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现状。方法以某三甲医院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场所包括回旋加速器工作场所、放射性药物合成室和注射室、PET/CT 以及 SPECT 的工作场所,调查并统计上述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β表面污染水平以及30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年个人有效剂量。结果当工作人员在合成柜旁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操作的瞬时剂量率最高;核医学工作场所均或多或少有β表面污染,其中尤以放射性药物注射室操作台污染最高,其次是放射性药物合成室操作台;核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年个人有效剂量控制较好,30名人员26名个人有效剂量在1 mSv 以下,4名在1~5 mSv 之间。结论虽然核医学科医务人员年个人有效剂量未超标,但仍应加强放射防护,尤其是离放射药物最近地方,加强医务人员对于放射性药物的安全操作和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面临的几种职业危害以及如何做好自我防护。方法:通过对护理工作中护士面临的4种职业危害的阐述,分析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正确地了解血源性职业危害的传播途径,感染危险和化学污染造成的损害,压力对护士造成的心理负担,以及血源性感染的防护,化学污染、心理压力的自我防护。必须在临床工作中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加强自身防护,减少护士的职业性感染。结论: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最有效的措施是提高风险意识,在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能够有效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医院的核医学科应该进行防护屏蔽设计,以保护医护人员不受辐射.方法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及辐射防护基本原则进行设计.结果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受照的年有效剂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结论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屏蔽设计可满足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4.
任守琴  顾虹 《包头医学》2011,35(1):35-36
目的:有效的预防核医学护士的职业性损伤,并进行自我防护。方法:职业性损伤包括五大类,物理性危害与防护、化学性危害与防护、事故性危害与防护、生物性危害与防护、工作环境危害,心理社会和组织危害的防护。结果:本文通过各种损伤进行一一讨论,可有铲的预防核医学护士的职业性损伤,并进行自我防护,保护了护理人员的身心伊朗2。结论:护理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中往往会发生损伤,容易造成护理人员的身体伤害,而影家庭和工作。通过本文叙述,使护理人员掌握护士职业性损伤与自我防护的方式方法,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率,保护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随着核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诊断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核医学科是一个开放型的放射性工作场所,技术人员在核医学工作中要掌握相应的检查技术和方法。因此,核医学的放射防护尤为重要。现对核医学技术人员放射防护的有效措施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探讨感染科护士的心理特点和自我防护。通过对感染科护士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因素的分析,面对感染科护士的心理变化,自我防护能力和不良心理活动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减轻心理压力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同位素的应用伴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越发广泛,同位素的应用在医院核医学科中的应用越发重要。但是,也正是因为同位素的存在,对人体形成了有害的辐射。对此,需要做好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工作,进而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安全性保障。对此,本文详细分析医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结核科护士临床工作中的自我防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医务工作人员在工作区域也随时有被病原体感染的危险,国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研究,护士是最危险的人群,肺结核科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做好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疾病的侵袭,同时也能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作者针对结核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自我防护问题进行探讨,以增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健全职业安全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室中存在的生物危险因素及护士的自我防护措施.方法: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生物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手术室的具体情况,提出护士的自我防护措施.结果: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能力.结论:重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生物危险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是保证手术室护士人身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的自我防护措施。方法:观察接触化疗药物护士多方面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结果:这些防护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减少了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的损害。结论:有必要强化护士在接触化疗药物时的自我防护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患者对放射检查防护的意识和认知情况,旨在提高患者的防护意识和减少患者在行放射性检查不必要的辐射,把放射性损害程度降到最低.方法 对在我院接受放射检查的患者进行现场采访调查.结果 30.3%不清楚辐射会对人体有损害,70%不清楚或不注意辐射警示标志,91.7%不会主动要求防护措施.结论 现在的患者和受检者对放射防护意识存在较严重盲区,当务之急是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应防护标准落到实处,对患者进行放射检查时,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综合性防护措施在核医学科护士辐射防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4名护士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2名。对照组采取基础性防护方法进行辐射防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进行辐射防护,并对两组护士不同年龄和不同工龄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同一年龄段,观察组护士Cr、BUN、ALT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在同一工龄段,观察组护士Cr、BUN、ALT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基础性辐射防护与综合性防护相结合对核医学室护士进行全面防护,能有效减少辐射对其身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郑红宾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6):F0003-F0004
目的:医院的核医学科应该进行防护屏蔽设计,以保护医护人员不受辐射。方法: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及辐射防护基本原则进行设计。结果: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受照的年有效剂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结论: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屏蔽设计可满足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一种防护性标记放射性药物的运输注射器的研制过程。该注射器主要由注射器防护套、针头防护帽、接固机构等构成,能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有效屏蔽,降低放射性药物运输及使用过程中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对保障其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而急诊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及病原微生物接触密切,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可使护士因工作而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在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栽损伤,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为增强急诊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通过对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问卷调查,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我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现状,依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订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对我院核医学科进行现场监测和调查,将监测的数据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我院核医学科及其周围环境辐射最大值为0.51μGy/h,科室的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值为0.47 Bq/cm2,贮存敷贴器箱表面的韧致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2.31μGy/h(5 cm)和0.23μGy/h(100 cm),最大的年个人值为0.36 m Sυ,无人员超过标准规定的照射剂量限值(5 m Sυ)。结论检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我院核医学科具有较为完善的放射防护管理,在正常情况下能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田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4,(33):4560-4562
随着血液净化的发展,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患者的安全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工作的高风险、工作的高负荷、专业技术压力、特殊的工作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因素等造成护士职业倦怠,影响患者的安全。通过完善制度,提升自我内涵,改善环境,减轻护士的压力,加强防护,减少职业损害及管理者的支持等减低护士的职业倦怠,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保障工作人员和周围人群的安全以及保护环境,并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方法 依据国家放射卫生防护要求,在核医学工作中,对工作场所的设计布置、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放射性污染的清除、放射性工作安全操作、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和保健等各个方面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讨论遵循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性效应,使其发生几率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室新入职护士自我防护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新入科护士自我防护能力。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对手术室50名新入职护士及50名在职护士(工作年限>3年)发放自行设计的《护士自我防护知识调查问卷》,分析手术室新入职护士自我防护知识掌握情况。结果:新入职护士的锐器刺伤、手部消毒不规范、实操不规范、器械操作不规范、应急事件处理不当等职业危险发生率高于在职护士(P<0.05~P<0.01)。新入职护士在洗手指征、"六步洗手法"、防护措施预防、防护标准、锐器刺伤后处理、接触危险品时防护措施、接触病人分泌物/血液时防护措施等自我防护知识知晓率显著低于在职护士(P<0.01)。结论:新入职护士发生职业危险率高,自我防护意识差,有必要对新入职护士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及教育,进行科学化管理,建立及完善防范措施,以提高手术室新入职护士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1] .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与患者和污染物品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下面就谈谈我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