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建立海人酸(KA)致痫大鼠模型并观察癫痫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及左乙拉西坦(LEV)对其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左乙拉西坦在癫痫脑损伤中是否具有保护的作用。方法:清结级Wistar雄性4~5周龄幼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立体定向右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KA组24只,注射海人酸,LEV治疗组24只,注射KA造模成功前12h胃管内注入LEV200mg/kg,以后未处死大鼠均每日给药一次。分别于致痫后6h、24h、72h处死,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NSE和MBP含量。结果:(1)大鼠癫痫行为;对照组无大鼠癫痫发作,其余组均有行为学改变。LEV组幼鼠癫痫发作程度与KA组类似,但潜伏期较KA组延长。(2)血清NSE变化:KA组和LEV组血清NSE于在致痫后6h升高,24h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LEV组与KA组的NSE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MBP变化:KA组和LEV组血清MBP于致痫后6h升高,72h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V组与KA组的MB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KA致痫大鼠血清NSE、MBP水平显著增高,提示癫痫发作可造成一过性脑损伤,血清NSE、MBP可能作为判断癫痫脑损伤程度的敏感指标,LEV对KA致痫大鼠血清NSE、MBP水平无影响,提示LEV不能减轻亦不加重癫痫发作引起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海人酸致痫模型,用ELISA法检测致痫大鼠血清S100β含量的变化及拉莫三嗪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2只28d龄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24只,KA组24只,LTG组24只,KA组及LTG组大鼠分别在脑立体定位仪下于海马CA3区注射海人酸建立KA模型。LTG组在建立模型前12h进行LTG灌胃治疗2次,各组模型点燃成功后分别于6h、12h、24h、72h于右心室采血,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含量值。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KA组及LTG组血清S100β含量明显升高(P〈0.05),但LTG组与KA组比较血清S100β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提示S100β与癫痫发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TG可能并不是通过降低致痫大鼠血清S100β含量而发挥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NPY和NCAM-mRNA的表达及左乙拉西坦对癫痫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NS)24只、模型组(Li-PILO) 24只、模型组十左乙拉西坦组(Li-PILO+LEV) 24只和左乙拉西坦组(LEV)24只,将Li-PILO+ LEV组和LEV组予以LEV200mg/kg每日一次灌胃,连续4周.应用PCR方法分别在1周、2周和4周动态检测4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PY和NCAM-mRNA的表达,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结果:与盐水组相比,造模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PY和NCAM-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Li-PILO+LEV组显著低于造模组;水迷宫中造模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平台数减少(P<0.05),与造模组相比Li-PILO+ LEV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癫痫发作时大鼠海马组织中NPY和NCAM-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左乙拉西坦能抑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NPY和NCAM-mRNA的表达并在治疗癫痫的同时,还会改善癫痫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氯化锂-匹罗卡品(Li-pilo)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观察左乙拉西坦(LEV)对癫痫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中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NS组(生理盐水组),Li-pilo+LEV组(治疗组),Li-pilo组(模型组),LEV组(正常给药组),每组24只,于建模成功后7d,14d,28d通过RT-PCR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SYNmRNA的表达水平,并于第4周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Morris水迷宫测试中Li-pilo+LEV组逃避潜伏期较Li-pilo组短(P<0.05);Li-pilo+LEV组穿越平台次数较Li-pilo组多(P<0.05)。PT-PCR测试各时间点NS组和Li-pilo+LEV组大鼠海马中SYNmRNA的表达量高于Li-pilo组(P<0.05)。结论:Li-pilo点燃的癫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退,左乙拉西坦可改善癫痫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该作用可能与其调节海马组织中SYN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Li-PILO)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观察左乙拉西坦(LEV)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5-羟色胺2A(5-HT2A)受体动态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左乙拉西坦的抗癫痫机制。方法: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NS)24只、左乙拉西坦对照组(LEV)24只、模型组(Li-PILO)30只、模型组+左乙拉西坦组(Li-PILO+LEV)30只,分别给予LEV组和Li-PILO+LEV组大鼠LEV 200 mg/kg每日1次灌胃,连续28d。采用RT-PCR方法分别在第7天、第14天、第28天动态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GFAP和5-HT2A受体的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FAP表达水平:与NS组比较,Li-PILO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FAP在第7天、第14天、第28天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升高更明显;与Li-PILO组比较,Li-PILO+LEV组GFA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2)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5-HT2A受体表达水平:LEV对照组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Li-PILO组在第7天时表达水平降低,且随时间延长降低水平越明显,即在第14天、第28天5-HT2A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Li-PILO组比较,Li-PILO+LEV组5-HT2A受体在第7天、第14天、第28天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LVE的抗癫痫作用可能与通过上调5HT-2A受体的表达及抑制GFAP的表达有关,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100B与癫痫的关系。方法采用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建立SD大鼠颞叶癫痫动物模型(癫痫组,40只),在痫性发作后6、12、24、72h和1周,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S100B蛋白的表达。其结果与正常SD大鼠(对照组,8只)比较。结果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含量在癫痫发作后6h逐渐增加,24h达高峰;海马CA3和齿状回区S100B免疫阳性胶质细胞致痫后24、72h显著增高。结论 S100B蛋白在癫痫后的海马组织中大量表达,提示S100B蛋白参与了癫痫早期的病理过程;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水平可作为判断癫痫所致脑损伤的早期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江苏医药》2012,38(4)
