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17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9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WBC、hs-CRP水平较对照组高,CD4^+/CD8^+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细菌感染患儿WBC、hs-CRP水平较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毒感染患儿高,CD4^+/CD8^+水平较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毒感染患儿低(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WBC水平较病毒感染患儿高,CD4^+/CD8^+水平较病毒感染患儿低(P<0.05)。结论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与hs-CRP水平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存在一定联系,且三者水平检测能有效鉴别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为临床鉴别感染病原体类型、选取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循证数据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患儿各67例为支原体肺炎组和细菌性肺炎组,选择健康体检儿童67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组急性期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显著低于细菌性肺炎组(P均0.05)。支原体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两者CR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发现恢复期支原体肺炎组血清PCT、CRP水平显著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早期联合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PCT与CRP水平可帮助早期鉴别支原体感染肺炎和细菌性感染肺炎,并可作为疗效观察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与细菌感染在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的临床特征,提供其鉴别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就诊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细菌感染患儿各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及细菌感染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正常小儿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三组儿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的临床特征。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细菌感染组在血常规检测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贫血率、血小板减少率、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均显著高于细菌感染组(P〈0.05),但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C反应蛋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发现,依据血常规变化可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及细菌感染加以鉴别,从而对其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检测以及白细胞计数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100例,其中支气管炎患儿50例(支气管炎组),肺炎患儿50例(肺炎组),选择同期健康检查的非传染性疾病儿童50例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进行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检测以及白细胞计数,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肺炎组患儿与支气管炎组患儿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患儿、急性支气管炎患儿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非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的水平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检测以及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了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率以及病情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检测在肺炎患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肺炎患儿135例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4例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进行检测.结果 肺炎患儿中,细菌感染组75例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白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54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毒感染组60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的检测有助于对肺炎患儿的早期鉴别诊断,两者联合检测对细菌性感染患儿起协同诊断作用,且对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和150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测结果,同时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超敏C反应蛋白(15.8±2.1)m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4.8±1.9)×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1.4±10.4%)、单核细胞比率(5.5±0.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比率(23.7±3.2%)明显低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敏感度(95.0%)显著高于白细胞计数检测的敏感度(75.7%,χ2=20.831,P0.01);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咳嗽、咳痰、气喘、肺部罗音缓解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能够较白细胞计数更为准确地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且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具有良好相关性,是理想的辅助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小儿不同C反应蛋白(CRP)水平呼吸道疾病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为临床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湛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住院患儿,每月随机抽取50例,合计600例,记录下患儿的年龄、发病季节、入院时诊断,并在入院时检测患儿CRP与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水平,分析比较不同CRP水平下不同呼吸道疾病组、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MP-IgM阳性率)情况.结果 CRP正常组MP-IgM阳性率显著高于CRP异常组(P<0.05).CRP正常水平时MP-IgM阳性率:婴幼儿组较年长儿组高,秋季组与冬季组较春季组高,支气管肺炎组(肺炎组)与毛细支气管炎组(毛支组)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上感组)高,毛支组较急性支气管炎组(支炎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异常水平时MP-IgM阳性率:婴幼儿组与年长儿组及不同季节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较上感组与支炎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正常水平下,婴幼儿、秋冬季、肺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CRP异常水平下,肺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临床上均要加强检测,及早诊断与治疗,以减少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0例检出病原体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细菌感染组95例、病毒感染组94例、肺炎支原体(MP)感染组166例、混合感染组55例,并选择同期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中WBC、CRP、PCT的检测结果。结果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体检出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MP感染组(40.5%)、细菌感染组(23.2%)、病毒感染组(22.9%)、混合感染组(13.4%),细菌感染组与混合感染组的WBC、CRP和PCT水平明显高于MP感染组、病毒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时,联合细菌培养、病原学检测和血WBC、CRP、PCT检测,综合考虑检测指标,以利于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期血清生化指标在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2013年修订版中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诊断标准分为普通组和难治组,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血清生化指标(乳酸脱氢酶、丙氨酸/天冬氨酸转氨酶、C反应蛋白),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以得出部分指标的推荐诊断界值。结果难治组患儿平均年龄、住院/抗生素使用天数及激素使用概率均高于普通组,难治组在血清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方面(350.9±107.1 IU/L,24.0±19.2 IU/L)显著高于普通组(305.6±68.7 IU/L,14.2±7.4 IU/L),而天冬氨酸转氨酶及C反应蛋白有增高趋势。