3 vs 18.3±6.2μmol/L,P<0.01)和LDL-C(2.92±0.71 vs 3.19 ±0.89 mmol/L,P<0.05)存在明显的差异;UA(310.6 ±82.7 vs 339.3 ±89.3.μmol/L,P<0.05)、吸烟的比例(17.6% vs 33.7%,P<0.05)、收缩压(157.6±19.6 vs169.1±62.8mmHg,P<0.05)在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其它因素,包括年龄、性别、HDL-C、TG、TC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和LDL-C是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的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471(1.039 ~1.503)和1.861(1.105 ~1.976).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收治发病时间≤24 h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脑梗死患者47例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时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Hcy和hs-CRP的含量,并分析两者与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cy与SBP、DBP、FBS、血小板计数、TC、TG、LDL-C、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与BMI和WHR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s-CRP与SBP、DBP、BMI、WHR、FBS、血小板计数、TC、TG、LDL-C、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且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4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诊断标准分为稳定斑块组(n=47)、不稳定斑块组(n=52)与无斑块组(n=42);并选取同一时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组。比较四组Hcy、Lp-PLA2水平及不同斑块指数分级患者的Hcy、Lp-PLA2水平,并分析Hcy、Lp-PLA2表达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cy、Lp-PLA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Hcy、Lp-PLA2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P0.05);不同斑块指数分级患者的Hcy、LpPLA2水平不同,且随着斑块指数分级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Hcy、Lp-PLA2水平成逐渐上升趋势,其中Ⅲ级患者Hcy、Lp-PLA2水平最高;经Pearson相关分析,Hcy、Lp-PLA2水平与斑块指数分级呈正相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Hcy、Lp-PLA2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增高,且与斑块指数分级呈正相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联合检测更有利临床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隆仙琴  武心萍 《医学信息》2010,23(4):964-96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将299名患者分成有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中Hcy 、LP(a)、hsCRP的水平.结果 有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中Hcy 、LP(a)、hsCRP的水平比无颈动脉斑块组的患者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cy、LP(a)、hs-CRP作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伴颈动脉病变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将215例初发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其空腹同型半胱氨酸 (Hcy) 值分为低同型半胱氨酸组103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组112例。主要比较两组脑梗塞患者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 结果 斑块以及严重的动脉狭窄更容易发生在急性脑梗塞高Hcy组。血浆Hcy的水平与斑块以及软斑的数量具有正相关性(kendall相关系数为0.145,P=0.006<0.05);血浆Hcy的水平与重度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359,P=0.000<0.05)。 结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积极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人群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其代谢途径在冠心病的诊断、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对234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cy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单纯性肥胖组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cy水平与体质指数相关,r=0.3176(P<0.01);不同性别健康或单纯性肥胖男女成人Hcy浓度无明显差别(P>0.05);单纯性肥胖成人体质指数(BMI)、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增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叶酸(folic acid,FA)、维生素B12(Vitmin B12,Vit B12)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血糖(blood glucose,B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性肥胖有明显的脂质代谢异常,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而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在单纯性肥胖人群中体重指数是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肥胖人群的血清Hcy检测及其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与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及预后。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的17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72和无斑块组100例,另以我院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人群Hey、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颈动脉斑块厚度(IMT)、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结果斑块组患者血清Hcy、APOB、IMT、TG、BMI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而APOA明显下降(P <0.05);血清Hey水平与IMT值、APOB、IMT、BMI、TG变化呈正相关,而与APOA值呈负相关(P<0.05);一年后,斑块组患者发生糖尿病下肢微血管病变、合并肾病、眼部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0.05);血清Hey水平高者预后更差。结论血清Hey水平对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且对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尿酸(UA)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80例,根据TIA最终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A组(TIA未进展为脑梗死者)和B组(TIA在24~48 h经头颅CT或MRA检查证实有脑梗死发生者),每组4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分析,其中A、B两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均高于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硬斑块15例,软斑块10例;B组检出硬斑块10例,软斑块25例;B组颈动脉软斑块检出率为62.50%,高于A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可能是TIA患者的危险因素,也是TIA患者早期展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可作为TIA患者的病情评估依据,并对TIA患者是否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故可进行早期干预,进而预防TIA患者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