目的 探讨S100B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采用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建立SD大鼠颞叶癫痫动物模型(癫痫组,40只),在痫性发作后6、12、24、72 h和1周,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S100B蛋白的表达.其结果与正常SD大鼠(对照组,8只)比较.结果 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含量在癫痫发作后6h逐渐增加,24 h达高峰;海马CA3和齿状回区S100B免疫阳性胶质细胞致痫后24、72 h显著增高.结论 S100B蛋白在癫痫后的海马组织中大量表达,提示S100B蛋白参与了癫痫早期的病理过程;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水平可作为判断癫痫所致脑损伤的早期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对氯化锂-匹罗卡品(Li-pilo)致痫的大鼠海马组织中突触后致密物(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清结级Wistar雄性4周龄幼鼠96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左乙拉西坦对照组(LEV组),模型组(Lipilo组),治疗组(Li-pilo+LEV组),共4组,每组24只。建模成功后,将LEV组和Li-PILO+LEV组予以LEV200mg/kg每日灌胃给药一次,连续4周。采用RT-PCR方法动态检测第1周、第2周和第4周四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SD95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在给药后均出现痫性发作。左乙拉西坦对照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PSD95mRNA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和治疗组的PSD95m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PSD95-mRNA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的大鼠海马组织中PSD95一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左乙拉西坦能增强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PSD95一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与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3月收治的小儿难治性癫痫86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比例设为1:1.试验组医治时予以左乙拉西坦(LEV),对照组则予以拉莫三嗪.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生活质量,试验组较对照组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难治性癫痫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临床效果理想,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10.
吴靖  周宏斌  潘松青 《安徽医药》2016,20(3):449-453
目的 探讨莲心碱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癫大鼠模型急性期皮层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10 μg)、低剂量莲心碱组(B组,莲心碱2.5 g·L-1,25 μg)、高剂量莲心碱组(C组,莲心碱5 g·L-1,50 μg)、左乙拉西坦组(D组,100 g·L-1,1 mg),建立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大鼠模型后侧脑室注射药物,记录各组大鼠脑电图的改变。结果莲心碱组及左乙拉西坦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的痫性放电频率减低,快波(β波)比率减少,慢波(δ波)比率增加; 高剂量莲心碱组和左乙拉西坦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莲心碱在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大鼠模型急性期具有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rf2-ARE信号通路在左乙拉西坦抗癫痫中的作用,以及应用左乙拉西坦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36只,250~300 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control)组、戊四唑(1,5-pentamethylene-1H-tetrazole,PTZ)癫痫模型组、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对照组以及左乙拉西坦治疗组,每组9只。以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海马组织中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癫痫模型组相比,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癫痫大鼠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海马Nrf2、HO-1、NQO1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左乙拉西坦能够改善癫痫大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Nrf2-ARE通路,使HO-1、NQO1蛋白表达增多,起到抗癫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ADEs)对癫痫儿童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125例癫痫患儿进行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并观察各组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①单药组中丙戊酸钠(VPA)组、托吡酯组(TPM)、左乙拉西坦组(LEV)和联合用药组(VPA+TPM、VPA+LEV、TPM+LEV)其血清睾酮(TSTO)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雌二醇(E2)降低(P>0.05)、TPM组E2升高(P<0.05)。各组其余4项性激素:孕酮(PRGE)、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激素(FSHA)、促黄体生成激素(LH),没有明显变化。②各组服药6、12个月检测TSTO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P<0.05);12和6个月比较TSTO有升高趋势(P>0.05);二者TPM组E2均有升高,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组性激素的变化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服用ADEs对癫痫儿童血清性激素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示在治疗期间检测癫痫儿童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LEV)对癫痫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2月期间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首发初诊的原发性癫痫患儿30例,予口服LEV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测定骨密度(BMD)、骨碱性磷酸酶(BAP)、血钙(Ca2+)、血磷(P)、血中碱性磷酸酶(ALP)。对照组为30例未治疗的原发性癫痫患儿,同期检测上述指标。对上述骨代谢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左乙拉西坦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乙拉西坦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BMD、BAP、Ca、P、AL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短期服用左乙拉西坦(LEV)对癫痫患儿骨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羚羊角颗粒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苏州科技城医院收治的癫痫患儿12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2例)。