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护理专案管理在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行常规护理的12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实施护理专案管理的12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的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缺漏情况及患者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缺漏率为2.69%,低于对照组的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应用护理专案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PICC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高龄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潘蓉  魏巍 《护理学报》2005,12(5):48-49
目的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高龄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ICC组23例和颈内静脉组23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颈内静脉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颈内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内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颈内静脉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轻微,不限制患者的臂部活动,可长期留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27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中心静脉置管术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0月279例80岁以上行中心静脉置管者临床资料.结果 因慢性疾病长期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是高龄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主要原因,279例分别采取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上静脉置管,共发生置管并发症22例,股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3种主要置管方式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置管成功276例,置管保留时间平均(85±57.6) d.股静脉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种置管方式(P<0.05),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不成功3例,完成治疗计划拔管226例,因并发症拔管17例,非置管相关因素拔管33例.结论 高龄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术安全可行,对于长期置管的患者宜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在判断导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科需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150例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常规操作,当导管头端近置管侧胸锁关节时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当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33%,对照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2.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超声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能降低置管中PICC的异位漏诊率,从而降低置管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Ambesh手法结合导丝抽拉动作在锁骨下静脉置管(SVC)中防止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效果。方法:采用Ambesh手法结合导丝抽拉动作对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共274例患者实施SVC,以2008年11月-2009年10月的227例常规操作病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单侧置管到位率及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情况。结果:单侧置管到位率试验组为95.99%,对照组为90.75%,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试验组为1.46%,对照组为7.05%,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单侧到位率意识清醒组为97.18%,意识障碍组为91.8%,两组单侧到位率经校正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误入率意识清醒组为0.47%,意识障碍组为4.92%,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besh手法结合导丝抽拉动作可有效减少SVC过程中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机会,增加置管到位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120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碘伏和无菌纱布换药、肝素加抗生素封管、用尿激酶溶栓的护理方法。比较2组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3.3%,对照组为40.0%,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碘伏和无菌纱布换药、肝素加抗生素封管、用尿激酶溶栓的方法,明显降低了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王珉 《上海护理》2012,12(6):24-26
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盲穿置管的效果比较,评价超声引导结合MST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和置管成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在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和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能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PICC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预定位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实施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名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6名医师,每名医师检查15例患者,共计180例患者。对照组应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组,超声组应用超声预定位方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两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和第一针穿刺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置管时间及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和误穿动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4%vs.21.11%,3.33%vs.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局部血肿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预定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术的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同时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缝线固定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在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CVC)后的32例患儿行缝线固定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4月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行无缝线固定的28例患儿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固定效果。[结果]试验组导管穿刺口渗血率、更换敷料频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和皮肤炎症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平均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脱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线固定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延长导管安全留置时间,同时减少因缝线牵拉皮肤引起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经中心静脉置管的血透患者,其中颈内静脉置管43例,股静脉置管74例,分析不同置管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防治方法。结果导管留置时间3~115 d,出现的并发症:出血或血肿2例(1.71%),导管相关感染7例(5.98%),导管堵塞8例(6.84%),导管滑脱1例(0.85%),血流量差39次(3.77%),两种置管方法的血流量和透析效果均满意,而颈内静脉置管归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置管。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能提供稳定的血流量满足透析要求,是理想的临时血液净化通路。若患者条件许可,可优先选择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照观察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用于手术患者的输液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择80例需行手术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2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滑脱或堵塞以及导瞥性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留管时间(63.2±18.4)d,对照组留管时间(33.6±20.1)d,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脱出的发生率低(P<0.05);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2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置管用于手术患者可以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显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和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相比,探讨超声预定位方法在ICU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2名住院医师,分为2组,对照组(利用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组)6名医师,每人15例患者,超声组(利用超声预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组) 6名医师,每人15例患者;两组共计180例患者。观察并比较18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比较两组住院医师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主治医师操作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PACHEII评分、凝血功能及困难置管因素等)一致。超声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及第一针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92.22%,P<0.05; 87.78% vs 70.00%,P<0.05。超声组颈内静脉置管时间及主治医师操作率均低于对照组,9.44±2.27 vs 10.56±4.03,P<0.05;2.22% vs 12.22%,P<0.05。超声组置管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4.44% vs 21.11%,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超声组误穿动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33% vs 13.33%,P<0.05,而其他并发症如局部血肿、气胸、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和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相比,应用超声预定位方法可以明显增加ICU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主治医师操作率,同时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对ICU住院医师普遍开展超预定位方法指导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置管的2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6例未行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者作为A组,其中男38例,女48例,平均年龄(45.5±6.7)岁;将206例行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者作为B组,其中男108例,女98例,平均年龄(46.7±6.9)岁,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试验组送管前对导管进行塑形、当导管头端送至肩峰时再采用举臂贴头体位。置管后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采用对导管塑形和举臂贴头法能明显降低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3):587-588
选择行心脏手术的196例患者,因手术需要和便于术后观察及用药,行颈内静脉置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给予舒适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观察组置管后1周穿刺点皮肤不适程度、穿刺点不适程度、穿刺侧肩部及肢体活动不适程度均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经舒适干预,可显著提高舒适度,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7.
钱君 《护理研究》2005,19(29):2703-2704
[目的]探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A组59例病人在颈内静脉置管前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进行血管定位;B组70例病人应用常规方法行颈内静脉置管.[结果]两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操作时间、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使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能显著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颈内静脉置管方法改良,为外周血管条件差而又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或化疗的患者,选择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行改良式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30例为改良式颈内静脉组;同期行常规颈内静脉置管术(CVC)患者87例为常规颈内静脉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158例为上肢静脉组,根据我院自行设计使用的住院患者管道护理交接班记录表,分别统计三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利弊。结果三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肢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4.3%,高于其他两组;改良式颈内静脉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改良式颈内静脉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也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改良式经颈内静脉置管法,不限制患者的臂部活动,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是一条理想的深静脉通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两种颈内静脉穿刺法行静脉置管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颈内静脉穿刺法行静脉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静脉置管术的病人,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高位颈内静脉置管组50例和股静脉置管组50例,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高位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6.0%,84.0%;操作时间分别为18.8min,21.6min;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90d,63d;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0,16.0%,两组效果比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位颈内静脉置管术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做好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对保证静脉置管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锁骨下静脉置管异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异位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应用计算机医学影像归档与传输系统(PACS)对我院2002年1月~2008年7月443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住院患者的X线胸片图像资料进行复习,并分析静脉置管的异位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本组资料中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总异位率为14.0%(62/443);不同年份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患者中,1~20岁异位率最高, 41~60岁异位率最低;男、女性置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异位率明显高于左锁骨下静脉.62例异位导管分布情况:导管尖端异位于右侧颈内静脉57例(91.9%),左侧颈内静脉、右侧头臂静脉各2例(各占3.2%),右侧锁骨下静脉1例.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异位率显著高于左侧.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者占导管异位的95.2%(59/62),其中右侧置管381例,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57例,异位率15.0%,占右侧导管异位的96.6%(57/59);左侧置管62例,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3.2%,占左侧导管异位的66.7%(2/3).结论:导管异位是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年龄≤20岁是危险因素之一;导管异位多误入同侧颈内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异位率和同侧颈内静脉误入率均高于左侧,提示临床宜选择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以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