结论乳酸脱氢酶和丙氨酸转氨酶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对临床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光举  张慧玉  李娟  李佳 《临床荟萃》2020,35(8):732-735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80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丙种球蛋白+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热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胸部CT炎症吸收时间、C反应蛋白(CRP)及D 二聚体、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 治疗7天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和胸部CT炎症吸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RP,D 二聚体、LD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方案对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疗效更佳,可有效促进患儿临床症状恢复,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于支原体肺炎合并肝损伤、心肌损伤患儿中实施生化检验,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5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肝损伤、心肌损伤患儿作为观察组,与同一研究时间段从我院选取95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实施生化检验,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结果肝功能、心肌功能各项指标对比分析,观察组均显著较高,差异显著,P<0.05;血沉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支原体肺炎合并肝损伤、心肌损伤患儿高于健康体检儿童(P<0.05)。结论通过在支原体肺炎合并肝损伤、心肌损伤患儿中实施生化检验,可通过较高的肝功能、心肌功能各项指标水平较高对患儿病情进行判断,继而为临床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患儿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未并发消化系统损害患儿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观察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急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及肝脾肿大等,其中恶心呕吐最为常见,占31.03%,而肝脾肿大较少见,占3.45%;两组患儿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时间及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患儿存在发热、发热时间>7d及抗生素的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的第5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与发热、发热时间>7d、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第5d呈正相关(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以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特征,因易与小儿支原体肺炎症状混淆,应加强消化系统监测,及时检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热、发热时间超过7d及抗生素的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的第5d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独立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血清脑利钠肽(BNP)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住院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肺炎心力衰竭组)46例;一般肺炎患儿(一般肺炎组)40例;健康对照组为本院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共5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BNP水平,同时均行心脏超声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指数(CI)。比较各组BNP水平以及BNP与LVEF、CI的相关性。结果:肺炎心力衰竭组较健康对照组和一般肺炎组血清BNP水平显著升高,LVEF和CI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炎心力衰竭组血清BNP与LVEF、CI均呈负相关(r=-0.86,r=-0.74,P〈0.05)。结论:肺炎心力衰竭患儿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与左室功能呈负相关。血清BNP水平可作为判断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心力衰竭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CP)感染与治疗。方法选择CVA患儿70例为观察组,同期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85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清MP-IgM、CP-IgM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MP-IgM、CP-IgM感染率观察组分别为28.57%、21.43%,对照组分别为14.12%、8.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CVA伴有一定程度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且感染率高于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应加强对因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血浆脑钠肽(BNP)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4年住院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肺炎心衰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个月-2岁。一般肺炎患儿(一般肺炎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个月-3岁。健康对照组为本院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共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5个月-3岁。抽取各组患儿静脉血2-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BNP水平;同时均行心脏超声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LVFS)。比较各组BNP水平;以及BNP与LVEF、FS的相关性。结果肺炎心衰组较健康对照组和一般肺炎组血清BNP水平显著升高,[(579.0±90.0)ng·L^-1]vs[(108.6±15.0)ng·L^-1],[(579.0±90.0)ng·L^-1]vs[(121.5±10.1)ng·L^-1];LVEF和LVFS水平降低;有统计学差(P〈0.05)。肺炎心衰组血清BNP与LVEF、LVFS均呈负相关(r=-0.89,-0.78,P〈0.05)。结论肺炎心衰患儿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与左室功能呈负相关。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判断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的心衰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活性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以评估其细胞免疫状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2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将94例血清MP-IgM阳性患儿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阳性组),将231例阴性患儿作为非支原体感染组(阴性组),此外选取32名正常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ADA活性及CRP水平。结果阳性组患儿的ADA活性明显高于阴性组和对照组(P<0.001),阴性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CRP水平明显高于阳性组与对照组(P<0.01),阳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检测患儿血清ADA和CRP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MP感染的指标,有助于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规范化护理在小儿慢性肺炎合并心衰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40例小儿慢性肺炎合并心衰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运用规范化护理,比较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心衰纠正时间、住院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慢性肺炎合并心衰患儿进行规范化护理可以缩短心衰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罗艳红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977-197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WBC联合检测在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例362例,按照感染因素分为病毒性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细菌性感染组,同时收集同期同年龄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健康对照,检测并比较四组CRP含量及WBC计数分类。【结果】细菌性感染组与支原体感染组CRP含量,WN2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病毒性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病毒性感染组CRP含量、WBC计数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毒性感染组淋巴细胞比例大于健康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RP与WBC联合检测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