对照组口服左乙拉西坦片,起始剂量10 mg/(kg·d),2次/d,连用1周后以每周增加10 mg/(kg·d)的幅度调整剂量至30 mg/(kg·d),2次/d,维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羚羊角颗粒,4~5岁2.5 g/次,5~10岁3.75 g/次,10~13岁5 g/次,2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结果、血清金属基质蛋白-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水平以及儿童生活质量量表4.0(Peds QLTM4.0)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9.0%,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且治疗组癫痫发作情况的改善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EEG显示痫性放电人数和总异常人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eds QLTM4.0普适型家长代评量表中生理领域和心理社会领域评分及其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PedsQLTM4.0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羚羊角颗粒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能有效稳定患儿病情,改善脑部异常放电,减轻脑组织损伤,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别选择丙戊酸钠以及左乙拉西坦对小儿癫痫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小儿癫痫患者102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52例患儿的分组依据为不同的癫痫治疗方法;观察组(50例):左乙拉西坦;对照组(52例):丙戊酸;通过对比NSE(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以及S100β水平以突出丙戊酸钠以及左乙拉西坦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小儿癫痫患者完成治疗后,在癫痫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同对照组癫痫患儿进行比较,观察组癫痫患儿无明显差异(P>0.05)。在NSE水平以及S100β水平两方面,同对照组癫痫患儿比较,观察组表现为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小儿癫痫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丙戊酸钠以及左乙拉西坦,获得的抗癫痫治疗效果较为一致,在神经保护方面,选择左乙拉西坦药物进行治疗后获得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对患者脑电图与脑损伤标志物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大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癫痫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予丙戊酸钠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左乙拉西坦片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脑电图改善效果,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血清脑损伤标志物[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5.63%(χ2=8.533,P=0.003)。治疗3个月后,2组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P300潜伏期均较治疗前减少或缩短,且观察组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均<0.01);2组血清S-100-β、HMGB-1、Hcy、IL-2、IL-6、TNF-α及h...  相似文献   

17.
川芎嗪对癫痫的作用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癫痫的作用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IL-1R)的关系。方法:用腹腔注射戊四氮制作大鼠癫痫模型,致痫前后分组分别给予川芎嗪,观察大鼠出现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及持续时间,并用脑电图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川芎嗪对癫痫大鼠脑电图和皮层及海马区IL-1R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无癫痫发作。致痫前给予川芎嗪组大鼠较癫痫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电图高电位痫样波发放减少,大脑皮层和海马IL-1R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致痫后给予川芎嗪组,上述指标与癫痫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抑制癫痫发作,其作用机制与通过白细胞介素-1对免疫-神经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β-EP、IL-2在癫痫发病中的机制以及纳络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大鼠腹腔内注射海人酸(KA)诱发癫痫发作,分为惊厥组及纳洛酮组,纳洛酮组同时给予腹腔注射1 mg/ kg 纳洛酮(NLX),观察两组大鼠癫痫行为,比较两组大鼠血浆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及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生物素标记(TUNEL) 法分别测定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比较惊厥对照组与纳洛酮治疗组大鼠癫痫行为结果 显示:惊厥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t=0.676,P>0.05),惊厥持续时间(t=5.520,P<0.01) 和惊厥级别评分(t=8.339,P<0.01) 差异有显著性.惊厥组及纳洛酮组血浆β-EP、IL-2含量均显著升高,纳洛酮组较惊厥组血浆中β-EP、IL-2含量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纳洛酮组海马凋亡细胞数(43.6±5.1)较惊厥组(63.4±7.7)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β-EP、IL-2均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NLX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惊厥性脑损伤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馨 《安徽医药》2014,(6):1162-1164
目的评价托吡酯(TPM)与左乙拉西坦(LEV)在临床上单药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3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9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分别予TPM、LEV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两组18个月后的治疗情况。结果 18个月后,TPM组的总有效率为84.4%,LEV组的总有效率为8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TPM组有7例(15.6%),以体重减轻和低热为主,其次为脑力受损、食欲不振;而LEV组有8例(17.8%),主要以食欲不振和易怒为主,其次为低热和无力,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M与LEV单药治疗儿童癫痫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TNF-α的变化及加味芍甘附子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IL-1β、TNF-α的含量及加味芍药甘草附子汤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1β含量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含量下降(P<0.01);模型组TNF-α含量较正常组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含量下降(P<0.01);治疗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存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增加,加味芍甘附子汤可能通过影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达到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